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1257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技术包括瓶体,所述瓶体的顶部开口设置,瓶体顶部开口处设置有盖板,盖板与瓶体可装拆式连接;盖板上设置有进液管;进液管的底端连接有软管;瓶体的内部装填有水封液,水封液的液面上设置有浮体,软管的下部与浮体相连,且软管的底端出口浸没于液面以下;盖板上设置有排气管。该装置利用浮体支撑软管底部,能维持软管底端出口的浸没深度,能避免液位上升导致软管底端出口浸没深度加深,避免软管底端出口处液柱压力随液位上升而增大,避免因软管底端出口处液柱压力过大导致胸膜腔内的积液流不出来,能确保胸膜腔积液引流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体的肺位于胸腔内,肺与胸腔内壁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称之为胸膜腔,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含有起润滑作用的少量积液,以减少呼吸时肺壁与胸腔内壁之间的摩擦。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如肺部疾病、胸腔手术等,导致胸膜腔内出现气体或者液体,气体或液体占据胸膜腔,导致肺扩张程度受限,因而患者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
[0003]为排出胸膜腔内多余的气体或液体,通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法,即将引流管的一端插入胸膜腔,其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患者呼吸时,通过内外压力差,利用肺部扩张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挤压排放出来,使肺恢复功能。
[0004]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时,要始终确保引流瓶内的引流管出口浸没于液面以下,避免空气经过引流管反流至胸膜腔内。但是引流管出口浸没于液面下位置太深也不行,若浸没位置太深,导致引流管出口处液柱压力太高,从而导致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流不出来。利用单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积液时,随着积液不断排出至引流瓶内,引流瓶内的液位逐渐上升,会导致引流管出口处浸没位置逐渐加深,引流管出口处液柱压力逐渐增大,可能出现胸膜腔内积液无法继续排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该装置可维持引流管底部出口浸没深度,避免引流管底部出口浸没深度随引流瓶内液位上升而加深,以维持引流管底部出口处液柱压力,确保胸膜腔积液引流效果。
[0006]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瓶体,所述瓶体的顶部开口设置,瓶体顶部开口处设置有盖板,盖板与瓶体可装拆式连接;盖板上设置有进液管,进液管的底端贯穿盖板并延伸至瓶体内顶部;进液管的底端连接有软管;
[0007]瓶体的内部装填有水封液,水封液的液面上设置有浮体,软管的下部与浮体相连,且软管的底端出口浸没于液面以下;
[0008]盖板上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的底端贯穿盖板并延伸至瓶体内顶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瓶体与盖板的接触界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瓶体与盖板之间通过密封垫圈形成密封。
[0010]进一步的,所述瓶体的顶部外侧壁设置有一圈连接板,盖板与连接板之间通过多个锁紧机构相连。
[0011]进一步的,所述瓶体的内部设置有两块隔板,两块隔板沿左右方向对称设置,且将瓶体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分隔为三个腔室,两块隔板之间的腔室为内腔室,另外两个腔室为外腔室,每个外腔室的顶部均与内腔室连通,水封液装填在内腔室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底端中部设置有第一筒体,第一筒体与进液管同轴,第一筒
体呈漏斗状,其底端直径小于顶端直径,排气管位于第一筒体的内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的顶端连接有螺旋气管。
[0014]进一步的,所述浮体呈圆柱状,浮体的下部外侧壁设置有环形滑道,环形滑道上滑动设置有管箍,管箍可在环形滑道上滑动;管箍用于夹持软管。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利用该装置进行患者胸膜腔积液闭式引流时,在瓶体的内部装入一定深度的生理盐水,初始状态下,浮体漂浮于瓶体内生理盐水液面上,软管的下部与浮体相连,在软管和浮体的重力作用下,软管的底端浸没在液面以下,且软管底端出水口位于液面以下3~4cm为宜;引流管的一端插入胸膜腔,其另一端与进液管的顶端相连;患者呼吸时,通过内外压力差,利用肺部扩张挤压胸膜腔内的积液,使积液随引流管排放出来,随着胸膜腔积液不断排出至瓶体内,瓶体内液面逐渐上升,液面上漂浮的浮体随液面上升,与浮体相连的软管随浮体上升,软管底端出口也随浮体上升,能维持软管底端出口的浸没深度,能避免液位上升导致软管底端出口浸没深度加深,避免软管底端出口处液柱压力随液位上升而增大,避免因软管底端出口处液柱压力过大导致胸膜腔内的积液流不出来,能确保胸膜腔积液引流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A

A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中C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1]图5为图3中D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2]图6为图2中B

B方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各部件名称:1、瓶体 2、盖板 3、排气管 4、进液管 5、螺旋气管 6、锁紧机构 6.1、活动挡板 6.2、连杆 6.3、转轮 6.4、套筒 6.5、弹簧 6.6、转轴 6.7、孔板 7、刻度线 8、隔板 9、内腔室 10、外腔室 11、第二筒体 12、第一筒体 13、软管 14、浮体 15、环形滑道 15.1、第四筒体 15.2、第五筒体 15.3、第三筒体 16、管箍 17、密封垫圈 18、卡板 19、连接板 20、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5]实施例1
[0026]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包括瓶体1,所述瓶体1的顶部开口设置,瓶体1顶部开口处设置有盖板2,盖板2与瓶体1可装拆式连接;盖板2上设置有进液管4,具体地,进液管4的底端贯穿盖板2并延伸至瓶体1内顶部,进液管4与盖板2固定连接,可螺纹连接或焊接固定,进液管4外侧壁与盖板2之间密封;进液管4的底端连接有软管13,软管13具有柔韧性,可弯曲;
[0027]瓶体1的内部装填有水封液,水封液的液面上设置有浮体14,浮体14可漂浮于液面,软管13的下部与浮体14相连,且软管13的底端出口浸没于液面以下;浮体14可支撑软管13,当瓶体1内部液位上升时,软管13随浮体14上升,以维持软管13底端出口浸没深度;具体地,水封液可以选用生理盐水或无菌的注射用水;
[0028]盖板2上设置有排气管3,具体地,排气管3的底端贯穿盖板2并延伸至瓶体1内顶部,排气管3与盖板2固定连接,可螺纹连接或焊接固定,排气管3外侧壁与盖板2之间密封。
[002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瓶体1的前侧壁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刻度线7,通过刻度线7计量瓶体1内液位;具体地,可在刻度线7的侧边标记刻度值,以便于快速计量液位。
[003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瓶体1的外侧壁设置有便于携带的提手(图中未视出),患者下床活动时,通过提手拎持该装置行走。
[003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软管13底端出口位于液面以下3~4cm,通过调节软管13与浮体14的连接点可控制该深度。
[0032]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效果为:利用该装置进行患者胸膜腔积液闭式引流时,在瓶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的顶部开口设置,瓶体(1)顶部开口处设置有盖板(2),盖板(2)与瓶体(1)可装拆式连接;盖板(2)上设置有进液管(4),进液管(4)的底端贯穿盖板(2)并延伸至瓶体(1)内顶部;进液管(4)的底端连接有软管(13);瓶体(1)的内部装填有水封液,水封液的液面上设置有浮体(14),软管(13)的下部与浮体(14)相连,且软管(13)的底端出口浸没于液面以下;盖板(2)上设置有排气管(3),排气管(3)的底端贯穿盖板(2)并延伸至瓶体(1)内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与盖板(2)的接触界面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17),瓶体(1)与盖板(2)之间通过密封垫圈(17)形成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1)的顶部外侧壁设置有一圈连接板(19),盖板(2)与连接板(19)之间通过多个锁紧机构(6)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代江涛汪泉习林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