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及其底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0601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货车底门装置,包括第一底门、第二底门、第一杆、第二杆、第三杆、第四杆和第五杆;其中,第一底门和第二底门对称设置且两者分别与车箱铰接;第一杆的中部与第一底门的下表面铰接;第二杆的一端与第一杆的外端部铰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底门的下表面铰接;并且第一杆绕第三铰点转动可推动两个底门打开;第三杆、第四杆和第五杆依次铰接,且第三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底门铰接,第五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杆固定连接,形成开门四连杆机构;当外力作用于第三杆、第四杆或第五杆上时,该外力可作用于所述第一杆,以便于所述第一杆绕第三铰点转动。该底门装置具有较大的门口开度,可提高货物的卸货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底门装置的货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货车
,具体涉及一种货车及其底门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铁路货车必须保证所装货物在运输途中完好无损和装卸方 便。随着铁路货车的不断改进设计,能较好地适应货物运输的要求,所装货物的完好无损已经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当前,如何较好地实现货物装卸 机械化和自动化已成为铁路货车优化设计的关键。现有铁路货车在地板上开设底门,以提高卸车效率,并能减轻劳动强 度、改善卸车作业条件。开门时底门不压缩货物,使开门所需力较小,卸 货时把底门打开,散粒货物可靠自身重力自动卸出至位于轨下的货位。该 底门装置一^:釆用四连杆或五连杆自锁机构实现开关梯:作,请参见图l(图 la为关门状态,图lb为开门状态),该图所示为五连杆机构,其中,两个 底门10、 20分别与车体铰接于A、 B点;第一杆40的中部与第一底门10 铰接于E点;第二杆30的一端与第二底门20铰接于F点,其另一端与第 一杆40铰接于D点;驱动元件50与第一杆40铰接于C点。开门操作时, 驱动元件50作用于铰点C使得第一杆40绕E点转动;从而推动第二杆30 绕铰接点F转动克服铰接点D、 E、 F形成的死点。当第二杆30绕过死点 后,底门10、 20就可以打开。关门操作反之亦然。但是,受空间结构的限 制,现有底门装置在在开度过小的问题。如图lb所示,图中所示底门处于 最大开度位置,驱动元件50与铰点C、铰点D处于接近重合的极限位置, 此时,底门开度无法进一步增大,从而影响了货物的卸货效率,因此,不 能充分发挥在铁路货车地板上开设底门以提高卸车效率的优势。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货车底门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以便于在同样 的结构空间内获得较大的门口开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门口开度较大 的货车底门装置,以提高货物卸车效率。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底门装置的货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货车底门装置,包括第一底门、第二底门、第一杆、第二杆、第三杆、第四杆和第五杆;其中,所述第一底门和第二底门对称设 置且两者分别与车箱铰接于第一铰点和第二铰点;所述第一杆的中部与第 一底门的下表面铰接于第三铰点;所述第二杆的一端与第一杆的外端部铰 接于第四铰点,其另一端与第二底门的下表面铰接于第五铰点;并且所述 第一杆绕第三铰点转动可推动两个底门打开;所述第三杆、第四杆和第五 杆依次铰接,且所述第三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底门铰接于第六铰点,所述第 五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杆固定连接,形成开门四连杆机构;当外力作用于第 三杆、第四杆或第五杆上时,该外力可作用于所述第一杆,以便于所述第 一杆绕第三铰点转动。优选地,还包括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门上, 底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三铰点内侧的第 一杆上表面与该限位部件相 抵,以便于底门自锁。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的高度可调。所述限位部件包括固定i殳置在所述第 一底门上的连接附座和调节螺 钉,所述调节螺钉与所述连接附座螺紋连接,以便于轴向调整该调节螺钉 头与第一底门之间的位置。优选地,相对于第一铰点和第二铰点之间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所述第 三铰点和第五铰点分别设置在该垂直平分线的两侧且对称设置。优选地,还包括伸缩驱动部件,所述伸缩驱动部件的一端与车箱铰接 于第九铰点,另一端与第三杆和第四杆铰接于第七铰点;该伸缩部件处于 收回位置时,底门为关闭状态;该伸缩部件处于伸出位置时,底门为打开 状态。所述伸缩驱动部件具体为气动伸缩缸。优选地,所述第七铰点置于第三铰点和第五铰点之间。 所述第六铰点置于第三铰点的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现有货车底门装置的技术方案中,由车箱、第一底 门、第二底门、第一杆和第二杆构成的五连杆机构具有过偏心距实现底门自锁的功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货车底门装置在此基础上增设了 一个由底门、 第三杆、第四杆和第五杆构成的四连杆机构。需要打开底门卸货时,本方 案通过四连杆机构带动第一杆绕第三铰点转动,从而完成开门操作,具体 为向下推动该四连杆机构使得第三杆绕第六铰点转动,通过第四杆推动 第五杆和第一杆绕第三铰点顺时针转动,并推动第四铰点使得第二杆产生 弹性变形通过第三铰点、第四铰点和第五铰点形成的死点位置,从而使得 两底门在货物自重的作用下打开;至此,完成开门操作。关门操作反之亦 然。4喿作过程中,驱动元件的动力作用于所增设的开门四连杆机构上,这 样,所述底门处于开门位置时,不会发生驱动元件与相邻部件相抵或重合 的问题,因此,在有限的空间结构下可以获得较大的门口开度,进而提高 了货物的卸货效率。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中,在第一底门上设置有限位部件,当底门处于关 闭状态时,所述第三铰点内侧的第一杆上表面与其相抵接;这样,可保证 该底门装置处于可靠的关闭状态,进一步提高底门自锁功能的稳定性。另 外,该限位部件的高度可以调整,以消除相关部件的加工装配误差。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优选方案中,相对于第一铰点和第二铰点之间连线的 垂直平分线,所述第三铰点和第五铰点分别设置在该垂直平分线的两侧且 对称i殳置;这样,在所述第一底门和第二底门的打开或关闭过程中,两者 的运动轨迹一致,使得货物准确地经车箱中部卸出至位于轨下的货位,便 于货位管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货车底门装置适用于铁路货车,特别适用于漏斗货车。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货车,包括设置在车箱底部的底门装置,所述底门装置如前所述。 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现有底门装置的工作机构原理图;其中,图la所示为底门 关闭状态,图lb所示为底门打开状态;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底门装置的整体结构装配示意图;其中,图2a 所示为底门关闭状态;图2b所示为底门打开状态;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底门装置的工作机构原理图;其中,图3a 所示为底门关闭状态;图3b所示为底门打开状态;图4是实施方式中所述高度可调的限位部件8的局部放大图。图2和图4中第一底门1、第二底门2、第一杆3、第二杆4、第三杆5、第四杆6、 第五杆7、限位部件8、连接附座81、调节螺钉82、气动伸缩缸9、车箱 10;第一铰点A、第二铰点B、第三铰点C、第四铰点D、第五铰点E、 第六铰点F、第七铰点G、第八铰点H、第九铰点I。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是在现有底门装置的基础上作出的改进设计,其核心是增加了 一个开门四连杆机构,以便于所述底门处于开门位置时,不会发生驱动元 件与相邻部件相抵或重合的问题,从而在有限的空间结构下可以获得较大的门口开度。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i^明本实施方式。请参见图2,该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所述底门装置的整体结构装配示意图; 其中,图2a所示为底门关闭状态;图2b所示为底门打开状态;图中双点 划线所示为货车车箱10,以清楚地示出本专利技术与车箱之间的装配位置关 系。本文中所涉及的内、外等方位词,是以货车车箱作为基准来定义的,如图2a所示,第一底门1和第二底门2对称设置,其中,第一底门1 与车箱IO铰接于第一铰点A,第二底门2与车箱IO铰接于第二铰点B。 需要说明的是,两底门的具体结构不是本专利的专利技术点所在,故在本文中 未赘述。第一杆3设置在第一底门1的下方,其中部与第一底门1的下表面铰 接于第三铰点C。第二杆4设置在两个底门与第一杆3之间,其一端与第一杆3的外端 部铰接于第四铰点d,其另一端与第二底门2的下表面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货车底门装置,包括: 第一底门和第二底门,对称设置且两者分别与车箱铰接于第一铰点和第二铰点; 第一杆,其中部与第一底门的下表面铰接于第三铰点;和 第二杆,其一端与第一杆的外端部铰接于第四铰点,其另一端与第二底门的下表面铰接于第五铰点;且 所述第一杆绕第三铰点转动可推动两个底门打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三杆、第四杆和第五杆;且 所述第三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底门铰接于第六铰点,所述第五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杆固定连接,形成开门四连杆机构;当外力作用于第三杆、第四杆或第五杆上时,该外力可作用于所述第一杆,以便于所述第一杆绕第三铰点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凌汉张俊林何佰传魏鸿亮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