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及行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6930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及行走方法,所述行走小车包括至少两组行走小车组件以及至少一组连接组件;每组行走小车组件包括车架和多个行走轮;所述行走轮通过支撑架安装在车架上,且滚动设置在起重机的主索上;每组连接组件包括连杆和楔形块;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车架的下部通过第一连接轴铰接;所述楔形块与车架相邻的两个侧面上设有长形孔,所述楔形块的两侧通过长形孔和第二连接轴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车架的上部铰接。通过本行走小车及行走方法,能有效解决现有较长的行走小车在主索上受力不均,容易导致行走小车的中间行走轮脱轨的问题。脱轨的问题。脱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及行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及行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缆索式起重机又叫走线滑车,挂有取物装置的起重小车沿架空承载索运行的起重机。常用在其他吊装方法不便或不经济的场合,吊重量不大,跨度、高度较大的场合,如桥梁建造、电视塔顶设备吊装。缆机具有起升高度大、起重作业跨度大、作业范围广,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发挥其他起重机械所不能发挥的作用等特点,所以,缆机被广泛应用于水电站建设、公路铁路桥梁建设、森林采伐、采矿、堆料场装卸、水下疏浚、港口搬运和渡槽架设等方面的施工,并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形式和吨位的缆机选用方案。
[0003]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公开号为CN211419386U,授权公告日为2020年09月04日的中国技术专利文件,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模块化小车以及缆索起重机索道系统,模块化小车包括小车架、小车台车组、导向滑轮组、检修平台、导绳槽中段以及牵引绳固结套环,小车台车组和导向滑轮组均沿X轴方向布设于小车架上,检修平台设于小车架的两侧,导绳槽中段沿X轴方向设于小车架的中部,牵引绳固结套环设于小车架上,且牵引绳固结套环位于导绳槽中段的一端。缆索起重机索道系统中的主索、牵引绳、起升绳和承马绳均沿X轴方向设置。
[0004]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该行走小车为整体结构,因用于行走小车行走的主索是柔性的,因此形成的轨道是一条曲线。随着行走小车位置的变化,轨道曲线形状随之发生变化,此变化随缆机跨度以及重量的增大更加明显。当行走小车的行走轮增加,行走小车长度增加时,整体结构的行走小车在主索上行走的适应性下降,容易引起中间行走轮脱轨,致使行走小车受力不均,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及行走方法,能有效解决较长的行走小车在主索上受力不均,容易导致行走小车的中间行走轮脱轨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行走小车组件以及至少一组连接组件;每组行走小车组件包括车架和多个行走轮;所述行走轮通过支撑架安装在车架上,且滚动设置在起重机的主索上;每组连接组件包括连杆和楔形块;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车架的下部通过第一连接轴铰接;所述楔形块与车架相邻的两个侧面上设有长形孔,所述楔形块的两侧通过长形孔和第二连接轴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车架的上部铰接。
[0007]每组连接组件包括两根连杆和两个楔形块,两根连杆分别位于行走轮的两侧,两个楔形块也分别位于行走轮的两侧。
[0008]还包括平衡梁,所述行走轮安装在平衡梁上,所述平衡梁与支撑架通过第三连接轴铰接。
[0009]还包括与平衡梁铰接的连接板,每个连接板上都安装有两个行走轮。
[0010]所述长形孔呈弧形。
[0011]所述车架包括连接杆、两根上主梁以及两根下主梁。
[0012]所述上主梁和下主梁之间还设有加强筋。
[0013]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的行走方法,其特征在于:行走小车在主索上行走,当主索形状发生变化,且行走小车前后的行走轮与主索接触,中间的行走轮脱离主索时,行走小车载荷和其自重的驱动下,相邻两组行走小车组件绕第一连接轴自由转动,同时楔形块向上自适应移动,直到行走小车的所有行走轮与主索接触,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表现在:1、本专利技术中的行走小车结构简单,方便拆卸。当行走小车行走时,主索形状发生变化,此时行走小车只有前后行走轮与主索接触,中间行走轮已脱离主索。在行走小车载荷和其自重的驱动下,左右两组行走小车组件绕第一连接轴自由转动,同时楔形块向上自适应移动,直到行走小车的行走轮与主索接触,保持正常工作状态。由于连接组件为自适应结构,可以随主索形状变化而变化,不仅提高了行走小车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行走小车的使用安全,大大增加了行走小车工作的稳定性。
[0015]2、每组连接组件包括两根连杆和两个楔形块,使得两组行走小车组件的下方通过两根连杆铰接,上方通过两个楔形块铰接,且两根连杆和两个楔形块都位于行走轮两侧,使得受力更加均匀,连接组件的自适应调整更加稳定。
[0016]3、所述行走轮安装在平衡梁上,所述平衡梁与支撑架通过第三铰轴铰接,使得可以随不同工况,方便拆卸或增加行走轮,结构受力均匀。
[0017]4、连接板与平衡梁铰接,且每个连接板上都安装有两个行走轮,使得行走轮两两一组,可减少驱动减速电机数量,即一个减速机通过齿轮连接可以同时驱动两个行走轮,同时降低了行走轮驱动时打滑的可能性。
[0018]5、小车行走过程中,可能会运行不平稳,所述长形孔呈弧形,使得可以提供足够的滑动空间,减少摩擦。
[0019]6、所述车架包括连接杆、两根上主梁和两根下主梁,所述连接杆可以由板材或型材(如工字钢)拼接组成,装配灵活。
[0020]7、所述上主梁和下主梁之间还设有加强筋,便于提高车架的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行走小车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行走小车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行走轮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加强筋,2、行走轮,3、支撑架,4、主索,5、连杆,6、楔形块,7、第一连接轴,8、长形孔,9、第二连接轴,10、平衡梁,11、第三连接轴,12、连接板,13、上主梁,14、下主梁,1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作为本专利技术基本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包括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包括两组行走小车组件以及一组位于两组行走小车组件之间的连接组件。每组行走小车组件包括车架和多个行走轮2。本实施例不对行走轮2的数量进行限制。所述行走轮2通过支撑架3安装在车架上,且滚动设置在起重机的主索4上。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一根连杆5和一个楔形块6。所述连杆5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车架的下部的中部通过第一连接轴7铰接。所述楔形块6与车架相邻的两个侧面上设有长形孔8,所述楔形块6的两侧通过长形孔8和第二连接轴9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车架的上部的中部铰接。
[0023]实施例2作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包括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包括三组行走小车组件以及两组连接组件。每组行走小车组件包括车架和多个行走轮2。所述车架呈框架式结构,包括若干连接杆15、两根上主梁13以及两根下主梁14。所述行走轮2通过支撑架3安装在车架上,且滚动设置在起重机的主索4上。进一步的,所述行走轮2位于车架的中部。
[0024]每组连接组件包括两根连杆5和两个楔形块6。所述连杆5、上主梁13和下主梁14的两端分别都设有铰接座,所述楔形块6与车架相邻的两个侧面上设有长形孔8。所述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行走小车组件以及至少一组连接组件;每组行走小车组件包括车架和多个行走轮(2);所述行走轮(2)通过支撑架(3)安装在车架上,且滚动设置在起重机的主索(4)上;每组连接组件包括连杆(5)和楔形块(6);所述连杆(5)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车架的下部通过第一连接轴(7)铰接;所述楔形块(6)与车架相邻的两个侧面上设有长形孔(8),所述楔形块(6)的两侧通过长形孔(8)和第二连接轴(9)分别与相邻的两个车架的上部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每组连接组件包括两根连杆(5)和两个楔形块(6),两根连杆(5)分别位于行走轮(2)的两侧,两个楔形块(6)也分别位于行走轮(2)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缆索式起重机用的行走小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衡梁(10),所述行走轮(2)安装在平衡梁(10)上,所述平衡梁(10)与支撑架(3)通过第三连接轴(11)铰接。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芳谭晓波郭峰夏家泉王兵张露熹刘浩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