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桥梁加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包括墩柱,抱箍,受力板,桥面,阻尼器;所述墩柱固定连接于所述桥面底部,所述受力板位于所述桥面下方,所述抱箍固定连接在所述墩柱上,所述受力板与所述抱箍之间、所述受力板与所述桥面之间均通过所述阻尼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拆卸及维护的特点,同时能够将地震时或重型车辆通过桥梁时的荷载分散传递至桥墩,降低桥梁的振动幅度;同时能够降低桥梁因横风、地震影响造成的晃动幅度,更好的对桥梁进行保护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减震加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梁加固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桥梁减震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桥梁加固,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使构件乃至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其使用性能得到提高,也就是要针对桥梁所发生的不能满足继续使用的状况进行处理,由于桥梁耐久性差和年久老化、设计失当或施工质量差,通过桥梁加固后,可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用少量的资金投入,使桥梁能满足交通量的需求,还可以缓和桥梁投资的集中性,预防和避免桥梁坍塌造成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0003]现有技术的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如公开号CN112442948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在桥墩的上部设有套环,所述套包覆于桥墩的外侧,且套环的下端设有抱箍,所述桥梁路面两侧相邻的四个套环上设有与之固定连接的横梁和纵梁,所述纵梁的内侧面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有挡块,所述位于桥梁路面同一位置下方的纵梁间设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靠近纵梁的一端设有卡紧机构,所述位于纵梁中部相邻减震板的一端设有缓冲弹簧。
[0004]综上所述,现有的桥梁减震加固方式或加固装置仅仅考虑了交通工具通过桥梁过程中对桥梁承重方向上的影响,未考虑到桥梁因横风产生的风力造成的影响及地震时桥梁的晃动,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桥梁减震加固装置的性能不全面,不能够解决桥梁受风力的影响及地震时桥梁的晃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桥梁减震加固装置,既能降低桥梁因地震或重型机械影响造成的振动幅度,也能降低桥梁因横风、地震造成的晃动幅度;同时结构简便,易于安装与拆卸。
[0006]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包括墩柱,抱箍,受力板,桥面,阻尼器;所述墩柱固定连接于所述桥面底部,所述受力板位于所述桥面下方,所述抱箍固定连接在所述墩柱上,所述受力板与所述抱箍之间、所述受力板与所述桥面之间均通过所述阻尼器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抱箍包括第一抱箍和位于所述第一抱箍上方的第二抱箍,所述第一抱箍上固定连接有撑杆,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圆形平板,所述圆形平板的顶面与所述受力板的底面滑动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圆形平板的顶面侧边设置圆角。
[0009]优选地,所述撑杆倾斜设置。
[0010]优选地,所述阻尼器包括第一阻尼器和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受力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抱箍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受力板和所述桥面固定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抱箍的侧壁设置有转动槽,转动槽内设有平行于墩柱的转轴,所述第一阻尼器的一端固定有套环,套环可转动地套设于转轴上。
[0012]优选地,桥面顶面及受力板底面均嵌有锚板,桥面顶面的锚板和受力板底面的锚板之间连接有缆绳,所述缆绳与所述锚板铰接。
[0013]优选地,所述阻尼器为粘滞阻尼器。
[0014]优选地,所述抱箍的内壁设置有橡胶垫。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本专利技术的桥梁减震加固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拆卸及维护;通过本专利技术设置的阻尼器和受力板等,能有效降低桥梁因重型机械影响的振动幅度及桥梁因横风、地震影响的晃动幅度,从而更好的对桥梁进行加固保护。
[0017]2、通过第二阻尼器与第二抱箍转动连接、受力板与支撑杆滑动连接、受力板与桥面悬挂连接,巧妙的将减震装置变成一个风阻尼器,既保留了对桥面的减震功能,又减小了横风对桥面的影响。
[0018]3、阻尼器及斜向支撑杆的设置,既对桥面起到了减振作用,又将振动产生的力纵向传递至墩柱,使振动对桥梁的损伤降至最小。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桥梁减震加固装置结构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受力板底部结构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受力板连接结构图。
[0022]图中:1、墩柱;2、第一抱箍;3、撑杆;4、受力板;5、第二抱箍;6、第一阻尼器;7、第二阻尼器;8、缆绳;9、锚板;10、桥面;11、转动槽;12、转轴;13、套环;14、圆形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本专利技术的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包括墩柱1,抱箍,受力板4,桥面10,阻尼器;阻尼器包括第一阻尼器6和第二阻尼器7。
[0025]参看图1,墩柱1,墩柱1顶面安装有桥面10,本实施例中,墩柱1设置有4个,固定连接于桥面10的四个角处。
[0026]抱箍,包括第一抱箍2和第二抱箍5,第一抱箍2和第二抱箍5均固定套设在墩柱1的侧壁上,第二抱箍5位于第一抱箍2的上方,抱箍可为整个装置的固定提供支撑,同时可将桥面振动的力传递至墩柱。第一抱箍2和第二抱箍5均为钢材制作,内壁均设置有橡胶垫,橡胶垫可增大抱箍与墩柱1的摩擦力,防止下滑。
[0027]参看图2,第一抱箍2上开设有斜向孔,斜向孔内安装有撑杆3,安装时将撑杆3插入斜向孔内,然后满焊在第一抱箍2上。撑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抱箍2,另一端固定连接圆形平板14,圆形平板14端的水平位置高于第一抱箍2端。受力板4,位于桥面10的下方、圆形平板14的上方,圆形平板14的顶面与受力板4的底面滑动连接,圆形平板14的顶面侧边进行圆边处理。通过设置受力板4,实现将桥面10振动的力均分传递至墩柱1;通过斜向设置的撑杆3,不仅能将受力板4上的力竖向传递至墩柱1,减小桥梁的损伤,也能对第一抱箍2有一定
的横向压力,进一步减小第一抱箍2下滑的风险;通过设置带有圆形平板14的支撑杆3,实现对受力板4的支撑,将受力板4的力传递至墩柱,同时受力板4可在支撑杆3顶端滑动;圆形平板14的顶面侧边进行圆边处理可以减小受力板4滑动时的摩擦力,也能提高使用寿命;圆形平板14与受力板4滑动连接的目的是使支撑杆既能支撑受力板4,又能不约束受力板4的运动,从而为受力板4成为风阻尼器提供条件。
[0028]参看图3,第二抱箍5的侧壁设置有转动槽11,转动槽11内设有平行于墩柱1的转轴12。第一阻尼器6设置于受力板4与第二抱箍5之间,受力板4的四角切割为平面,便于第一阻尼器6的固定安装,第一阻尼器6的一端固定安装于该平面,另一端固定设有套环13,套环13可转动地套设于转轴12上。在受力板4晃动时,第一阻尼器6可绕转轴12转动,此处采用转动连接,既能使第一阻尼器6发挥减震作用,又能保证第一阻尼器6在受力板4发挥风阻尼器作用而摇摆时不被损坏、灵活伸缩。
[0029]第二阻尼器7,设置于受力板4的顶面与桥面10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阻尼器7共设置五个,分别安装于受力板4顶面四个角及中心位置,第一阻尼器6和第二阻尼器7均采用粘滞阻尼器,且阻尼器外侧带有钢制弹簧,钢制弹簧能够有效缓冲桥面的震动,粘滞阻尼器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普遍,能有效释放能量,从而减震。
[0030]桥面10顶面及受力板4底面均对称嵌有四块锚板9,四条缆绳8的两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墩柱,抱箍,受力板,桥面,阻尼器;所述墩柱固定连接于所述桥面底部,所述受力板位于所述桥面下方,所述抱箍固定连接在所述墩柱上,所述受力板与所述抱箍之间、所述受力板与所述桥面之间均通过所述阻尼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包括第一抱箍和位于所述第一抱箍上方的第二抱箍,所述第一抱箍上固定连接有撑杆,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圆形平板,所述圆形平板的顶面与所述受力板的底面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平板的顶面侧边设置圆角。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倾斜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减震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包括第一阻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广要,雷永智,任建洲,商岸帆,张和,宋丹,李明辉,冯洋,焦晖,刘冠冲,秦新建,刘东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