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用于车辆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7179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用于车辆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无B柱对开门车辆的侧面的强度无法保障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侧面设置有对开门式的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以及固定设置在第一门体上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关闭后伸出,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的伸出端连接在第二门体上,通过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在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打开时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不会伸出,当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关闭后,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伸出以加强车辆侧面的强度,从而实现了即使在车辆无B柱的情况下,车辆的侧面仍能够保持足够的碰撞强度来对乘客和车辆进行保护。足够的碰撞强度来对乘客和车辆进行保护。足够的碰撞强度来对乘客和车辆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用于车辆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
,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用于车辆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无B柱对开门车辆的侧面的碰撞强度无法保障的问题。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汽车乘用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点,顾客对出行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侧门进出系统是人们在进出车辆时最容易被用户直接感知的系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进出系统的开发也明显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很受年轻群体的青睐。
[0003]在众多侧门形式中,无B柱对开门的形式以其上下车方便、车内空间大,独具豪华感等特点赢得了很多汽车爱好者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无B柱对开门在各大车展上经常亮相,但大都是概念车,目前广泛量产该形式的车门仍存在一定壁垒,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开门式的车辆由于不设置B柱,导致其侧面碰撞问题无法得到有效且实用的方式解决。
[0004]相应地,本领域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车辆及用于车辆的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的无B柱对开门车辆的侧面的强度无法保障的问题。
[0006]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侧面设置有无B柱对开门式的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门体上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设置成能够在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关闭后伸出,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的伸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门体上。
[0007]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伸缩防撞梁,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设置并与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门体上。
[0008]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的侧面还设置有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所述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伸缩防撞梁,所述第二驱动件固定设置并与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第二门体上,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与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设置成能够在伸出后嵌套对接,并且在缩回后分离。
[0009]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还包括第一内包梁,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包梁内;所述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还包括第二内包梁,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包梁内;在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与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嵌套对接时,所述第一内包梁与所述第二内包梁也嵌套对接,并且在缩回后均分离。
[0010]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包梁内还固定设置有第一从动防撞
梁,相应地所述第二内包梁内还固定设置有第二从动防撞梁;在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与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嵌套对接时,所述第一从动防撞梁与所述第二从动防撞梁也嵌套对接,并且在缩回后均分离。
[0011]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包梁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一外包梁,所述第一内包梁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包梁内,相应地所述第二内包梁的外侧还设置有第二外包梁,所述第二内包梁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包梁内;所述第一外包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门体的防撞梁加强板或侧门防撞梁辅助加强板上,相应地,所述第二外包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门体的防撞梁加强板或侧门防撞梁辅助加强板上。
[0012]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伸缩缸,或者,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电机与直线驱动结构的组合;并且/或者,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套筒和紧固螺母,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穿过所述连接套筒,所述紧固螺母设置在所述输出端的端部。
[0013]在上述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通过第一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包梁内,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通过第二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包梁内。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控制方法,所述车辆为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车辆,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当接收到关闭车门的信号后,检测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的状态;
[0015]当检测到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完全关闭后,控制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的伸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门体上。在上述用于车辆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0016]当接收到开启车门的信号后,控制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的伸出端缩回;
[0017]控制所述第一门体和/或所述第二门体开启。
[0018]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打开时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不会伸出,当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均完全关闭后,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伸出以加强车辆侧面的强度,从而实现了即使在车辆无B柱的情况下,车辆的侧面仍能够保持足够的碰撞强度来对乘客和车辆进行保护。
[0019]上述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在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关闭后,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和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才会伸出,而平时在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未完全关闭,或者第一门体或第二门体中的一个未完全关闭的情况下,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和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则不会伸出,可伸缩的结构设计使本专利技术的车辆防撞结构不会额外占用车内的空间,在保障了无B柱对开门车辆的侧面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0021]图1是现有的无B柱对开门车辆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门体、第二门体以及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和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的位置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的外部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的外部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和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的径向剖视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的径向剖视图;
[0028]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0029]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0030]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和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连接后的轴向剖视图;
[0031]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32]附图标记列表:1

车辆;11

第一门体;112

防撞梁加强板;12

第二门体;122

侧门防撞梁辅助加强板;13

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131

第一驱动件;132

第一伸缩防撞梁;1321

第一连接套筒;1322

第一紧固螺母;133

第一内包梁;134

第一从动防撞梁;135

第一支撑架;136

第一外包梁;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侧面设置有无B柱对开门式的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门体上的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设置成能够在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关闭后伸出,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的伸出端连接在所述第二门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伸缩防撞梁,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设置并与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门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侧面还设置有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所述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伸缩防撞梁,所述第二驱动件固定设置并与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第二门体上,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与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设置成能够在伸出后嵌套对接,并且在缩回后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伸缩防撞结构还包括第一内包梁,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包梁内;所述第二可伸缩防撞结构还包括第二内包梁,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包梁内;在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与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嵌套对接时,所述第一内包梁与所述第二内包梁也嵌套对接,并且在缩回后均分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包梁内还固定设置有第一从动防撞梁,相应地所述第二内包梁内还固定设置有第二从动防撞梁;在所述第一伸缩防撞梁与所述第二伸缩防撞梁嵌套对接时,所述第一从动防撞梁与所述第二从动防撞梁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威力张之好于铁丰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