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IMO矩阵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5691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0
本申请涉及一种MIMO矩阵天线,包括降温板组、设在降温板组工作面上的散热区、设在降温板组工作面上的封装矩阵天线、粘贴在封装矩阵天线上的石墨烯散热膜、填充在散热区内的导热凝胶、设在降温板组上的液冷管道以及与液冷管道连接的液冷模组,石墨烯散热膜的边缘部分与液冷管道接触。本申请公开的MIMO矩阵天线,使用定向热传递配合液冷降温的方式进行物理降温,用以实现温度控制,需要散热空间小,同时还规避了液冷泄露造成的维护困难问题。规避了液冷泄露造成的维护困难问题。规避了液冷泄露造成的维护困难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IMO矩阵天线


[0001]本申请涉及通信天线
,尤其是涉及一种MIMO矩阵天线。

技术介绍

[0002]天线承担收发信号的任务,在通信技术发展(2G

3G

4G

5G)阶段,尤其是5G天线采用了MIMO技术(例如Massive MIMO技术)后,天线的规模阵列程度与功率也在不断上升。规模阵列程度与天线的性能成正相关,但是随之带来的功率上升与发热量也不容忽视。
[0003]针对于上述问题,目前采用的解决方案有功率优化和提供更好的物理降温方式,功率优化的目的是降低天线的能耗;物理降温方式是通过额外的手段来降低天线的温度。常用的物理降温方式有风冷降温与液冷降温,风冷降温方式需要更多的风道面积,这会导致天线的体积变大,并且随着规模阵列程度的增加,天线中心处的降温效果下降明显。
[0004]液冷降温对天线的体积影响有限,但是漏液问题可能导致天线损坏,尤其是考虑到天线的安装位置以及维护难度,导致液冷降温方案几乎不被采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MIMO矩阵天线,使用定向热传递配合液冷降温的方式进行物理降温,用以实现温度控制,需要散热空间小,同时还规避了液冷泄露造成的维护困难问题。
[0006]本申请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MIMO矩阵天线,包括:
[0008]降温板组;
[0009]散热区,设在降温板组的工作面上;
[0010]封装矩阵天线,设在降温板组的工作面上;
[0011]石墨烯散热膜,粘贴在封装矩阵天线上;
[0012]导热凝胶,填充在散热区内;
[0013]液冷管道,设在降温板组上,石墨烯散热膜的边缘部分与液冷管道接触;以及
[0014]液冷模组,与液冷管道连接。
[0015]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降温板组上设有凹槽;
[0016]液冷管道位于凹槽内;
[0017]石墨烯散热膜的边缘部分位于凹槽和液冷管道之间。
[0018]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降温板组上设有固定压环,石墨烯散热膜的边缘部分位于固定压环和液冷管道之间。
[0019]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区内设有分隔板,分隔板用于将散热区划分为多个独立空间;
[0020]分隔板的高度小于散热区的深度。
[0021]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降温板组设有多个注射通道,每个注射通道与一个独立空间连通;
[0022]还包括用于封堵注射通道的封堵螺栓。
[0023]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独立空间的形状为矩形和/或环形。
[0024]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降温板组上设有多个散热区。
[0025]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散热区在降温板组上顺序设置。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MIMO矩阵天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MIMO矩阵天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基于图2给出的一种MIMO矩阵天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导热凝胶。
[0029]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带有凹槽在降温板组上的形状示意图。
[0030]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MIMO矩阵天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分隔板对散热区进行划分的示意图。
[0032]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个散热区在降温板组上的示意图。
[0033]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多个散热区在降温板组上的示意图。
[0034]图中,1、降温板组,2、散热区,3、封装矩阵天线,4、石墨烯散热膜,5、导热凝胶,6、液冷管道,7、液冷模组,11、凹槽,12、固定压环,13、注射通道,14、封堵螺栓,21、分隔板。
实施方式
[00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本申请公开了一种MIMO矩阵天线,由降温板组1、封装矩阵天线3、石墨烯散热膜4、液冷管道6和液冷模组7等组成,借助于石墨烯散热膜4优秀的横向导热能力,将封装矩阵天线3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转移;同时使用导热凝胶5来转移石墨烯散热膜4在纵向方向上导出的热量,两种降温方式相结合,可以有效控制封装矩阵天线3的工作温度。
[0037]请参阅图1至图3,降温板组1的工作面上设有散热区2,散热区2是位于降温板组1的工作面上的一个凹陷区域,该凹陷区域内填充有导热凝胶5。封装矩阵天线3固定在降温板组1的工作面上,其上粘贴有石墨烯散热膜4,具体的说,石墨烯散热膜4粘贴在封装矩阵天线3的背面。
[0038]应理解,封装矩阵天线3由PCB板、中间层、天线地和辐射单元等组成,PCB板、中间层、天线地和辐射单元顺序设置。石墨烯散热膜4粘贴在PCB板的背面上。
[0039]液冷管道6设在降温板组1上,同时,石墨烯散热膜4的边缘部分与液冷管道6接触,二者的接触部分进行热交换。液冷模组7与液冷管道6连接并组成回路,工作过程中,液冷管道6内的冷却液循环流动,使液冷管道6保持在低温状态。
[0040]还应理解,石墨烯散热膜4具有独特的晶粒取向,沿两个方向均匀导热,片层状结构可很好地适应任何表面,并具有较好的柔韧性。石墨烯散热膜4的水平导热系数在100 W/mK
ꢀ‑
1500W/mK,垂直导热系数在5 W/mK
ꢀ‑
20W/mK。
[0041]使用石墨烯散热膜4可以有效降低散热的需求高度,例如和风冷方式对比,封装矩阵天线3的背面需要设置散热风道,散热风道的高度与封装矩阵天线3的功率成正相关。
[0042]工作过程中,石墨烯散热膜4将封装矩阵天线3产生的热量向四周,也就是液冷管
道6处传递,二者在接触位置处发生热交换,热交换产生的热量由冷却液转移至液冷模组7处进行释放。
[0043]这种方式在满足散热的同时降低了高度需求,同时还从物理上隔绝了冷却液与封装矩阵天线3发生接触的可能。还应理解,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将泄露发生处限制在了液冷管道6与液冷模组7的连接处。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液冷模组7可以部署在封装矩阵天线3下方甚至使用外挂的方式进行安装。
[0044]这样,即使发生了泄露情况,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也会向下流动,不会与封装矩阵天线3发生接触。
[0045]对比图1和图4,在一些例子中,在降温板组1上增加了凹槽11,同时将液冷管道6转移至凹槽11内,这种方式能够将降低散热所需要的高度,将有限的空间供给封装矩阵天线3使用。
[0046]进一步地,将石墨烯散热膜4的边缘部分转移到凹槽11和液冷管道6之间。这种结构在增加石墨烯散热膜4的固定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增大石墨烯散热膜4和液冷管道6的接触面积。
[0047]当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IMO矩阵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降温板组(1);散热区(2),设在降温板组(1)的工作面上;封装矩阵天线(3),设在降温板组(1)的工作面上;石墨烯散热膜(4),粘贴在封装矩阵天线(3)上;导热凝胶(5),填充在散热区(2)内;液冷管道(6),设在降温板组(1)上,石墨烯散热膜(4)的边缘部分与液冷管道(6)接触;以及液冷模组(7),与液冷管道(6)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MO矩阵天线,其特征在于,降温板组(1)上设有凹槽(11);液冷管道(6)位于凹槽(11)内;石墨烯散热膜(4)的边缘部分位于凹槽(11)和液冷管道(6)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IMO矩阵天线,其特征在于,降温板组(1)上设有固定压环(12),石墨烯散热膜(4)的边缘部分位于固定压环(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戈冬花福军王烁栋钟凯
申请(专利权)人: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