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4897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下支撑,下支撑上设有抵接部;进气格栅组件,进气格栅组件上设有对应抵接部的配合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合部间隔地设置在抵接部的后方。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抵接部与配合部的配合,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先提供一定的缓冲,然后支撑行人,降低了对行人的伤害。了对行人的伤害。了对行人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由于行人的行动存在不可预知性,行人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在所有交通事故中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并且行人在道路关系中一直属于弱势群体,因此一旦行人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出现人员伤亡的概率极大。
[0003]车辆的下支撑通常设置有较多的加强筋、支架增强对行人小腿的支撑效果,但是较高强度的下支撑与行人小腿发生碰撞时,造成的伤害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车辆,降低了对行人的伤害。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下支撑,所述下支撑上设有抵接部;进气格栅组件,所述进气格栅组件上设有对应所述抵接部的配合部,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所述配合部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抵接部的后方。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抵接部与配合部的配合,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先提供一定的缓冲,然后支撑行人,降低了对行人的伤害。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包括抵接面,所述配合部包括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与所述抵接面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正对。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包括:下支撑主体;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设于所述下支撑主体,所述抵接部设在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上并朝向所述进气格栅组件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面包括所述抵接部朝向后方的侧面,所述配合面包括所述进气格栅组件朝向前方的侧面。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为多个,多个所述抵接部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分布,多个所述抵接部上的多个抵接面共面并对应同一个所述配合面。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抵接面在所述配合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均处于所述配合面上。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适于设置在所述进气格栅组件的底部,所述下支撑主体具有弱化区域和强化区域,所述弱化区域适于与所述进气格栅组件对应,所述强化区域位于所述弱化区域的两侧。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还包括:上边缘部,所述上边缘部设在所述下支撑主体的前边沿且向上延伸;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凸起结构设在所述下支撑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强化区域,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向上延伸并与所述上边缘部连接;其中,第一凸起结构位于所述弱化区域,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向上延伸并与所述上边缘部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格栅组件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
二端设在所述进气格栅组件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下支撑包括:下支撑主体与上边缘部,所述上边缘部设在所述下支撑主体的前边沿且向上延伸,所述第一端止抵所述上边缘部,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下支撑主体。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格栅组件包括:进气格栅;格栅框架,所述进气格栅设在所述格栅框架内,所述格栅框架连接所述下支撑主体;变径件,所述变径件至少部分轴向截面面积变小,所述变径件连通所述格栅框架,所述变径件止抵所述上边缘部。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格栅设在所述抵接部的上方。
[0016]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下支撑与进气格栅组件的配合截面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下支撑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下支撑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下支撑与进气格栅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活动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防下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下支撑的结构示意图三;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照明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架件、照明灯及横梁件的配合示意图;
[0029]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架件、照明灯、横梁件及安装支架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0030]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机罩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100、车辆;
[0033]21、下支撑;211、下支撑主体;2111、弱化区域;2112、强化区域;212、上边缘部;213、第一凸起结构;2131、凸起连接段;214、第二凸起结构;2141、第一单元部;2142、第二单元部;215、下支撑切口部;216、抵接部;2161、抵接面;217、蒙皮连接部;
[0034]31、进气格栅组件;311、配合部;3111、配合面;312、第一端;313、第二端;314、进气格栅;315、格栅框架;316、变径件;
[0035]41、照明灯;411、照明灯主体;412、第一安装部;413、第二安装部;414、第三安装部;
[0036]42、支架件;421、支架连接部;422、避让部;423、连接基座;4231、定向弱化槽;424、支架主体;425、第一延伸部;426、第二延伸部;427、延伸臂;
[0037]43、横梁件;44、安装支架组件;441、支架悬臂;451、车辆蒙皮;
[0038]51、活动支撑组件;511、第一配合件;5111、防下沉支架;512、第二配合件;
[0039]52、机罩;521、外板;522、内板;5221、内凹部;5222、弱化孔;523、加强板;5232、加强主体;5233、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2]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004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支撑,所述下支撑上设有抵接部;进气格栅组件,所述进气格栅组件上设有对应所述抵接部的配合部,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所述配合部间隔地设置在所述抵接部的后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包括抵接面,所述配合部包括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与所述抵接面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至少部分正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包括:下支撑主体;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设于所述下支撑主体,所述抵接部设在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上并朝向所述进气格栅组件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面包括所述抵接部朝向后方的侧面,所述配合面包括所述进气格栅组件朝向前方的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为多个,多个所述抵接部在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分布,多个所述抵接部上的多个抵接面共面并对应同一个所述配合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抵接面在所述配合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均处于所述配合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适于设置在所述进气格栅组件的底部,所述下支撑主体具有弱化区域和强化区域,所述弱化区域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峻彦王辉吴培娣邓先攀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