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由于行人的行动存在不可预知性,行人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在所有交通事故中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并且行人在道路关系中一直属于弱势群体,因此一旦行人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出现人员伤亡的概率极大。
[0003]相关技术中,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造成较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车辆,降低了对行人的伤害值。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下支撑,所述下支撑设在所述车身上;进气格栅组件,所述进气格栅组件设在所述下支撑上;支架件,所述支架件设在所述车身上且处于所述下支撑的上方;照明灯,所述照明灯设在所述支架件上。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下支撑、进气格栅组件、支架件及照明灯的设置,降低了行人受到的伤害。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活动支撑组件,所述活动支撑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下支撑,所述下支撑设在所述车身上;进气格栅组件,所述进气格栅组件设在所述下支撑上;支架件,所述支架件设在所述车身上且处于所述下支撑的上方;照明灯,所述照明灯设在所述支架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动支撑组件,所述活动支撑组件设在所述车身上,所述活动支撑组件连接所述支架件,以使所述支架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配合件,所述第一配合件设在所述车身或所述支架件两者中一者上;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二配合件设在所述车身或所述支架件两者中另一者上,所述第二配合件与所述第一配合件滑动连接,以使所述支架件相对所述车身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件包括:防下沉支架,所述防下沉支架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配合件包括: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穿设在所述通孔内,以使所述移动柱在所述通孔内滑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适于设置在所述进气格栅组件的底部,所述下支撑包括下支撑主体,所述下支撑主体具有弱化区域和强化区域,所述弱化区域适于与所述进气格栅组件对应,所述强化区域位于所述弱化区域的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还包括:上边缘部,所述上边缘部设在所述下支撑主体的前边沿且向上延伸;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设在所述下支撑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弱化区域,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向上延伸并与所述上边缘部连接;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凸起结构设在所述下支撑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强化区域,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向上延伸并与所述上边缘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与所述上边缘部的连接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与所述上边缘部的连接长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至少向上延伸至齐平所述上边缘部的顶面,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向上延伸但低于所述上边缘部的顶面,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向上延伸至所述下支撑主体与所述上边缘部的交界处,或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向上延伸越过所述交界处。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所述下支撑具有中分面,所述第一凸起结构距离所述中分面越远,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长度越小。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具有下支撑切口部,所述下支撑切口部设在所述下支撑在两侧,所述弱化区域、所述强化区域设在所述下支撑切口部中间,所述下支撑切口部至少部分构造为平滑曲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峻彦,邓先攀,王辉,闫丽,祝贺,王鹏翔,周大永,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