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2886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包括底座,相互呈“品”字型分布在底座上的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和第三支座,相互呈“品”字型分布在底座上的第四支座、第五支座和第六支座;每个支座的顶部均设置有气缸、夹钳部和滑槽组,气缸能够在滑槽组上滑动,气缸还能驱动夹钳部进行移动,从而对左右吸能盒进行抵接,其中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和第三支座的夹钳部从三个方向对左吸能盒抵接,第四支座、第五支座和第六支座从三个方向对右吸能盒抵接,实现对左右吸能盒的同步夹持固定,便于对左右吸能盒进行一致的内外板焊接操作。左右吸能盒进行一致的内外板焊接操作。左右吸能盒进行一致的内外板焊接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


[0001]本技术涉及点焊夹具工装领域,具体涉及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

技术介绍

[0002]后防撞梁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吸能盒,用于在碰撞发生情况下,在左右两侧分别吸收撞击能量,从而实现相应缓冲功能。为了保证后防撞梁左右两端撞击能量的吸收一致性,需要保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焊接结构的一致性。现有的吸能盒焊接制作过程中,左右吸能盒是分开独立焊接的,不能在焊接过程中同步调整内外板的焊接工序,无法实现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焊接结构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现有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是分开独立焊接内外板的,使得左右吸能盒的内外板焊接操作存在较大的偏差,无法保证左右吸能盒内挖半焊接结构的一致性,从而使得左右吸能盒不能为后防撞梁左右两端提供相同的撞击能量吸收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其能够对左右吸能盒进行同步夹持固定,使得左右吸能盒在进行内外板焊接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固定,便于对左右吸能盒进行相应的内外板焊接操作,保证左右吸能盒内外半焊接结构的一致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其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第三支座、第四支座、第五支座和第六支座,
[0006]所述第一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和所述第三支座呈“品”字型分布在所述上表面;
[0007]所述第四支座、所述第五支座和所述第六支座呈“品”字型分布在所述上表面;
[0008]所述第一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气缸、第一夹钳部和第一滑槽组,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夹钳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槽组滑动;所述第二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气缸、第二夹钳部和第二滑槽组,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夹钳部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槽组滑动;所述第三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三气缸、第三夹钳部和第三滑槽组,所述第三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夹钳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与所述第三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滑槽组滑动;
[0009]所述第四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四气缸、第四夹钳部和第四滑槽组,所述第四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夹钳部连接,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第四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四滑槽组滑动;所述第五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五气缸、第五夹钳部和第五滑槽组,所述第五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五夹钳部连接,所述第五气缸与所述第五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滑槽组滑动;所述第六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六气缸、第六夹钳部和第六滑槽组,所述第六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六夹钳部连接,所述第六气缸与所述第六滑槽组嵌合并且
能够沿着所述第六滑槽组滑动。
[0010]本技术中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进一步设置为:
[0011]所述第一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四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五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六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
[0012]所述第一支座包括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并且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第一滑槽组的两个滑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支座的两个侧板上;所述第二支座包括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并且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第二滑槽组的两个滑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座的两个侧板上;所述第三支座包括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并且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第三滑槽组的两个滑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支座的两个侧板上;所述第四支座包括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并且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第四滑槽组的两个滑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支座的两个侧板上;所述第五支座包括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并且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第五滑槽组的两个滑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五座的两个侧板上;所述第六支座包括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并且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侧板,所述第六滑槽组的两个滑槽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六支座的两个侧板上。
[0013]所述第一夹钳部包括“L”型抵接板和设置在所述“L”型抵接板一侧的螺纹孔,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夹钳部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夹钳部包括“L”型抵接板和设置在所述“L”型抵接板一侧的螺纹孔,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夹钳部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三夹钳部包括“L”型抵接板和设置在所述“L”型抵接板一侧的螺纹孔,所述第三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夹钳部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四夹钳部包括“L”型抵接板和设置在所述“L”型抵接板一侧的螺纹孔,所述第四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夹钳部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五夹钳部包括“L”型抵接板和设置在所述“L”型抵接板一侧的螺纹孔,所述第五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五夹钳部的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六夹钳部包括“L”型抵接板和设置在所述“L”型抵接板一侧的螺纹孔,所述第六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六夹钳部的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4]所述第一夹钳部、所述第二夹钳部、所述第三夹钳部、所述第四夹钳部、所述第五夹钳部和所述第六夹钳部各自的“L”型抵接板的内侧直角弯折处均设置有三角形支撑板。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包括底座,相互呈“品”字型分布在底座上的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和第三支座,相互呈“品”字型分布在底座上的第四支座、第五支座和第六支座;每个支座的顶部均设置有气缸、夹钳部和滑槽组,气缸能够在滑槽组上滑动,气缸还能驱动夹钳部进行移动,从而对左右吸能盒进行抵接,其中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和第三支座的夹钳部从三个方向对左吸能盒抵接,第四支座、第五支座和第六支座从三个方向对右吸能盒抵接,实现对左右吸能盒的同步夹持固定,便于对左右吸能盒进行一致的内外板焊接操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底座,2、第一支座,3、第二支座,4、第三支座,5、第四支座,6、第五支座,7、第六支座,8、第一气缸,9、第一夹钳部,10、第二气缸,11、第二夹钳部,12、第三气缸,13、第三夹钳部,14、第四气缸,15、第四夹钳部,16、第五气缸,17、第五夹钳部,18、第六气缸,19、第六夹钳部,20、滑槽,21、侧板,22、“L”型抵接板,23、螺纹孔,24、三角形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和俯视结构示意图。该后防撞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其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第三支座、第四支座、第五支座和第六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和所述第三支座呈“品”字型分布在所述上表面;所述第四支座、所述第五支座和所述第六支座呈“品”字型分布在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气缸、第一夹钳部和第一滑槽组,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夹钳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滑槽组滑动;所述第二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气缸、第二夹钳部和第二滑槽组,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夹钳部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滑槽组滑动;所述第三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三气缸、第三夹钳部和第三滑槽组,所述第三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三夹钳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与所述第三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三滑槽组滑动;所述第四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四气缸、第四夹钳部和第四滑槽组,所述第四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四夹钳部连接,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第四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四滑槽组滑动;所述第五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五气缸、第五夹钳部和第五滑槽组,所述第五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五夹钳部连接,所述第五气缸与所述第五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五滑槽组滑动;所述第六支座的顶部设置有第六气缸、第六夹钳部和第六滑槽组,所述第六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第六夹钳部连接,所述第六气缸与所述第六滑槽组嵌合并且能够沿着所述第六滑槽组滑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四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五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六滑槽组包括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滑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梁左右吸能盒内外板点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包括垂直于所述上表面并且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两个侧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成艳孙炼王干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吉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