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1159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身结构,其包括两个具有波浪形横截面的内门槛;一个沿车辆横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内门槛之间的地板板件;两个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所述力导入元件在相应的前部门槛区域中与内门槛连接并且横向于车辆纵向方向漏斗形地扩宽以及在相应的前轮罩区域后方以其相应的扩宽的端部区域在后侧支撑在车身结构的端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这种车身结构的机动车。有这种车身结构的机动车。有这种车身结构的机动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的车身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身结构和一种具有这种车身结构的机动车。

技术介绍

[0002]在电气化车辆的正面碰撞载荷情况下,不仅涉及通常的结构评级,而且也涉及需要保护的高电压部件的变形。仅这一点就已经提高了对前部结构或机动车前部区域中的车身结构的要求。此外,端壁、A柱和门槛区域中的所谓的结构节点对于正面碰撞已变得极为重要,因为与由内燃机驱动的传统机动车相比,由于要为高电压部件提供安装空间,往往不再有必要的纵向载荷路径以用于尤其是在正面碰撞情况下的支撑或其仅以很少的程度存在。
[0003]DE102007017165A1示出一种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的机动车地板门槛。该地板门槛包括朝向乘客舱的内侧板和形成机动车蒙皮的一部分的外侧板。在所述侧板之间,地板门槛具有用于加强的加强板。该加强板在设置在其上边界和下边界之间的中间区域中具有带有两个支腿的U形变形部和基部,所述基部借助于粘接固定件固定在内侧板上。为了与侧板焊接,加强板在上方和下方具有相应的法兰。
[0004]DE102018212817A1示出一种机动车的门槛加强件,该门槛加强件在车辆地板的侧面在前轮和后轮之间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所述门槛加强件由空心梁复合结构形成,该空心梁复合结构具有两个沿车辆横向方向波浪形地构造的部分型材,这两个部分型材(如同两个壳)以其波峰相互面对地连接并且在中间连接有连续的隔板。
[0005]DE102011121908A1示出一种机动车的侧门槛,该侧门槛具有L形的侧门槛加强件。/>[0006]US2015/0166112A1示出一种用于车身的加强结构。该加强结构具有侧门槛和多个加强元件,这些加强元件在不同的车辆方向上延伸。
[0007]US2013/0140854A1示出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纵梁结构,该纵梁结构具有内侧门槛和外侧门槛,各侧门槛分别具有波浪形横截面并且相互紧靠设置。
[0008]WO2016/146694A1示出一种机动车的侧门槛,该侧门槛具有沿车辆横向方向看的内板和外板,所述板在他它们之间包围两个上下设置的空腔。所述板分别具有波浪形横截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在正面碰撞载荷情况下具有特别高的稳定性。
[0010]所述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机动车的车身结构来解决。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中给出。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机动车的车身结构包括两个具有波浪形横截面的内门槛和一个沿车辆横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内门槛之间的地板板件。此外,车身结构具有两个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所述力导入元件在相应的前部门槛区域中与内门槛连接并且横向于车辆纵向
方向漏斗形地扩宽以及在相应的前轮罩区域后方以其相应的扩宽的端部区域在后侧支撑在车身结构的端壁上。端壁尤其是设置在车辆前端和乘客舱之间,所述端壁将乘客舱和车辆前端在前挡风玻璃下方彼此分开。端壁还用于提高车身的刚度。
[0012]通过具有波浪形横截面的内门槛,以多个用于支承的棱边提供了附加的纵向载荷路径并且还能实现向前直至车身结构端壁的支撑。内门槛的相应纵向棱边尤其是直线延伸并且可以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延伸。在相应的前部门槛区域中与内门槛连接的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向前扩宽。因此,在碰撞情况下可以向前覆盖车轮撞击点的特别宽的散射范围。
[0013]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的扩宽的端部区域(其设置在相应的前轮罩区域后方)在碰撞情况下尤其是也可以在不同的车轮尺寸下确保吸收力并且尤其是将力传递到具有其波浪形横截面的内门槛。此外,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认识:在碰撞情况下不同的车轮尺寸或轮辋尺寸可能会撞击到前轮罩区域的不同点上。由于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向前、即朝向前轮罩区域和端壁方向向前张开,因此在碰撞情况下能够覆盖车轮撞击点的特别宽或大的散射范围。
[0014]借助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结构尤其是能够在正面碰撞载荷情况下确保对A柱和端壁的特别好的支撑。车身结构尤其是可以用于电驱动的机动车,在其中,在端壁后方并且在地板板件区域中例如可以设置高压电池。但所述车身结构同样可以应用于例如纯以内燃机驱动的机动车。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规定,内门槛具有w形横截面。由此,内门槛具有多个尤其是直线延伸的棱边,这些棱边可以用于吸收沿车辆纵向方向的碰撞载荷。这些棱边尤其是可以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延伸。因此,具有其w形横截面的内门槛可以以多个用于支承的棱边特别好地提供附加的纵向载荷路径并且可以实现向前直至车身结构端壁的支撑。
[001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规定,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沿车辆横向方向和/或沿车辆高度方向扩宽。在各种不同的轮辋尺寸或车轮尺寸下,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因此即使在相关轮辋或车轮的各种不同的撞击点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能够吸收相应的碰撞载荷并将其传递到两个内门槛。因此,在各种不同的轮辋宽度、轮辋直径和相应不同的轮胎宽度和轮胎直径下,可以确保力可靠地传递到具有其波浪形横截面的两个内门槛上。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规定,车身结构具有两个外门槛,所述外门槛沿车辆横向方向在外侧设置在内门槛上。内门槛和外门槛相应地提供多个纵向载荷路径,这些纵向载荷路径尤其是在正面碰撞情况下可以确保尤其是在端壁后方的区域中特别好地保护机动车。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规定,车身结构具有一个连续的横梁,该横梁沿车辆纵向方向在端壁后方设置在该端壁上。横梁尤其是可以至少基本上在车身结构的整个宽度上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并且构造成连续的,即不中断的。由此可以提供特别稳定的车身结构。
[001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规定,横梁的相应横梁纵向端部沿车辆纵向方向设置在前轮罩区域后方并且与该前轮罩区域重叠地焊接在端壁上。因此,连续的横梁的横梁纵向端部在后侧与相应的前轮罩区域重叠。通过将横梁纵向端部与端壁焊接并且与轮罩区域重叠,可以提供特别稳定的车身结构。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规定,横梁设置在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上
方。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例如能够以其扩宽的端部区域贴靠在横梁的相应为此设计的连接点上并且例如与该连接点焊接。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的扩宽的端部区域也可以至少部分地在横梁下方至少部分地或局部地支撑在该横梁上,这也有助于改善车身结构的碰撞特性。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规定,横梁沿车辆纵向方向设置在相应的A柱前方。由此,尤其是在正面碰撞载荷情况下可以确保对A柱和端壁的特别好的支撑。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规定,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与前部门槛区域在相应的上侧和内侧上连接。例如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可以与前部门槛区域的所述的上侧和内侧焊接。但其它接合方法也是可能的。通过将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与前部门槛区域在上侧和内侧连接,可以确保力从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特别好地导入或传递到前部门槛区域并且因此传递到具有波浪形横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用于机动车的车身结构(10),包括:

两个具有波浪形横截面的内门槛(12);

沿车辆横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内门槛(12)之间的地板板件(14);

两个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16),所述力导入元件在相应的前部门槛区域(18)中与内门槛(12)连接并且横向于车辆纵向方向漏斗形地扩宽以及在相应的前轮罩区域(22)后方以其相应的扩宽的端部区域(20)在后侧支撑在车身结构(10)的端壁(2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门槛(12)具有w形横截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形的力导入元件(16)沿车辆横向方向和/或沿车辆高度方向扩宽。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10)具有两个外门槛(32),所述外门槛沿车辆横向方向在外侧设置在内门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
申请(专利权)人:宝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