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辉瑞大药厂专利>正文

可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苯二氮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961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49
式(Ie)的苯二氮杂衍生物,其中R1和R2之一为式(II)的包含苯二氮杂基的基团,其中R8为H或卤素;R1和R2的另一个为选自H、C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苯二氮杂衍生物
专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苯二氮杂衍生物及其在治疗或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中的用途。
[0002]专利技术背景
[0003]RSV为副粘病毒科的负义单链RNA病毒。RSV容易通过来自受感染人的分泌物经由表面或手对手转移来传播。与流感不同,它不通过小颗粒气溶胶传播。成功接种后,潜伏期为4

6天,在此期间病毒通过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的融合和坏死上皮的脱落从鼻咽扩散到下呼吸道。在婴儿中,加上增加的粘液分泌和水肿,这可导致粘液堵塞,引起远端肺组织的过度充气和塌陷,其显示细支气管炎。缺氧是常见的,并且由于呼吸窘迫,进食能力通常受损。在RSV肺炎中,气道的炎性浸润由单核细胞组成,并且更扩散化,涉及细支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已经发现病毒脱落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与疾病的临床体征和严重程度相关。
[0004]RSV为全世界婴儿和幼儿严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最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生在那些早产儿和那些患有慢性肺病或心脏病的患者中,尽管许多因RSV感染而住院的婴儿在其他方面是健康的。婴儿期的严重RSV感染可导致几年的反复喘鸣,并且与哮喘的后期发展有关。
[0005]RSV也是老年人和免疫受损儿童和成人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0006]RSV具有季节性发病率;它是高度可预测的,并且发生在两个半球的冬季,在欧洲和北美从9月到5月,在12月和1月达到峰值,并且在热带国家可以全年发生。它影响>90%的婴儿和两岁以下的幼儿,因为天然免疫是短暂的;许多人每年会再次感染。与流感一样,在老年人中,RSV导致约10%的冬季住院,相关死亡率为10%。
[0007]目前的抗RSV治疗包括使用被称为帕利珠单抗的RSV的单克隆抗体。帕利珠单抗的这种用途是RSV的预防性而非治疗性治疗。尽管这种抗体通常是有效的,但其用途限于早产儿和高风险婴儿。实际上,其有限的效用意味着它对于许多需要抗RSV治疗的人是不可用的。因此,迫切需要现有抗RSV治疗的有效替代治疗。
[0008]小分子也已被提出作为RSV的抑制剂。这些包括苯并咪唑类和苯二氮杂类化合物。例如,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7年9月,3346

3353(Chapman等人)中描述了RSV604(一种具有亚微摩尔浓度抗RSV活性的苯二氮杂化合物)的发现和初始开发。出版物,包括WO2004/026843和WO2005/089770(Arrow Therapeutics Limited);WO2016/166546和WO2018/033714(Durham University);以及WO2017/015449、WO2018/129287和WO2018/226801(Enanta Pharmaceuticals,Inc.)中也公开了RSV的苯二氮杂抑制剂。
[0009]需要鉴定具有抗RSV活性的其他化合物,特别是具有强效抗病毒活性和有利药物动力学特性的组合的化合物。
[0010]专利技术概述
[0011]现已经发现,一系列新的苯二氮杂衍生物具有强效的抗RSV活性以及有利的药物动力学和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化合物,其为式(Ie)的苯二氮杂衍生物:
[0012][0013]其中:
[0014]R1和R2之一为式(II)的包含苯二氮杂基的基团:
[0015][0016]其中R8为H或卤素;
[0017]R1和R2的另一个为基团Z,其选自H、C3‑
C6环烷基、卤素、

NHR9、苄基、苯基、4元至10元杂环基或4元至10元杂芳基,其中苯基、杂环基和杂芳基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两个取代基取代,所述取代基选自未被取代或被OR取代的4元至10元杂环基并且选自C1‑
C6烷基、C1‑
C6羟基烷基、C1‑
C6卤代烷基、C3‑
C6环烷基、卤素、

OR、

(CH2)
m
OR、

NR2、

(CH2)
m
NR2、

NHR



SO
m
NR2、

SO
m
R、

SR、硝基、

CO2R、

CN、

CONR2、

NHCOR、

CH2NR
10
R
11


NR
10
R
11
,其中R各自独立地为H或C1‑
C6烷基、R

为C3‑
C6环烷基,且m为1或2;
[0018]R9选自苯基和4元至10元杂芳基,其中苯基和杂芳基未被取代或被卤素取代;
[0019]R
10
和R
11
各自独立地为H或C1‑
C6烷基;或R
10
和R
11
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a)吗啉环,其任选地通过连接彼此为对位的两个环碳原子的

CH2‑
基团桥连,或(b)下式(b)的螺基团:
[0020][0021]且
[0022]环A为如下结构式(I

1)、(I

2)和(I

3)之一的环:
[0023][0024]其中Y选自O、S、SO2和NR,其中R如上文所定义,且R2至R7的每一个独立地为H、C1‑
C6烷基、C1‑
C6羟基烷基、C3‑
C6环烷基、卤素、

OR、

CH2OR、

NR2、

CH2NR
12
R
13


NRCOOR、

CH2OR、

SO
m
NR2、

SO
m
R、

CH2SO
m
R、硝基、

CO2R、

CN、

CONR2或

NHCOR,其中R和m如上文所定义,且R
12
和R
13
各自独立地为H、C1‑
C6烷基、苄基、4元至10元杂环基,或R
12
和R
13
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未被取代的4元至10元杂芳基或未被取代或被C1‑
C6烷基或卤素取代的4元至10元杂环基,或键合至同一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化合物,其为式(Ie)的苯二氮杂衍生物:其中:R1和R2之一为式(II)的包含苯二氮杂基的基团:其中R8为H或卤素;R1和R2的另一个为选自H、C3‑
C6环烷基、卤素、

NHR9、苄基、苯基、4元至10元杂环基和4元至10元杂芳基的基团Z,其中苯基、杂环基和杂芳基未被取代或被一个或两个取代基取代,所述取代基选自4元至10元杂环基,其未被取代或被OR取代,并且选自C1‑
C6烷基、C1‑
C6羟基烷基、C1‑
C6卤代烷基、C3‑
C6环烷基、卤素、

OR、

(CH2)
m
OR、

NR2、

(CH2)
m
NR2、

NHR



SO
m
NR2、

SO
m
R、

SR、硝基、

CO2R、

CN、

CONR2、

NHCOR、

CH2NR
10
R
11


NR
10
R
11
,其中R各自独立地为H或C1‑
C6烷基、R

为C3‑
C6环烷基,且m为1或2;R9选自苯基和4元至10元杂芳基,其中苯基和杂芳基未被取代或被卤素取代;R
10
和R
11
各自独立地为H或C1‑
C6烷基;或R
10
和R
11
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a)吗啉环,其任选地通过连接两个彼此位于对位的环碳原子的

CH2‑
基团桥连,或(b)下式(b)的螺基团:并且
环A为如下结构式(I

1)、(I

2)和(I

3)之一的环:其中Y选自O、S、SO2和NR,其中R如上文所定义,且R2至R7的每一个独立地为H、C1‑
C6烷基、C1‑
C6羟基烷基、C3‑
C6环烷基、卤素、

OR、

CH2OR、

NR2、

CH2NR
12
R
13


NRCOOR、

CH2OR、

SO
m
NR2、

SO
m
R、

CH2SO
m
R、硝基、

CO2R、

CN、

CONR2或

NHCOR,其中R和m如上文所定义,且R
12
和R
13
各自独立地为H、C1‑
C6烷基、苄基、4元至10元杂环基,或R
12
和R
13
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未被取代的4元至10元杂芳基或未被取代或被C1‑
C6烷基或卤素取代的4元至10元杂环基,或键合至同一碳原子的R2至R7的任意两个形成螺环,该螺环选自C3‑
C6环烷基螺环或如下结构的螺氧杂环丁烷环: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苯二氮杂衍生物具有式(Ie

):其中:R1为H或卤素;且(i)T为N,且V为C;为价键,且不存在;Z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且
X和Y与它们所连接的N和C原子形成下式(I
′‑
1)或(I

2)的环:其中R2至R7的每一个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或(ii)T为C,V为N,为价键,且为价键,且不存在;W具有权利要求1中对Z给出的定义;且Y和Z与它们所连接的N和C原子形成下式(I

1)或(I

3)的环:其中Y和R2至R7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第(i)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Z选自H、卤素、环丙基、环己基和如下结构:
其中R和R

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4.根据权利要求2第(ii)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W选自H、卤素、环丙基、环己基和如下结
构:其中R和R

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2至R7的每一个独立地为H、C1‑
C6烷基、C1‑
C6羟基烷基、C3‑
C6环烷基、

CH2OR、

CH2NR
12
R
13


NRCOOR、

CH2SO
m
R或卤素,其中R和m如权利要求1中所定义,且R
12
和R
13
各自独立地为H、C1‑
C6烷基、苄基、4元至10元杂环基,或R
12
和R
13
与它们所连接的N原子一起形成未被取代的4元至10元杂芳基或未被取代或被C1‑
C6烷基
或卤素取代的4元至10元杂环基,或键合至同一碳原子的R2至R7的任意两个形成螺环,该螺环选自C3‑
C6环烷基和如下结构的螺氧杂环丁烷环:且R2至R7中其余的为H。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式(I

1)的环上的Y为O。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8为H或F。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选自:2

(2,4

二氟苯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2,4

二氟苯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6

(乙基氨基)
‑2‑
氟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6‑
(丙
‑2‑
基氨基)吡啶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5,5

二甲基

5H,6H,7H

吡唑并[3,2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甲基苯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螺[6,7

二氢吡唑并[5,1

b][1,3]噁嗪

5,1'

环丙烷]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5‑
(丙
‑2‑
基)

5H,6H,7H

吡唑并[3,2

b][1,3]噁嗪
‑3‑
甲酰胺;(6S)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6‑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6R)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6‑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6

乙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5H,6H,7H

吡唑并[3,2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6‑
(丙
‑2‑
基)

5H,6H,7H

吡唑并[3,2

b][1,3]噁嗪
‑3‑
甲酰胺;6

环丙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5H,6H,7H

吡唑并[3,2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6‑
丙基

5H,6H,7H

吡唑并[3,2

b][1,3]噁嗪
‑3‑
甲酰胺;
2

[6

(环丙基氨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吡啶
‑3‑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吡啶
‑3‑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6

环丙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6

(丙
‑2‑
基氨基)吡啶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6

(乙基氨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苯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苯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苯基螺[5,7

二氢吡唑并[5,1

b][1,3]噁嗪

6,3'

氧杂环丁烷]
‑3‑
甲酰胺;2

(2

氟苯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螺[5,7

二氢吡唑并[5,1

b][1,3]噁嗪

6,3'

氧杂环丁烷]
‑3‑
甲酰胺;(5R)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6‑
(丙
‑2‑
基氨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S)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6‑
(丙
‑2‑
基氨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2,4

二氟苯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4,4

二氧代

5H,6H,7H

4λ6

吡唑并[3,2

b][1,3]噻嗪
‑3‑
甲酰胺;2

(2

氟苯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4,4

二氧代

5H,6H,7H

4λ6

吡唑并[3,2

b][1,3]噻嗪
‑3‑
甲酰胺;2

(2,4

二氟苯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5H,6H,7H

吡唑并[3,2

b][1,3]噻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2,3

二氢

1H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5H,6H,7H

吡唑并[3,2

b][1,3]噻嗪
‑3‑
甲酰胺;3

(2

氟苯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2‑
甲酰胺;7

(2

氟苯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3

二氢吡唑并[5,1

b][1,3]噁唑
‑6‑
甲酰胺;3

[6

(环丙基氨基)
‑2‑
氟吡啶
‑3‑
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2‑
甲酰胺;2

[6

(环丙基氨基)
‑2‑
氟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2

氟苯基)

6,6

二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7

二氢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6,6

二甲基

5,7

二氢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5

氯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5

氯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氟苯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S)
‑2‑
(2

氟苯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S)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2

氟苯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2


‑5‑
甲基吡啶
‑3‑
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2


‑5‑
甲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6

(环丙基氨基)
‑2‑
氟吡啶
‑3‑
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环丙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甲氧基吡啶
‑4‑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甲氧基吡啶
‑4‑
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
(5R)
‑2‑
[6

(2

羟丙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3

氟吡啶
‑4‑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6

(乙基氨基)
‑3‑
吡啶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5

环丙基
‑2‑

‑3‑
吡啶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4

乙基
‑2‑


苯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2‑
(6

吗啉代
‑3‑
吡啶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2‑
(6

吗啉代
‑3‑
吡啶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6

二甲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6

二甲基
‑3‑
吡啶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乙基嘧啶
‑5‑
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乙基嘧啶
‑5‑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3

呋喃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3

呋喃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2‑
(3

噻吩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3

噻吩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6

乙基
‑2‑
甲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6

乙基
‑2‑
甲基
‑3‑
吡啶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6

(异丙
基氨基)
‑3‑
吡啶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1

乙基吡唑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S)
‑5‑
甲基
‑2‑
[6

(丙
‑2‑
基氨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2‑
(6


‑2‑
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6

(三氘代甲基氨基)吡啶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6‑
甲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6‑
甲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6

乙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4

乙基
‑2‑
氟苯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S)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3

氟吡啶
‑4‑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2‑
(6

甲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6

(2

羟丙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5


‑2‑
甲基吡啶
‑4‑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3

氟吡啶
‑4‑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2‑
苯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4

二氟苯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2‑
(1

甲基吲唑
‑5‑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1

乙基吡唑
‑4‑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
(5R)
‑2‑
[6

(2

羟基
‑2‑
甲基丙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6

[(1R,4R)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
‑5‑
基]吡啶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S)
‑5‑
甲基

N

[(3R)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6

[(1S,4S)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
‑5‑
基]吡啶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6‑
[(1S,4S)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
‑5‑
基]
‑3‑
吡啶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6


‑2‑
[(1S,4S)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
‑5‑
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6‑
[(1R,4R)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
‑5‑
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2


‑6‑
(2

氧杂
‑6‑
氮杂螺[3.3]庚
‑6‑
基)吡啶
‑3‑
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2‑
[4

甲基
‑6‑
(丙
‑2‑
基氨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5‑
甲基
‑2‑
[2

甲基
‑6‑
(丙
‑2‑
基氨基)吡啶
‑3‑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S)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6

[(1R,4R)
‑2‑
氧杂
‑5‑
氮杂双环[2.2.1]庚
‑5‑
基]吡啶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苯胺基
‑5‑
甲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苯胺基
‑5‑
甲基

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2‑
(4

氟苯胺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5R)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5‑
甲基
‑2‑
(1

甲基吡唑
‑4‑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
2

(1

乙基吡唑
‑4‑
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4

[(二甲基氨基)甲基]
‑2‑
氟苯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2


‑4‑
(吗啉
‑4‑
基甲基)苯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2

[4

(二乙基氨基甲基)
‑2‑
氟苯基]

N

[(3S)
‑9‑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2‑
氧代
‑5‑
苯基

1,3

二氢

1,4

苯二氮杂
‑3‑
基]
‑2‑
(1


‑2‑
基吡唑
‑4‑
基)

6,7

二氢

5H

吡唑并[5,1

b][1,3]噁嗪
‑3‑
甲酰胺;N

[(3S)
‑9‑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
申请(专利权)人:辉瑞大药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