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p53突变体的化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754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靶向p53突变体的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式(I)的化合物,其可以结合至p53突变体并且恢复p53突变体结合DNA和激活下游涉及肿瘤抑制的效应子的能力。肿瘤抑制的效应子的能力。肿瘤抑制的效应子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靶向p53突变体的化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靶向p53突变体的化合物、包含所述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和其用途。

技术介绍

[0002]p53蛋白被称为“人类基因组的守护者”,是一种四聚体转录因子,通过调节靶基因亚群的表达来防止基因组突变。虽然作为同型四聚体具有生物活性,但每个p53单体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并分为五个关键调节域:反式激活域(TAD)、富含脯氨酸区(PR)、DNA结合域(DBD)、寡聚域(OD)和C末端。
[0003]在正常情况下,p53蛋白具有“抑癌”作用,但p53不稳定,半衰期在5到30分钟之间。p53的激活启动了凋亡、DNA修复、细胞周期停滞、抗血管生成和衰老的通路,以避免受损细胞的繁殖。p53激活通过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发生,该网络由三个关键步骤组成:(1)通过磷酸化稳定p53,(2)DNA结合,以及(3)靶基因激活。
[0004]但一旦发生突变,p53就会发生改变,并促进癌症的发展。位于蛋白质DNA结合域或DNA结合表面周边的p53突变导致DNA识别和结合所需的异常蛋白质折叠。例如,p53突变可能发生在氨基酸Val143、His168、Arg175、Tyr220、Gly245、Arg248、Arg249、Phe270、Arg273和Arg282。可以消除p53活性的p53突变包括,例如V157F、R175H、Y220C、G245S、R248Q、R248W、R249S、R273C、R273H和R282W。这些p53突变要么会扭曲DNA结合位点的结构,要么会在体温下使折叠的蛋白质热力学不稳定。p53突变体的野生型功能可以通过将p53突变体与一种化合物结合来恢复,该化合物可以将折叠

去折叠平衡转移到折叠状态,从而降低去折叠和失稳的速率。
[0005]p53突变与许多癌症有关,包括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卵巢癌。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在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式(I)的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体异构体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0007][0008]其中:
[0009]R1独立地选自氢、卤素、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

CN、氧代、

NO2、

N3、

OR
a1


SR
a1


C(O)R
b1


C(O)NR
c1
R
d1


C(O)OR
a1


OC(O)R
b1


OC(O)NR
c1
R
d1


C(=NR
e1
)R
b1


C(=NR
e1
)NR
c1
R
d1


NR
c1
C(=NR
e1
)NR
c1
R
d1


NR
c1
R
d1


NR
c1
C(O)R
b1


NR
c1
C(O)OR
a1


NR
c1
C(O)NR
c1
R
d1


S(O)R
b1


S(O)NR
c1
R
d1


NR
c1
S(O)R
b1


NR
c1
S(O)NR
c1
R
d1


S(O)2R
b1


S
(O)2NR
c1
R
d1


NR
c1
S(O)2R
b1


NR
c1
S(O)2NR
c1
R
d1


PO(R
c1
)2、

PO2、3

12元环烷基、3

12元环烯基、3

12元杂环烷基、3

12元杂环烯基、6

10元芳基、5

12元杂芳基;所述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3

12元环烷基、3

12元环烯基、3

12元杂环烷基、3

12元杂环烯基、6

10元芳基和5

12元杂芳基独立地任选地被一个或更多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卤素、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

CN、氧代、

NO2、

N3、

OR
a2


SR
a2


C(O)R
b2


C(O)NR
c2
R
d2


C(O)OR
a2


OC(O)R
b2


OC(O)NR
c2
R
d2


C(=NR
e2
)R
b2


C(=NR
e2
)NR
c2
R
d2


NR
c2
C(=NR
e2
)NR
c2
R
d2


NR
c2
R
d2


NR
c2
C(O)R
b2


NR
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式(I)的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立体异构体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1独立地选自氢、卤素、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

CN、氧代、

NO2、

N3、

OR
a1


SR
a1


C(O)R
b1


C(O)NR
c1
R
d1


C(O)OR
a1


OC(O)R
b1


OC(O)NR
c1
R
d1


C(=NR
e1
)R
b1


C(=NR
e1
)NR
c1
R
d1


NR
c1
C(=NR
e1
)NR
c1
R
d1


NR
c1
R
d1


NR
c1
C(O)R
b1


NR
c1
C(O)OR
a1


NR
c1
C(O)NR
c1
R
d1


S(O)R
b1


S(O)NR
c1
R
d1


NR
c1
S(O)R
b1


NR
c1
S(O)NR
c1
R
d1


S(O)2R
b1


S(O)2NR
c1
R
d1


NR
c1
S(O)2R
b1


NR
c1
S(O)2NR
c1
R
d1


PO(R
c1
)2、

PO2、3

12元环烷基、3

12元环烯基、3

12元杂环烷基、3

12元杂环烯基、6

10元芳基、5

12元杂芳基;所述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3

12元环烷基、3

12元环烯基、3

12元杂环烷基、3

12元杂环烯基、6

10元芳基和5

12元杂芳基独立地任选地被一个或更多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卤素、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

CN、氧代、

NO2、

N3、

OR
a2


SR
a2


C(O)R
b2


C(O)NR
c2
R
d2


C(O)OR
a2


OC(O)R
b2


OC(O)NR
c2
R
d2


C(=NR
e2
)R
b2


C(=NR
e2
)NR
c2
R
d2


NR
c2
C(=NR
e2
)NR
c2
R
d2


NR
c2
R
d2


NR
c2
C(O)R
b2


NR
c2
C(O)OR
a2


NR
c2
C(O)NR
c2
R
d2


S(O)R
b2


S(O)NR
c2
R
d2


NR
c2
S(O)R
b2
、NR
c2
S(O)NR
c2
R
d2


S(O)2R
b2


S(O)2NR
c2
R
d2


NR
c2
S(O)2R
b2


NR
c2
S(O)2NR
c2
R
d2


PO(R
c2
)2、

PO2、3

12元环烷基、3

12元环烯基、3

12元杂环烷基、3

12元杂环烯基、6

10元芳基、或5

12元杂芳基;R2、R4、R5、R6、以及R7独立地选自氢、卤素、

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1‑6卤代烷氧基、

CN、氧代、

NH2、

NH(C1‑6烷基)、

N(C1‑6烷基)2、

OH、

O(C1‑6烷基);或R4和R5、或者R2和R4连同它们分别附接的邻近碳原子一起形成以下结构:
Y1、Y2、Y3、Y4、Y5、Y6、Y7、Y8、Y9、Y
10
、Y
11
、和Y
12
独立地选自键、O、S、SO、SO2、NH或CH2,当Y1,Y2,Y3,Y4,Y5,Y6,Y7,Y8,Y9,Y
10
,Y
11
,或Y
12
是NH或CH2时,所述NH或CH2任选地被0、1、或2R
S1
取代;每个R
S1
独立地选自卤素、

C1‑6烷基、C1‑6卤代烷基、

CN、氧代、

OH、

SH、

NH2、

NH(C1‑6烷基)、

NH(C1‑6烷基)2、

O

C1‑6烷基、

S

C1‑6烷基、

COOH、或

COO(C1‑6烷基),所述

C1‑6烷基任选地被1、2或3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卤素、C1‑6卤代烷基、

CN、

OH、

NH2、

NH(C1‑6烷基)、

NH(C1‑6烷基)2或

OC1‑6烷基;每个t独立地选自0、1、2、3、或4;每个R
S2
独立地选自卤素、

C1‑6烷基、C1‑6卤代烷基、

CN、氧代、

OH、

SH、

NH2、

NH(C1‑6烷基)、

N(C1‑6烷基)2、

OC1‑6烷基、或被1、2或3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的

C1‑6烷基:卤素、C1‑6卤代烷基、

CN、

OH、

NH2、

NH(C1‑6烷基)、

N(C1‑6烷基)2或

OC1‑6烷基;每个t独立地选自0、1、2、3、或4;n1、n2、n3、n4、n5、n6、n7、p1、p2、p3、p4、p5、p6、q1、q2、q3、q4、q5、q6、q7、r1、r2、r3、r4、r5、r6、s1、s2、s3、s4、s5、s6、v1、v2、v3、v4、和v5独立地选自0、1、2或3;R8选自氢、卤素、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

CN、氧代、

NO2、

N3、

OR
a5


SR
a5


C(O)R
b5


C(O)NR
c5
R
d5


C(O)OR
a5


OC(O)R
b5


OC(O)NR
c5
R
d5


C(=NR
e5
)R
b5


C(=NR
e5
)NR
c5
R
d5


NR
c5
C(=NR
e5
)NR
c5
R
d5


NR
c5
R
d5


NR
c5
C(O)R
b5


NR
c5
C(O)OR
a5


NR
c5
C(O)NR
c5
R
d5


S(O)R
b5


S(O)NR
c1
R
d5


NR
c1
S(O)R
b5


NR
c1
S(O)NR
c1
R
d5


S(O)2R
b5


S(O)2NR
c1
R
d5


NR
c5
S(O)2R
b5


NR
c5
S(O)2NR
c5
R
d5


PO(R
c5
)2、

PO2、3

12元环烷基、3

12元环烯基、3

12元杂环烷基、3

12元杂环烯基、6

10元芳基、或5

12元杂芳基;所述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3

12元环烷基、3

12元环烯基、3

12元杂环烷基、3

12元杂环烯基、6

10元芳基和5

12元杂芳基独立地任选地被一个或更多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卤素、

C1‑6烷基、

C2‑6烯基、

C2‑6炔基、

C1‑6卤代烷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素静李阿敏郑倩党超杰范鑫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