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9978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设置有倾斜埋设在尾矿库各级堆积子坝内的若干排渗主管和垂直连通若干排渗主管进液端的软式滤水管;排渗主管包括埋设在堆积子坝内的渗水导出管、连通导出管进液端的集渗装置和连通该装置进液端的集渗花管,集渗花管的进液端垂直连通软式滤水管;渗水导出管的出液端延伸至马道排水沟;集渗装置设置在尾矿库的最小干滩范围内;集渗花管从距离尾矿库最小干滩线前2~3m一直延伸至进入掩埋干滩范围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堆积坝体排渗
,尤其涉及一种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尾矿库作为国家重点监管的安全主体,其后期堆积坝体的排渗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上游式尾矿库一般在后期堆积坝顶设置尾矿浆体均匀分散排放设施,尾矿浆体在滩面自流运移过程中,粗粒级尾砂最先沉积于坝前区域形成干滩,细粒级尾砂则在库区中后部形成湿滩或尾水中的悬浮物。一旦偶遇洪水汇集入库,在库内调洪过程中,邻近水边线的部分干滩将被洪水掩埋,而运行干滩长度与掩埋干滩长度的差值即为最小干滩长度。堆积坝区尾砂的固结程度和其内的浸润线高度则成了影响尾矿库的两个重要安全因素。尽可能的降低浸润线高度能极大提高尾矿库的稳定性。为了排出堆积坝区域渗水,目前主要采用的渗水导出管设置方法是:在堆积坝面下游区域钻水平孔,以钻孔顶管的方式向堆积坝内设置渗水导出管,或是开挖堆积坝及干滩,埋设渗水导出管后再填平。两种方法设置时工序较为复杂,设置成本较高且存在安全隐患,且仅能排出导出管周边部分区域渗水,不能大面积内部排渗,效果受限。
[0003]基于此,如何快速、大面积、低成本的排出堆积坝内渗水,提高堆积坝的稳定性,保障尾矿库安全运行,则成了本领域安全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尾矿库渗水难以快速排出的问题,以一种上游式尾矿库随后期堆积坝的不断增高而逐步预埋纵向排渗主管及多排横向排渗板的方式,解决了后期尾砂堆积体内钻孔与顶管困难、开挖扰动易致坝体失稳、设置成本高、工序复杂且排渗效果不佳等系列问题。该方法一劳永逸、简便可行、效果显著、前景广阔,可在国内外广泛推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所述结构包括倾斜埋设于尾矿库各级堆积子坝内的若干排渗主管以及垂直连通所述若干排渗主管进液端的软式滤水管;
[0007]所述排渗主管包括埋设于所述堆积子坝内的渗水导出管、连通所述渗水导出管进液端的集渗装置以及连通所述集渗装置进液端的集渗花管;所述集渗花管的进液端垂直连通所述软式滤水管;其中,
[0008]所述渗水导出管的出液端延伸至马道排水沟;
[0009]所述集渗装置设置于尾矿库的最小干滩范围内;
[0010]所述集渗花管从距离所述尾矿库最小干滩线前2~3m一直延伸至进入掩埋干滩范围5

10m。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渗装置包括连通所述渗水导出管进液端的集渗管以及垂直连通于所述集渗管两侧,沿所述集渗管的延伸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排渗
板;
[0012]所述排渗板包括呈“锯齿”状设置的集渗槽、设置于所述集渗槽中部的若干透水孔、设置于所述集渗槽底部的若干抗弯齿以及从内而外依次包覆于所述集渗槽外围的白钢网和复合土工膜。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水孔的孔径为2

3mm,设置间距为0.2~0.3m;
[0014]所述若干抗弯齿的设置间距为1~3cm,设置长度为1~1.5cm。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排渗板之间的设置间距为5

8m;所述排渗板的宽度为10~12cm,长度≤15m,厚度为2.5~3.5cm。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渗主管的设置坡度为3
‑5‰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渗板连接所述集渗管时的设置坡度为5
‑8‰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渗花管包括带孔花管和包覆于所述带孔花管外周的复合土工膜;
[0019]所述带孔花管的上半部分均匀布设有若干直径为2~3mm的透水眼,所述若干透水眼的设置间距为0.2

0.3m。
[002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渗水导出管、所述集渗管以及所述带孔花管的管径设置为160

250mm。
[002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埋设于尾矿库同一级堆积子坝内的若干排渗主管之间的设置间距大于50m;
[0022]埋设于尾矿库各级堆积子坝内的排渗主管之间的设置高度差大于5m。
[002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渗水导出管通过围设于所述渗水导出管外周的碎石保护层埋设于所述堆积子坝的固结尾砂内。
[002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25]本技术的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通过设置包括倾斜埋设在尾矿库各级堆积子坝内的若干排渗主管以及垂直连通若干排渗主管进液端的软式滤水管;其中,排渗主管包括埋设在堆积子坝内的渗水导出管、连通渗水导出管进液端的集渗装置以及连通集渗装置进液端的集渗花管,该集渗花管的进液端垂直连通软式滤水管;将渗水导出管的出液端延伸至马道排水沟;将集渗装置设置在尾矿库的最小干滩范围内;同时设置集渗花管从距离尾矿库最小干滩线前2~3m一直延伸至进入掩埋干滩范围5

10m。从而实现了以一种工序更为简单的排渗结构设置方式,极大地提高堆积坝内渗水的排出效率和排出力度,从而以一种高效、全面、低成本的方式有效解决坝内渗水的积累问题,确保了尾矿库的安全稳定运行。
[0026]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及其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的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布置于尾矿库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的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的排渗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的集渗花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的渗水导出管埋设于堆积子坝内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
[0033]1、马道;2、马道排水沟;3、堆积子坝;4、固结尾砂;5、尾水区;6、均匀分散排尾装置;7、渗水导出管;8、集渗管;9、集渗花管;10、碎石保护层;11、三角支架;12、排渗板;13、集渗槽;14、白钢网;15、复合土工膜;16、透水孔;17、抗弯齿;18、带孔花管;19、软式滤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为解决现有尾矿库设置的排渗结构存在的渗水排出困难、排出缓慢,常规导出管设置方法工序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提高尾矿库的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倾斜埋设于尾矿库各级堆积子坝(3)内的若干排渗主管以及垂直连通所述若干排渗主管进液端的软式滤水管(19);所述排渗主管包括埋设于所述堆积子坝(3)内的渗水导出管(7)、连通所述渗水导出管(7)进液端的集渗装置以及连通所述集渗装置进液端的集渗花管(9);所述集渗花管(9)的进液端垂直连通所述软式滤水管(19);其中,所述渗水导出管(7)的出液端延伸至马道排水沟(2);所述集渗装置设置于尾矿库的最小干滩范围内;所述集渗花管(9)从距离所述尾矿库最小干滩线前2~3m一直延伸至进入掩埋干滩范围5

10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渗装置包括连通所述渗水导出管(7)进液端的集渗管(8)以及垂直连通于所述集渗管(8)两侧,沿所述集渗管(8)的延伸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排渗板(12);所述排渗板(12)包括呈“锯齿”状设置的集渗槽(13)、设置于所述集渗槽(13)中部的若干透水孔(16)、设置于所述集渗槽(13)底部的若干抗弯齿(17)以及从内而外依次包覆于所述集渗槽(13)外围的白钢网(14)和复合土工膜(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孔(16)的孔径为2

3mm,设置间距为0.2~0.3m;所述若干抗弯齿(17)的设置间距为1~3cm,设置长度为1~1.5c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矿库预埋排渗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禄清李得万道春张少军庞鑫殷德慧胡键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