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和预防癌症的融合蛋白及其医药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9461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优化的一种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粘蛋白(MUC1)以及他们的融合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同时提供了编码所述融合蛋白的核酸分子,上述融合蛋白的制备方法以及含有所述核酸分子的重组载体、融合蛋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融合蛋白在抗肿瘤中的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融合蛋白能抑制MUC1阳性的肿瘤细胞生长,尤其是结直肠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和预防癌症的融合蛋白及其医药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融合蛋白,具体涉及一种含有人MUC1的融合蛋白,还涉及该融合蛋白的编码基因,以及该融合蛋白的制备方法及医疗用途。

技术介绍

[0002]结直肠癌是第三大致人死亡的癌症。尽管手术、放疗、化疗对对局部肿瘤有标准治疗方案,但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却面临挑战。几十年来,对于晚期的结直肠癌的化疗方案有5

氟尿嘧啶为基础的FOLFOX(奥沙利铂)、FOLFIRI(伊利替康)、FOLFOXIRI(奥沙利铂伊利替康)方案和生物靶向疗法。生物靶向疗法包括VEGF阻断、EGFR阻断等。但晚期肿瘤患者应用EGFR抗体会造成病态,总体患者并未获益。总之,虽然化疗加生物靶向治疗使患者总体存活率有所提高,但是结直肠癌的5年存活率却只有14%,平均寿命不过30个月,治疗效果有待改善。
[0003]另一方面,癌症免疫系统的激活是另一种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的方法。2018年,可瑞达和纳武单抗这两种抗体被批准用于化疗抵抗的dMMR

MSI

H亚型结直肠癌的治疗。2020年又批准了可瑞达和纳武单抗这两种抗体用于不能手术的dMMR

MSI

H亚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在淋巴器官内T细胞激活的启动期,CTLA

4(细胞毒淋巴细胞抗原4)和激活了的抗原递呈细胞上的B7蛋白质结合,从而抑制了T细胞的激活,降低了抗肿瘤的免疫反应。PD

1在外周组织和PD

L1、PD

L2相互作用,限制肿瘤微环境的效应T细胞活性。T细胞在肿瘤细胞的浸润是一个预后良好的标志,肿瘤浸润T细胞的数量和生存率的改善有关、和癌症的低复发也有关,肿瘤如何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被逐渐解析。但是癌症细胞如何和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降低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生长还未完全了解,特别是如何促进从冷肿瘤变成热肿瘤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的研究中,发现肿瘤反应率不依赖于生物标志物如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

H)或者PD

L1表达,可能存在其它的免疫逃逸机制。
[0004]结肠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积累遗传突变,导致治疗反应的异质性。只有5

15%的结直肠癌患者具有dMMR

MSI

H亚型这些预测性生物标志物,而大部分患者不能从这些治疗中获益。使用抗体的病人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减少细胞毒治疗的副作用,但受到个体化、共发疾病的影响、免疫微环境、肠道微生物复杂因素的限制。更让患者头疼的是出现疲劳、腹泻、瘙痒(pruritus)、甲状腺功能障碍、肝炎、关节痛(arthralgia)、发烧、皮疹(rash)等多种副作用。联合免疫点监测疗法增加了3

4级副作用出现的几率。
[0005]长期以来,结直肠癌过继性细胞治疗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TIL)、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性细胞治疗(CIK)的研究在进行中,但效果不明朗,可能和结直肠癌TIL较少和免疫细胞被抑制有关系。癌细胞上表达的自然杀伤组2D配体(NKG2D)、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间皮素、鸟苷酰环化酶、粘蛋白1、新生抗原、CEA为靶点进行的CAR

T疗法也在进展中。其中CEA为靶点进行的CAR

T治疗取得了部分临床效果,但面临癌细胞周围物理屏障、免疫抑制微环境的阻碍,花费也非常高昂。
[0006]为此,开发花费较低、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其中治疗性癌症疫苗被寄予厚望。目前研究较为火热的新生抗原(neoantigen)疫苗需要高通量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筛选,时间花费和资源需求较大,难以造福患者。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用于价格低廉的治疗性癌症疫苗制备的、适用于大肠杆菌生产且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的重组蛋白质的基因优化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提供更为有效的肿瘤预防和治疗生物制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优化的MUC1

N、MBP以及其融合蛋白,及其医药用途。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优化的MUC1

N蛋白,其特征在于,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优化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其编码本专利技术的MUC1

N蛋白。优选地,所述多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优化的MBP蛋白,其特征在于,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优化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其编码本专利技术的MBP蛋白。优选地,所述多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优化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蛋白包括蛋白MBP和/或蛋白MUC1

N。
[0013]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融合蛋白由蛋白MBP基因和蛋白MUC1

N基因串联而成。
[0014]优选地,所述融合蛋白由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和黏蛋白MUC1

N基因串联而成。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所述黏蛋白MUC1

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蛋白含有本专利技术的MUC1

N蛋白和/或本专利技术的MBP蛋白。
[0018]优选地,所述融合蛋白由本专利技术的MUC1

N蛋白和/或本专利技术的MBP蛋白串联而成。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优化的多核苷酸,其编码本专利技术的融合蛋白。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优化的融合蛋白的重组表达载体或宿主细胞,其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蛋白的序列或本专利技术的多核苷酸序列,优选地,表达载体为原核表达载体pET26b(+)。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蛋白包括蛋白MBP基因和/或蛋白MUC1

N基因。
[0022]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融合蛋白由蛋白MBP基因和蛋白MUC1

N基因串联而成。
[0023]优选地,所述融合蛋白由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和黏蛋白MUC1

N基因串联而成。
[0024]更进一步地,所述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所述黏蛋白MUC1

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UC1

N蛋白,其特征在于,该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2.一种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其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的蛋白。优选地,所述多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3.一种MBP蛋白,其特征在于,该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4.一种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其编码权利要求3所述的蛋白。优选地,所述多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5.一种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蛋白含有蛋白MBP和/或蛋白MUC1

N。优选地,所述融合蛋白由蛋白MBP基因和蛋白MUC1

N基因串联而成。还优选地,所述融合蛋白的基因由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和黏蛋白MUC1

N基因串联而成。更优选地,所述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所述黏蛋白MUC1

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更优选地,所述融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6.一种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蛋白含有权利要求1的MUC1

N蛋白和/或权利要求3的MBP蛋白。优选地,所述融合蛋白由权利要求1的MUC1

N蛋白和/或权利要求3的MBP蛋白串联而成。7.一种多核苷酸,其编码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融合蛋白。8.一种表达权利要求5或6所述融合蛋白的重组表达载体或宿主细胞,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或6所述融合蛋白的序列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核苷酸,优选的,表达载体为原核表达载体pET26b(+)。9.权利要求5或6所述融合蛋白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扩增MBP基因,MUC1

N基因;(2)将MBP和Muc1

N基因的基因序列进行串联,获得含有MB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炯
申请(专利权)人:元本珠海横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