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8788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工作框、长板,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相对应,所述上模具的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工作框的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伸缩杆,所述下模具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工作台的下表面与所述工作框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两个阻尼器,所述下模具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空槽,通过一系列的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合模过程中,上模对下模的冲击力,避免模具内部的零件损坏,更好的保护注塑产品的形成,同时产品注塑形成后能够自动的将成品顶出,方便将成品取出,结构简单,方便使用。方便使用。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胶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塑胶模具
,具体为一种塑胶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塑胶模具是一种用于压塑、挤塑、注射、吹塑和低发泡成型的组合式模具的简称。模具凸、凹模及辅助成型系统的协调变化,可以加工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一系列塑件;
[0003]模具在注塑过程中需要进行合模,过程中上模会对下模产生撞击,因而会因震动力度过大损坏装置内部的零件,影响产品的形成,同时模具注塑完成后产品从模具内不易取出,影响生产效率,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塑胶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塑胶模具,解决了模具在注塑过程中需要进行合模,过程中上模会对下模产生撞击,因而会因震动力度过大损坏装置内部的零件,影响产品的形成,同时模具注塑完成后产品从模具内不易取出,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工作框、长板,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相对应,所述上模具的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工作框的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伸缩杆,所述下模具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工作台的下表面与所述工作框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两个阻尼器,所述下模具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空槽。
[0008]优选的,所述工作框的两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滑杆,两个所述第一滑杆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套,两个所述第一滑套的下表面与两个所述第一滑槽的底部设置有弹簧,两个所述第一滑套分别与所述工作台的两侧面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齿轮,所述工作台的底壁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两个所述滑块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长杆,两个所述长杆的相对侧面均固定连接有齿条,两个所述齿条分别位于所述齿轮的两侧,两个所述齿条均与所述齿轮相啮合。
[0010]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第二滑套,两个所述第二滑套的下表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长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滑套与所述长板之间活动连接有两个连接杆,所述长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顶杆,两个所述顶杆与两个所述空槽相吻合。
[0012]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底壁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齿轮固定连接。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塑胶模具。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塑胶模具,使用者将上模具和下模具进行合模时,向下的冲击力,会导致下模具和工作台向下运动,通过阻尼器进行第一步的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通过第一滑槽内的第一滑杆和第一滑套以及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进行第二步的缓冲减震作用,通过双重的减震装置,能够有效的化解合模时产生的冲击力,避免模具因冲击造成损坏,同时更好的保护产品的形成。
[0016](2)、该塑胶模具,当产品注塑完成后,通过电机的转动,带动齿轮的转动,从而带动相啮合的两个齿条相背运动,从而带动两个第二滑套在第二滑杆上相背运动,从而带动长板向上运动,从而带动顶杆在空槽内向上运动,将成型后的成品从下模具中顶出,方便使用者将成品取出,方便使用,同时顶杆和空槽相吻合,在合模注塑的过程中,不会影响产品的形成。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图1中A结构放大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图1中B结构放大图。
[0020]图中:1、上模具;2、下模具;3、工作框;4、支撑板;5、伸缩杆;6、工作台;7、阻尼器;8、第一滑槽;9、第一滑杆;10、第一滑套;11、弹簧;12、长板;13、齿轮;14、第二滑槽;15、滑块;16、长杆;17、齿条;18、第二滑杆;19、第二滑套;20、连接杆;21、顶杆;22、空槽;23、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2]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3]实施例一: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工作框3、长板12,上模具1与下模具2相对应,上模具1的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板4,两个支撑板4的下表面与工作框3的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伸缩杆5,下模具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工作台6,工作台6的内部设置有空腔,工作台6的下表面与工作框3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两个阻尼器7,下模具2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空槽22,工作框3的两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8,两个第一滑槽8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滑杆9,两个第一滑杆9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套10,两个第一滑套10的下表面与两个第一滑槽8的底部设置有弹簧11,两个第一滑套10分别与工作台6的两侧面固定连接,可以有效的对减少合模过程中上模对下模的冲击产生的震动,避免模具的损伤和产品的损伤,工作台6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齿轮13,工作台6的底壁固定连接有电机23,电机23的输出端与齿轮13固定连接工作台6的底壁开设有第二滑槽14,第二滑槽1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15,两个滑块15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长杆16,两个长杆16的相对侧面均固定连接有齿条17,两个齿条17分别位于齿轮13的两侧,两个齿条17均与齿轮13相啮合,工作台
6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18,第二滑杆18的表面滑动连接有两个第二滑套19,两个第二滑套19的下表面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长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第二滑套19与长板12之间活动连接有两个连接杆20,长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顶杆21,两个顶杆21与两个空槽22相吻合,可以通过齿轮13的转动,带动顶杆21将下模具2中的成品顶出,方便成品的取出,方便使用,同时顶杆21和空槽22相吻合在注塑过程中不会影响产品的形成。
[0024]工作时,使用者将上模具1和下模具2进行合模时,向下的冲击力,会导致下模具2和工作台6向下运动,通过阻尼器7进行第一步的缓冲减震的作用,同时通过第一滑槽8内的第一滑杆9和第一滑套10以及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进行第二步的缓冲减震作用,通过双重的减震装置,能够有效的化解合模时产生的冲击力,避免模具因冲击造成损坏,同时更好的保护产品的形成。
[0025]当产品注塑完成后,通过电机23的转动,带动齿轮13的转动,从而带动相啮合的两个齿条17相背运动,从而带动两个第二滑套19在第二滑杆18上相背运动,从而带动长板12向上运动,从而带动顶杆21在空槽22内向上运动,将成型后的成品从下模具2中顶出,方便使用者将成品取出,方便使用,同时顶杆21和空槽22相吻合,在合模注塑的过程中,不会影响产品的形成。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工作框(3)、长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与所述下模具(2)相对应,所述上模具(1)的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板(4),两个所述支撑板(4)的下表面与所述工作框(3)的上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伸缩杆(5),所述下模具(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的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工作台(6)的下表面与所述工作框(3)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两个阻尼器(7),所述下模具(2)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空槽(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框(3)的两侧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8),两个所述第一滑槽(8)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滑杆(9),两个所述第一滑杆(9)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套(10),两个所述第一滑套(10)的下表面与两个所述第一滑槽(8)的底部设置有弹簧(11),两个所述第一滑套(10)分别与所述工作台(6)的两侧面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6)的内壁之间转动连接有齿轮(13),所述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彪凡利李光群焦喜鹏王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钢腾塑胶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