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41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其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第一镀层、电致变色层、第二镀层、第三镀层、第四镀层、封装框胶和第五镀层,第五镀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的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镀层之间、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的第四面,所述第五镀层为氧化物性质镀层,用于提供IR增透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视觉色差小,整体厚度小,结构轻薄,外形美观;设置第五镀层,提升了IR波段920n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视镜,特别涉及一种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功能是具备电致变色的同时,又具备驾驶员疲劳驾驶监控的功能,基于驾驶员监控系统,疲劳驾驶,特别是夜间的监控,对于IR的透过率要求更高,现阶段的IR波段920nm~960nm穿透率在10%~15%,特别是夜间对于人脸识别和人眼识别,无法做到高清晰度的抓取和识别,无法将DMS驾驶员监控系统和电致变色完美的整合在一起,无法将驾驶员疲劳驾驶监控系统做到日夜无差的状态。所以对IR波段的穿透提出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IR波穿透率高、成像清晰度高、使用效果好的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
[0005]【2】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包括电致变色镜片组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组件内设有用于提供IR增透功能的第五镀层,所述第五镀层为氧化物性质镀层。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组件包括:
[0008]第一基材1,为透明材质,所述第一基材1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面及背向使用者的第二面;
[0009]第二基材7,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材1,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面的第三面及背向所述第二面的第四面;
[0010]第一镀层2,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1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镀层2为透明层且具有导电性;
[0011]第四镀层6,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7的第三面,所述第四镀层6为金属性质镀层且用于反射影像;
[0012]第三镀层5,设置在所述第四镀层6上,所述第三镀层5用于调整颜色且具有导电性;
[0013]封装框胶9,为框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镀层2与第三镀层5的边沿之间、并使所述第一镀层2与所述第三镀层5之间形成密封腔室;
[0014]电致变色层3,设置在所述密封腔室内,所述电致变色层3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镀层2及所述第三镀层5接触;
[0015]电极,为两个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镀层2、第三镀层5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电致变色层3进行供电并使其产生颜色变化;
[0016]第五镀层8,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7的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镀层6之间、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7的第四面,所述第五镀层8为氧化物性质镀层,用于提供IR增透功能。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基材1的第二面的边沿设有第二镀层4,所述第二镀层用于遮饰且具有导电性。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镀层8包括至少四层或至少五层氧化物层。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镀层8的厚度大于等于20nm且小于等于200nm。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镀层8为Nb2O5膜层。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镀层8的厚度大于等于30nm且小于等于70nm。
[0022]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镀层8为交错设置的N层Nb2O5膜和n层SiO2膜,且|N

n|≤1。
[0023]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镀层8为交错设置的两层Nb2O5膜和两层SiO2膜,且所述第五镀层8的厚度大于等于100nm且小于等于150nm。
[0024]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镀层8为交错设置的三层Nb2O5膜和两层SiO2膜,且所述第五镀层8的厚度大于等于120nm且小于等于190nm。
[0025]【3】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视觉色差小,整体厚度小,结构轻薄,外形美观;设置第五镀层,提升了IR波段920nm

960nm的穿透率,使其达到了25%以上,在夜间监控,特别是夜间对人脸和人眼的识别,能实现高清晰度的抓取和识别,将DMS驾驶员监控系统和电致变色完美的整合在一起,进而将驾驶员疲劳驾驶监控系统做到日夜无差的状态。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0030]参阅图1

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其包括第一基材1、第二基材7、第一镀层2、电致变色层3、第二镀层4、第三镀层5、第四镀层6、封装框胶9和第五镀层8。
[0031]第一基材1为透明材质,可以为玻璃、塑料等,其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面及背向使用者的第二面。
[0032]第二基材7平行于第一基材1,其具有朝向第二面的第三面及背向第二面的第四面,第二基材7与第一基材1的整体轮廓形状基本相同,外形尺寸略小于第一基材1的外形尺寸。
[0033]第二镀层4设置在第一基材1的第二面的边沿位置,其整体为(框)环形,轮廓形状与第一基材的轮廓形状相同,该第二镀层用于遮饰,同时其具有导电性。
[0034]第一镀层2设置在第一基材1的第二面,该第一镀层2边沿与第一基材的边沿对齐,第一镀层2的厚度大于第二镀层4的厚度,因此,第一镀层2的边沿部分与第二镀层4接触,其余部分与第一基材1的第二面接触,该第一镀层2为透明层,同时其具有导电性。
[0035]第四镀层6设置在第二基材7的第三面,该第四镀层6为金属性质镀层,例如银、铬或铬合金的金属镀层,其用于反射影像,该第四镀层6为一层或多层,优选的,其包括至少一金属性质镀层及至少一氧化物层。
[0036]第三镀层5设置在第四镀层6上,朝向第一基材方向,该第三镀层5具有调整颜色的功能,同时其具有导电性。
[0037]封装框胶9整体为框形结构,其设置在第一镀层2与第三镀层5的边沿之间,其并使第一镀层2与第三镀层5之间形成密封腔室,在封装框胶9内设置有玻璃球,进而在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之间形成固定距离的间隙,该封装框胶的轮廓小于第一基材的轮廓。
[0038]电致变色层3设置在上述密封腔室内,其通电时能产生颜色的变化,电致变色层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镀层2及第三镀层5接触,该电致变色层3为流体,通过注入至密封腔室内;
[0039]在第二基材的第四面的边沿设置有两个电极,两个电极12与第一镀层2、第三镀层5电连接,用于对电致变色层3进行供电,并使用电致变色层3产生颜色变化;具体的,在整个镜片组的外缘设置有第一导电胶10和第二导电胶13,第一导电胶13与第二镀层4接触,其具有导电性进而实现电连接,通过第二镀层与第一镀层实现电连接;第二导电胶13与第三镀层直接或间接接触并实现对第三镀层的电连接;在第二基材的第四面边沿设置有两个电极,在电机与第四面之间设置有油墨层11,电极的端部向第一基材方向延伸,并分别与两个导电胶连接,实现电连接。
[0040]第五镀层8为氧化物性质镀层,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致变色镜片组件,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组件内设有用于提供IR增透功能的第五镀层,所述第五镀层为氧化物性质镀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IR增透DMS电致变色后视镜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镜片组件包括:第一基材(1),为透明材质,所述第一基材(1)具有朝向使用者的第一面及背向使用者的第二面;第二基材(7),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材(1),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面的第三面及背向所述第二面的第四面;第一镀层(2),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材(1)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镀层(2)为透明层且具有导电性;第四镀层(6),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7)的第三面,所述第四镀层(6)为金属性质镀层且用于反射影像;第三镀层(5),设置在所述第四镀层(6)上,所述第三镀层(5)用于调整颜色且具有导电性;封装框胶(9),为框形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镀层(2)与第三镀层(5)的边沿之间、并使所述第一镀层(2)与所述第三镀层(5)之间形成密封腔室;电致变色层(3),设置在所述密封腔室内,所述电致变色层(3)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镀层(2)及所述第三镀层(5)接触;电极,为两个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镀层(2)、第三镀层(5)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电致变色层3进行供电并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所述第五镀层(8)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7)的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镀层(6)之间、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材(7)的第四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I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益杨志方陈永发李鼎祥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铼康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