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过程的接料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195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过程的接料治具,是用于上面设置有多个零件的两料带的衔接作业;该接料治具包含一本体、多个凸伸出该本体顶面的定位柱,及二位于定位柱一侧的夹具单元。相邻二定位柱之间距约为该料带相邻二定位孔间距的整数倍,以提供两料带能迅速套接定位,所述夹具单元可分别提供一施予两料带的夹制力量,使两料带末段能迅速准确地在该本体内叠接及用刀具剪断切齐后再用胶带粘贴衔接,达成不停机接料作业。借该接料治具的简单结构与防呆设计,操作简洁可缩短接料时间、确保接料成功率与提升产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接料治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在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过程中,可达成不停机接料作业的接料治具。
技术介绍
如附图说明图1、2所示,表面粘着技术(surface mounttechnology)是将积体电路固定于电路板上的方式之一,利用表面粘着技术的制造方式,积体电路的接脚大部份能位于电路板表面,所以不必将电路板钻孔放置接脚,而允许有多层板(multilayer board)的设计,可以大大节省电路板面积,也是目前相当普遍的一种制造方式。一般在进行表面粘着技术时,为了达到连续生产作业的自动化需求,不外乎是让所需的零件能不断地供应,所以,通常都会采用夹带零件的料带,借卷捆的料带将零件逐步地送入机器中以进行零件置放粘着,通常该料带100包含一沿着一长方向I延伸的带体11、多个沿着该长方向I排列于该带体11中的零件12,及多个等间距地沿着该长方向I排列于该带体11侧边的定位孔13,定位孔13是为了配合一喂料器(图未示)前端齿轮来带动该料带100前进,达到零件12持续供应的目的。然而,当该卷捆的料带100使用殆尽时,就必须要先停止机台,换上另一卷新的料带100才能够继续运作,停机进行换料所耗费的工时会降低产能,若想在不停机状况下继续生产作业,利用二胶带101来衔接另一卷捆新料带100时,则需要确保两料带100的衔接作业准确迅速,且使连接后的相邻两定位孔13维持一定的间距(pitch)宽度W,如图2所示,针对该待衔接的两料带100弧曲末端,因为料带100剪裁的间距或胶带101粘贴拿捏不准确,将造成相邻的两定位孔13与正常料带100上所设定之间距宽度W不同,当齿轮向前推进到衔接位置时,可能因为无法正确卡合到对应定位孔13,而造成该料带100松脱、机器故障、停摆等中断生产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过程的接料治具,在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中,可达成不停机接料作业,且使操作者能准确迅速设定该料带定位孔间距宽度与贴合衔接位置。于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过程的接料治具,是用于两料带的衔接,各该料带包含一沿着一长方向延伸的带体,及多个等间距地沿着该长方向排列于该带体侧边的定位孔,其特征在于该接料治具包含一本体、多个定位柱,及二夹具单元;该本体包含有一顶面、一相反于该顶面的底面,及一位于该本体一侧且连接于该顶面与底面周缘的围绕面,该围绕面的中段部位向内凹设有一镂空部,而该围绕面两侧且与该顶面的邻接处则形成二固定台,该顶面的中段部位还向下凹设有贯通该本体且呈直线形的剪裁空间;所述定位柱是呈直线排列并凸伸出该本体顶面,供与料带的定位孔相套合连接,且相邻二定位柱之间距为该料带相邻二定位孔间距的整数倍;所述夹具单元是设于该本体,可分别提供一施予两固定台顶面上料带的夹制力,两料带的带体末段重叠处可在本体的剪裁空间内被刀具切齐后再用胶带粘贴衔接成连续状态。本技术的用于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过程的接料治具,在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中,可达成不停机接料作业,且使操作者能准确迅速设定该料带定位孔间距宽度与贴合衔接位置。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以往表面粘着技术中,衔接两料带的情形;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上述表面粘着技术中,所述料带中,末端的定位孔因裁切不良而无法符合一般位孔的间距;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用于表面粘着技术的接料治具的一较佳实施例;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上述该较佳实施例中,一夹具单元的组成结构;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上述该较佳实施例中的使用情形;图6是一延续图5的示意图,说明上述该较佳实施例的使用情形;图7是一延续图6的示意图,说明上述该较佳实施例中的使用情形。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4、5所示,为本技术用于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过程的接料治具的一较佳实施例,该接料治具是用于两料带200的衔接,各该料带200包含一沿着一长方向I延伸的带体21、多个沿着该长方向I排列于该带体21中的零件22,及多个等间距地沿着该长方向I排列于该带体21侧边的定位孔23,该接料治具包含一本体30、多个定位柱40,及二夹具单元50。该本体30是沿着该长方向I延伸,包含有一顶面31、一相反于该顶面31的底面32、一位在该本体30一侧且连接于该顶面31与底面32周缘的围绕面33,及二从该顶面31贯穿至底面32的穿孔34,该围绕面33的中段部位向内凹设有一镂空部331,而该围绕面33两侧与该顶面31的邻接处则形成二固定台332,此外,该顶面31的中段部位还向下凹设有贯通该本体30且呈直线形的剪裁空间333,所述固定台332是位在该镂空部331的两侧,所述穿孔34是分别形成于固定台332的一侧。各该穿孔34均具有一靠近于该底面32的大孔径段341、一靠近于该顶面31的小孔径段342,及一连接于该大、小孔径段341、342的抵肩343。在两料带200进行衔接时,该剪裁空间333是有利于剪刀(图未示)等刀具从该镂空部331穿入将两料带200末段重叠处采一刀剪断切齐,该镂空部331则便于操作者用手指以两胶带201(参图7)分别去粘贴两料带200的顶、底切齐表面。所述定位柱40是沿着该长方向I直线排列,并凸伸出该本体30顶面31,且相邻二定位柱40之间距约为该料带200相邻二定位孔23间距的整数倍,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设置有四支定位柱40,其中两支定位柱40是分别凸设于所述固定台332上,另外两支定位柱40则是紧邻于该镂空部331。所述夹具单元50是设于该本体30,可分别提供一朝向所述固定台332顶面的夹制力量,各该夹具单元50包括一设置于该顶面31并对应于该穿孔34位置的夹头51、一自该夹头51延伸至该穿孔34内的滑杆52、一沿着该穿孔34方向延伸并设置于该大孔径段341内周面上的凸条53,及一设置于该穿孔34内并恒连动该夹头51朝向该顶面31夹制的弹性元件54。该滑杆52具有一远离于该夹头51而位于该大孔径段341的头段521、一相反于该头段521并连接于该夹头51的尾段522,及一可滑套接合该凸条53而形成于该头段521的凹槽523。该凸条53的长度是小于该大孔径段341的长度。该弹性元件54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压缩弹簧,并且是套设于该滑杆52头段521与该穿孔34的抵肩343之间。如图4、5、6、7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使用步骤,当两料带200要进行衔接时,是透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整个料带的衔接作业(一)、用手将所述夹头51往上拉伸压缩弹性元件54及旋转到旁侧,让滑杆52的凹槽523与凸条53形成错位及令头段521的底面被凸条53所顶止,使得固定台332顶面的定位柱40上方能够腾空出来,此时,两料带200的定位孔23就可呈相对应的套合连接在固定台332顶面的定位柱40上,使两料带200的待衔接末段重叠架空在该镂空部331内(如图5所示)。(二)、迅速扳转回复所述夹头51,使得滑杆52上的凹槽523和凸条53相滑套接合,及借弹性元件54的弹力复归使夹头51往下压与夹制固定台332顶面上的料带200(如图6所示)。(三)、最后以剪刀(图未示)从该镂空部331穿伸入该剪裁空间333,将两带体21末段重叠处采一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表面粘着技术生产作业过程的接料治具,是用于两料带的衔接,各该料带包含一沿着一长方向延伸的带体,及多个等间距地沿着该长方向排列于该带体侧边的定位孔,其特征在于:    该接料治具包含一本体、多个定位柱,及二夹具单元;    该本体包含有一顶面、一相反于该顶面的底面,及一位于该本体一侧且连接于该顶面与底面周缘的围绕面,该围绕面的中段部位向内凹设有一镂空部,而该围绕面两侧且与该顶面的邻接处则形成二固定台,该顶面的中段部位还向下凹设有贯通该本体且呈直线形的剪裁空间;    所述定位柱是呈直线排列并凸伸出该本体顶面,供与料带的定位孔相套合连接,且相邻二定位柱之间距为该料带相邻二定位孔间距的整数倍;及    所述夹具单元是设于该本体,分别对该二固定台顶面上料带施予夹制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世旭洪文炎
申请(专利权)人:环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