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1419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向充电桩,包括:壳体和底座;底座为多边形底座;底座的每条边对应设置有一个充电组件;充电组件包括:用于与机器人的充电母头进行插接的充电公头、用于安装充电公头的缓冲组件和用于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池;充电公头连接至缓冲组件且电性连接至充电电池;多个充电组件沿底座的周向均匀分布;底座的位于由多个充电组件围绕形成的空间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撑体;壳体的每个与底座的一条边对应的侧面均形成有用于容纳充电公头的安装卡槽;壳体的上侧安装有盖体;盖体固定至支撑体的上端;盖体的上方还设有用于供用户移动多向充电桩的提手。多向充电桩能够同时对多个搬运机器人进行充电,并且搬运方便,手提结构稳定。手提结构稳定。手提结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向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向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用于搬运机器人的充电桩大多只能同时支持一台搬运机器人进行充电,如果两台搬运机器人同时需要充电只能排队等待或者同时使用两台充电桩,这样就导致整个运输线的运行效率低下,而且采用充电桩的数量多也提高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向充电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4]一种多向充电桩,包括:壳体和底座;底座为多边形底座;底座的每条边对应设置有一个用于供机器人进行插接充电的充电组件;充电组件包括:用于与机器人的充电母头进行插接的充电公头、用于安装充电公头的缓冲组件和用于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池;充电公头连接至缓冲组件且电性连接至充电电池;多个充电组件沿底座的周向均匀分布;底座的位于由多个充电组件围绕形成的空间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撑体;壳体与底座的形状配合并自上而下罩在底座的外周;壳体的每个与底座的一条边对应的侧面均形成有用于容纳充电公头的安装卡槽;壳体的上侧安装有盖体;盖体固定至支撑体的上端;盖体的上方还设有用于供用户移动多向充电桩的提手。
[0005]进一步地,底座上方设置有用于增加充电公头的充电高度的增高板;多个缓冲组件均安装于增高板的上方。
[0006]进一步地,缓冲组件包括:上下滑动块;上下滑动块套接于上下直线轴承外周;上下直线轴承安装于左右滑动板;左右滑动板套接于左右直线轴承外周;左右直线轴承安装于前后滑动块上;前后滑动块套设于前后直线轴承的外周;前后直线轴承通过安装座安装于增高板上方;充电公头连接至上下滑动块。
[0007]进一步地,底座在对应安装卡槽的位置设有用于对充电公头的下方进行遮挡的挡板。
[0008]进一步地,挡板到充电公头的距离大于等于90mm且小于等于110mm。
[0009]进一步地,底座为正方形底座。
[0010]进一步地,壳体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的空间分为用于容纳缓冲组件的第一空间和用于容纳充电电池的第二空间;每个充电电池的安装位置同与其对应的缓冲组件的安装位置上下对应。
[0011]进一步地,隔板形成有用于供支撑体伸出至插入第二空间内的开孔;盖体卡接于第二空间的开口处且固定至支撑体。
[0012]进一步地,支撑体为方形结构;开孔为方形孔。
[0013]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的多向充电桩的能够同时对多个搬运机器人进行充电,并且搬运方便,手提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多向充电桩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中的多向充电桩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1中的多向充电桩的示出支撑体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1中的多向充电桩的壳体的示意图;
[0018]图5是图2中的多向充电桩的缓冲组件的示意图;
[0019]多向充电桩10,壳体11,安装卡槽111,隔板112,第一空间1121,第二空间1122,开孔1123,底座12,充电公头13,缓冲组件14,上下滑动块141,上下直线轴承142,左右滑动板143,左右直线轴承144,前后滑动块145,前后直线轴承146,安装座147,充电电池15,支撑体16,盖体17,提手18,增高板19,挡板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技术作具体的介绍。
[0021]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方案提供的一种多向充电桩10,包括:壳体11和底座12,该底座12为多边形底座12,在底座12的每条边上都对应设置有一个充电组件,通过该充电组件可以供搬运机器人进行插接充电,这样多条边就对应有多个充电组件,则能够同时对多个搬运机器人进行充电,且多个充电机器人之间相互不干扰,使用方便,提高运输线上的充电效率。
[0022]具体的,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公头13、缓冲组件14和充电电池15。充电公头13用于与机器人的充电母头进行插接,从而实现充电功能。缓冲组件14用于安装充电公头13,并使充电公头13能够在多个方向上进行一定范围的位移,这样便于搬运机器人与充电公头13之间的对接。充电电池15用于进行充电供电。安装时,将充电公头13连接至缓冲组件14且电性连接至充电电池15,将多个充电组件沿底座12的周向均匀分布,底座12的位于由多个充电组件围绕形成的空间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撑体16,壳体11与底座12的形状配合并自上而下罩在底座12的外周,壳体11的每个与底座12的一条边对应的侧面均形成有安装卡槽111以用于容纳充电公头13,这样能够保证整个充电桩的重量分布均匀,在手提移动时不会倾斜,移动更加安全方便。
[0023]进一步地,在壳体11的上侧安装有盖体17,安装时,将盖体17固定至支撑体16的上端,然后在盖体17的上方还设有提手18以用于供用户手持移动多向充电桩10。这样的多向充电桩10搬运方便,手提结构稳定。
[0024]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盖体17的下侧设置有一个卡板,该卡板与支撑体16形状配合,从而在固定时卡接在支撑体16的端部进行安装预定位。在支撑体16的端部设有螺纹孔,在盖体17上设有通孔以配合该螺纹孔,然后通过螺栓穿过通孔并旋入螺纹孔内将盖体17固定至支撑体16。这样的安装结构简单,便于拆卸。
[0025]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底座12上方设置有增高板19。增高板19用于增加充电公头13的充电高度,多个缓冲组件14均安装于增高板19的上方从而实现提高充电高度。
[0026]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缓冲组件14包括:上下滑动块141。将上下滑动块141套接于上下直线轴承142外周,这样上滑动块便能进行上下移动。将上下直线轴承142安装于左右滑动板143,然后左右滑动板143套接于左右直线轴承144外周,这样上下滑动块141便
能跟随左右滑动板143进行左右移动。将左右直线轴承144安装于前后滑动块145上,然后将前后滑动块145套设于前后直线轴承146的外周,这样上下滑动块141便能跟随前后滑动块145进行前后移动。将前后直线轴承146通过安装座147安装于增高板19上方,然后将充电公头13连接至上下滑动块141,这样充电公头13便能跟随上下滑动块141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
[0027]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底座12在对应安装卡槽111的位置设有挡板20。通过挡板20可对充电公头13的下方进行遮挡,保证整体充电桩的内部环境稳定性。
[0028]进一步地,挡板20到充电公头13的距离大于等于90mm且小于等于110mm,从而不会对充电公头13的缓冲移动造成影响。
[0029]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底座12为正方形底座12,壳体11也为适配的方形壳体11,这样壳体11内部边安装了四个充电组件,能够同时对四个搬运机器人进行充电。
[0030]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壳体11内设有隔板112,隔板112将壳体11内的空间分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向充电桩,包括:壳体和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多边形底座;所述底座的每条边对应设置有一个用于供机器人进行插接充电的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用于与机器人的充电母头进行插接的充电公头、用于安装所述充电公头的缓冲组件和用于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池;所述充电公头连接至所述缓冲组件且电性连接至所述充电电池;多个所述充电组件沿所述底座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底座的位于由多个所述充电组件围绕形成的空间的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撑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的形状配合并自上而下罩在所述底座的外周;所述壳体的每个与所述底座的一条边对应的侧面均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充电公头的安装卡槽;所述壳体的上侧安装有盖体;所述盖体固定至所述支撑体的上端;所述盖体的上方还设有用于供用户移动所述多向充电桩的提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向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充电公头的充电高度的增高板;多个所述缓冲组件均安装于所述增高板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向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上下滑动块;所述上下滑动块套接于上下直线轴承外周;所述上下直线轴承安装于左右滑动板;所述左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昌煊李卫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迈睿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