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0831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包括:顶板、底板和侧板;设置在所述顶板端部的多个第一相机和设置在所述顶板侧面的多个第二相机;设置在所述侧板的多个第一抬升杆和多个第二抬升杆;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连接有齿轮;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一伸缩控制板和第二伸缩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端部的至少四个行进导轮伸缩杆;设置在所述凹槽两侧的至少四个抬升装置;设置在所述抬升装置上的驱动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实现了整个车辆装卸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装卸效率与整个装车与运输过程的安全性。与整个装车与运输过程的安全性。与整个装车与运输过程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物流运输
,特别是指一种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轿车需求的不断增大,我国小汽车行业突飞猛进,小汽车运输量逐年增加,因此对于汽车运输车的要求逐渐增大。
[0003]常见的汽车运输车一般分为上下两层,并且新车的装卸都是靠经验丰富的司机驾驶车辆到达指定位置,并对车辆进行固定,但由于运输车整体尺寸的限制,一般装载平台的宽度仅比要装载的车辆车身宽度稍大,且为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两车前后间隔都很小,因此对装卸司机的技术要求很高,稍不留神可能会发生车辆的剐蹭,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由于车辆较两侧护栏空间较小,在车辆停好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固定,导致装车时间延长,效率降低,且因为操作空间有限,车辆并无法得到可靠的固定,在运输或装卸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现有车辆运输车结构适用于车辆具有动力源的情况,车辆没有动力源的情况下,特别是新能源车在无电的状态下,现有装载方式不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以解决目前车辆装卸过程效率较低、车辆无动力无法装卸以及装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包括:
[0007]顶板、底板和侧板;
[0008]设置在所述顶板端部的多个第一相机和设置在所述顶板侧面的多个第二相机;r/>[0009]设置在所述侧板的多个第一抬升杆和多个第二抬升杆;
[0010]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机;
[0011]所述第一电机上连接有齿轮;
[0012]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一伸缩控制板和第二伸缩控制板;
[0013]设置在所述底板端部的至少四个行进导轮伸缩杆;
[0014]设置在所述凹槽两侧的至少四个抬升装置;
[0015]设置在所述抬升装置上的驱动轮。
[0016]可选的,所述第一抬升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抬升杆的长度。
[0017]可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和所述第二伸缩控制板设置在所述齿轮两侧;
[0018]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齿轮转动,并由所述齿轮带动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和所述第二伸缩控制板运动。
[0019]可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和所述第二伸缩控制板上连接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底板上的凹槽卡接。
[0020]可选的,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和第二伸缩控制板的侧边缘均与所述第一抬升杆和
所述第二抬升杆端部连接;
[0021]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和所述第二伸缩控制板运动,推动所述第一抬升杆和所述第二抬升杆运动。
[0022]可选的,所述行进导轮伸缩杆端部设置有行进导轮。
[0023]可选的,所述抬升装置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沿垂直所述底板方向伸缩。
[0024]可选的,所述抬升装置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
[0025]所述驱动轮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0026]可选的,所述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还包括: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与所述行进导轮卡接。
[0027]可选的,所述辅助装置,包括:
[0028]设置在所述辅助装置上的轨道,所述行进导轮沿所述轨道移动;
[0029]设置在所述轨道两侧的陷胎坑。
[0030]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31]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包括:顶板、底板和侧板;设置在所述顶板端部的多个第一相机和设置在所述顶板侧面的多个第二相机;设置在所述侧板的多个第一抬升杆和多个第二抬升杆;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上连接有齿轮;与所述齿轮啮合的第一伸缩控制板和第二伸缩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端部的至少四个行进导轮伸缩杆;设置在所述凹槽两侧的至少四个抬升装置;设置在所述抬升装置上的驱动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实现了整个车辆装卸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装卸效率与整个装车与运输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003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3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的正视图;
[0035]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装有辅助装置的汽车运输车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1、顶板;12、底板;13、侧板;21、第一相机;22、第二相机;31、第一抬升杆;32、第二抬升杆;41、第一电机;42、齿轮;431、第一伸缩控制板;432、第二伸缩控制板;44、滑轮;51、行进导轮伸缩杆;52、行进导轮;6、抬升装置;7、驱动轮;8、辅助装置;81、轨道;82、陷胎坑。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39]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包括:
[0040]顶板11、底板12和侧板13;
[0041]设置在所述顶板11端部的多个第一相机21和设置在所述顶板11侧面的多个第二
相机22;
[0042]设置在所述侧板13的多个第一抬升杆31和多个第二抬升杆32;
[0043]所述底板12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机41;
[0044]所述第一电机41上连接有齿轮42;
[0045]与所述齿轮42啮合的第一伸缩控制板431和第二伸缩控制板432;
[0046]设置在所述底板12端部的至少四个行进导轮伸缩杆51;
[0047]设置在所述凹槽两侧的至少四个抬升装置6;
[0048]设置在所述抬升装置6上的驱动轮7。
[0049]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机21位于所述顶板11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二相机22位于顶板11的四个角落;
[0050]所述第一相机21用于寻找车辆,确定车辆所在位置,从而引导智能平板车运行至汽车底部;其次在平板车运行过程中,第一相机21还用于寻找汽车运输车平台上轨道所在位置,进而保证平板车能够安全准确地行驶在汽车运输车中央,保证装卸安全;除此之外,第一相机21还用来判断装车时,前后两车的车距,通过准确判断前后车距离,确保车辆运输与装车过程中的安全。
[0051]所述第二相机22用于在平板车行驶至汽车底部时,寻找四个轮胎所在位置,引导平板车进行微调,从而保障抬升杆对准汽车轮胎,方便后续的抬升工作。除此之外,第二相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1)、底板(12)和侧板(13);设置在所述顶板(11)端部的多个第一相机(21)和设置在所述顶板(11)侧面的多个第二相机(22);设置在所述侧板(13)的多个第一抬升杆(31)和多个第二抬升杆(32);所述底板(12)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一电机(41);所述第一电机(41)上连接有齿轮(42);与所述齿轮(42)啮合的第一伸缩控制板(431)和第二伸缩控制板(432);设置在所述底板(12)端部的至少四个行进导轮伸缩杆(51);设置在所述凹槽两侧的至少四个抬升装置(6);设置在所述抬升装置(6)上的驱动轮(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升杆(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抬升杆(32)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431)和所述第二伸缩控制板(432)设置在所述齿轮(42)两侧;所述第一电机(41)带动所述齿轮(42)转动,并由所述齿轮(42)带动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431)和所述第二伸缩控制板(432)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卸车辆的智能平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控制板(431)和所述第二伸缩控制板(432)上连接有滑轮(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明明郑可心邢立新韩强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物流青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