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孔洞表面安装组件的导滑封盖。它在导滑封盖限位壁面向开口处形成一倾斜的导引段,即使导滑封盖夹持本体与顶壁之间的间距并未明显大于表面安装组件顶面与限位部的间距,在组装时也可轻易滑移结合。并且能够使封盖稳固地嵌夹于表面安装组件的限位部,供吸嘴吸取封盖的平坦顶壁而将表面安装组件与封盖组合的表面安装组件总成,移动放置到电路板上的预定位置上。使封盖与表面安装组件达成组装便捷,结合稳固的效果。而且表面安装组件焊接至电路板上后,拆卸封盖亦无任何困难。(*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导滑封盖,特别是一种用于孔洞表面安装组件的导滑封盖。
技术介绍
在表面安装组件领域中,近若干年来,如何用吸嘴搬移如连接器或螺帽等具孔洞或顶面不平坦的表面安装组件,已经为业界所重视的课题之一。由于具有孔洞或凹陷的电路组件在一般以吸嘴提供负压吸取时,会由孔洞位置漏气或让吸嘴难以准确吸取。许多的相关案件都提出各种结构,试图遮蔽这些穿孔、螺孔、盲孔或凹陷。如图1及图2所示,即为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353546号及463976号案件的构想,两者分别揭示以一平板盖片遮蔽连接器与螺帽穿孔的结构。并由平板91与盖片81侧面延伸出接合柄部92与夹片82,借接合柄部92与夹片82的机械弹力,将平板91、盖片81抵靠连结至连接器9与螺帽8,使电路组件可被吸取搬移。并且在焊接完成后,将平板91与盖片81剥除,让连接器9与螺帽8的穿孔90、螺孔80重新暴露。然而,上述结构的麻烦在于,必须由接合柄92与夹片82提供充分的径向弹力,才能形成足够的摩擦力而让平板91、盖片81稳固可靠地结合至电路组件,并在搬移过程中顺利抵抗重力拉扯。但机械弹力来自弹性系数乘以形变量。亦即,若非彻底改变屏蔽部分的材质、厚度、就要尽量让形变量增大;改变材质涉及成本,增加厚度提高操作困难度。至于增大形变量,在过度限缩夹持部82的间距下,极可能在组合过程中误将夹片压坏。反之,一旦制造过程中产生工差,使得夹持部的间距过大,亦可能无法产生足够夹持力,让电路组件在搬移过程中掉落,使得预期效果无法达成。另在先技术中,中国专利ZL200320100668.0提供一种“用于表面安装组件的封盖”如图3所示,揭示了将滑动式封盖7的限位壁72由螺帽等组件6侧面所形成的凹沟63处滑入,使得封盖7与表面安装组件6相对滑移方向恰与搬移时的重力方向大致垂直,只要封盖7的限位壁72确实进入表面安装组件侧面的凹沟63中即可。至于限位壁72与凹沟63干涉的深浅则可以容许部分工差,而无碍于两者结合的可靠性,因此效果优于上述较早的申请案。但在实际组装过程中,若封盖限位壁72被过度抵压而太靠近顶壁71,则在顶壁71对齐电路组件6顶面时,封盖的限位壁72将如图4所示难以轻松滑入组件侧面的凹沟63中,因此该申请案仍有更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至表面安装组件更便捷的用于孔洞表面安装组件的导滑封盖。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至表面安装组件后,结合更牢靠的用于孔洞表面安装组件的导滑封盖。本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本技术导滑封盖的表面安装组件总成。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用于孔洞表面安装组件的导滑封盖,其中,所述的表面安装组件具有一顶面,一相反于顶面的底面,及连结顶面与底面的围绕壁,在顶面上有一孔洞,且围绕壁上有一限位部;本技术的导滑封盖包括一供遮蔽表面安装组件顶面孔洞的平坦顶壁;一沿顶壁的一侧缘与顶壁夹一角度朝向远离顶壁方向延伸的连结壁;及与顶壁及连结壁共同界定出一开口的一限位壁。所述的限位壁包含自连结壁延伸的并远离开口的一夹持本体,及由夹持本体朝向开口侧并朝远离顶壁方向倾斜延伸的复数导引段。而且导引段至顶壁的距离是对应于表面安装组件限位部至顶面的距离。本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导滑封盖限位壁在形成有一开口的侧缘处,形成有一远离顶壁的倾斜导引段,使得开口处的限位壁的导引段恰能对应表面安装组件的限位部,使滑入顺利。但在夹持本体处,又能与顶壁共同夹紧表面安装组件。附图说明图1是在先技术的连接器与遮蔽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在先技术的螺柱与遮蔽盖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在先技术的螺柱与另一种封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封盖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表面安装组件总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示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导滑封盖与表面安装组件的结合关系;图6是图5实施例中的导滑封盖2的仰视图。图7是图5实施例导滑封盖2由开口方向的左视图。图8是图5的导滑封盖2与表面安装组件的总成焊接至电路板上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导滑封盖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第二实施例的导滑封盖与表面安装组件总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主要内容、技术特征以及所达成的功效,下面配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清楚地说明。其中,相同的结构将以相似的标号标示;且图中带孔洞的表面安装组件均以螺柱为例。如图5至8所示,本技术的表面安装组件总成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表面安装组件是一形成有上下贯穿螺孔10的螺柱1,此螺柱1具有一顶面11、一底面12、及连结顶面11与底面12的围绕壁13,围绕壁13上形成有一环绕凹沟130;本技术的导滑封盖2包括供遮蔽螺柱顶面11上形成螺孔10位置的一平坦顶壁21,沿顶壁21的一侧缘垂直向图式下方延伸的一连结壁23及一限位壁22。而且顶壁21、连结壁23与限位壁22共同界定出一开口20。在本实施例中,连结壁23为单一连臂。限位壁22则以一指叉状的夹持本体220与连结壁23连结。夹持本体220前端面向开口20的分叉处,还分别延伸出两根导引段221,即导引段分别位于夹持本体的远离连结壁端上。为使导滑封盖2与螺柱1结合更稳固,本实施例的夹持本体220与顶壁21间距H,略小于螺柱1顶面11与凹沟130的距离。且导引段221是以远离封盖2顶壁21的方向倾斜外张,故要将封盖2组装至螺柱1时,可轻易将导引段221的自由端伸入环绕凹沟130中。并且借其倾斜角度的导引,使得封盖顶壁21与夹持本体220间原本略窄的间距H被稍许撑开,以此紧迫地夹持住螺柱1。上述本技术的结构,不仅组装简易,而且在搬移时不易松脱。便会很方便地将螺柱移至电路板3上的焊接点31上的焊锡32处(图8所示)经过焊接后,要移除该封盖2也仅需依照以往的手段拨开即可。当然,如熟悉本
者所能轻易理解,封盖的结构及螺柱的限位部均可有不同的变化。如图9及图10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所示,导滑封盖2′的连结壁亦可改由顶壁的两相反侧边以一角度朝远离顶壁21′延伸的双夹臂23′。在本实施例中以大致垂直于顶壁21′的角度朝远离顶壁21′方向延伸,构成一组双夹臂23′。图9下方双夹臂23′远离顶壁21′处,再相向弯折延伸出夹持本体2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本体220′是分别由双夹臂23′远离顶壁侧弯折延伸的二相向壁面。并且在弯折的一端缘,将部分与双夹臂23′连结的部分断开,使其成为自夹持本体220′延伸并与双夹臂23′分离的导引部221′。在本实施例中,螺柱1′的限位部是被绘示成由围绕壁13′向外凸伸的突出部130′,而导滑封盖2′两夹持本体220′分别延伸出的导引段221′,是以一倾斜角度朝远离顶壁21′的方向延伸;其夹持本体220′与顶壁21′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则略小于螺柱1′的突出部130′下缘与顶面11′的间距。因此,要将导滑封盖2′组装至螺柱1′时,可以由导引段221′的倾斜角度,将导滑封盖2′的限位壁22′相对于顶壁21′撑开,使限位壁22′由图9中突出部下缘滑入。并且由限位壁22′与双夹臂23′的形变回复力,使得封盖2′夹持迫紧于螺柱1′,供表面安装过程中彼此稳固地连结,封闭螺柱等表面安装组件顶面凹口,供吸嘴吸取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孔洞表面安装组件的导滑封盖,所述的表面安装组件包含一顶面,一相反于顶面的底面,连结于顶面与底面的围绕壁,在顶面上有孔洞,在围绕壁上有限位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滑封盖包括: 一供遮蔽顶面上孔洞的平坦顶壁; 一沿顶壁的一侧缘与顶壁夹一角度朝向远离顶壁方向延伸的连结壁;及 一与顶壁及连结壁共同界定出一开口的限位壁; 所述的限位壁包含自连结壁延伸并远离开口的一夹持本体,及由夹持本体朝向开口侧并朝远离顶壁方向倾斜延伸的复数导引段;且导引段至顶壁的距离是对应于表面安装组件限位部至顶面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惟诚,
申请(专利权)人:陈惟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