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7012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技术领域,一种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包括电机轴、行星齿轮组、端盖和电机轮毂,行星齿轮组转动连接在电机轴上,端盖转动连接在电机轴上,电机轮毂固定套设在行星齿轮组的齿圈上,电机轮毂与端盖外圆部固定连接,并将行星齿轮组包裹在内;端盖外圆部的内端壁上且位于行星齿轮组外圆部轴向一端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的开口朝向行星齿轮组外圆部中齿圈和行星轮的啮合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该机构便于在行星齿轮组驱动时,使能够将原本啮合部往外转出的润滑油能够随着第一回油腔转回至啮合部上,从而减少啮合部润滑油的丢失,进而使啮合部转动时实现润滑油的自循环,充分利用润滑油的润滑效果。充分利用润滑油的润滑效果。充分利用润滑油的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机例如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为CN103607075B)公开的一种内置助力传感器电机,包括电机轴、电缆、定子支架、卡基座、卡基套及助力传感器,电机轴上设有电缆孔,助力传感器包括磁钢固定架、环形垫片、两个霍尔元件及若干磁钢,定子支架上设有轴向通孔,定子支架与电机轴之间设有径向通孔,磁钢固定架和环形垫片套在环形空腔处的电机轴上,磁钢固定架上设有若干用于连接磁钢的磁钢固定孔,磁钢固定架及环形垫片连接在卡基座左端处,两个霍尔元件并排地连接在轴向通孔内壁上并与电缆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助力式电动自行车无需再另外安装助力传感器,从而大大方便了整车安装,另外,助力传感器不会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骑在使用时受损,进而保证其正常使用寿命。
[0003]上述电机的外壳内位于行星齿轮组处填充有润滑油(胶装油脂),润滑油的作用是提升行星齿轮组中齿圈和行星轮在转动时的顺滑性,但是现有的结构由于齿圈和行星轮转动时的离心力很容易将润滑油从齿圈和行星轮的啮合部转出,从而造成转动一段时间后,使齿圈和行星轮啮合部的润滑油缺失,进而影响齿圈和行星轮啮合效果差,最终造成齿圈和行星轮转动的顺滑性和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是现有电机驱动时,由于行星齿轮组的驱动会将啮合部的润滑油转出,从而导致行星齿轮组啮合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通过便于将啮合部转出的润滑油重新送回至的啮合部上,从而减少啮合部润滑油的丢失,确保行星齿轮组转动的顺滑性和稳定性的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
[0005]为本技术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包括电机轴、行星齿轮组、端盖和电机轮毂,所述行星齿轮组转动连接在电机轴上,所述端盖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电机轴上,所述电机轮毂固定套设在行星齿轮组的齿圈上,所述电机轮毂与端盖外圆部固定连接,并将所述行星齿轮组包裹在内;所述端盖外圆部的内端壁上且位于行星齿轮组外圆部轴向一端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开口朝向行星齿轮组外圆部中齿圈和行星轮的啮合部;和/或所述电机轮毂上且位于行星齿轮组外圆部的轴向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开口朝向行星齿轮组外圆部中齿圈和行星轮的啮合部。通过第二环形凹槽能够进一步提升润滑油自循环的效果,通过行星齿轮组外圆部的轴向两侧均能够将转出的润滑油送回至啮合部,进一步防止啮合部润滑油的丢失,保证啮合部转动时的转动效果。该机构通过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二环形凹槽能够给润滑油提供回油的空间,并且朝向啮合部,便于将润滑油送回至啮合部上,实现润滑油自循环;在行星齿轮组驱动时,使能够将原本啮合部
往外转出的润滑油能够随着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二环形凹槽转回至啮合部上,从而减少啮合部润滑油的丢失,进而使啮合部转动时实现润滑油的自循环,充分利用润滑油的润滑效果,最终确保行星齿轮组在驱动顺滑性和稳定性。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截面呈弧线型,弧线型的第一环形凹槽的两端呈径向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弧线外端位于所述啮合部的径向外侧;第一环形凹槽的弧线内端位于所述啮合部的径向内侧。第一环形凹槽通过弧线型设计,并且弧线型的第一环形凹槽的两端位于啮合部径向两侧,能够便于使润滑油对准啮合部,并且顺滑的送回至啮合部,从而进一步防止啮合部润滑油的丢失,进而确保啮合部在转动时的顺滑性和稳定性。
[0008]作为优选,所述电机轮毂内壁上且位于行星齿轮组外圆部的轴向另一端侧设置有环形的凸起;所述第二环形凹槽设置在凸起上靠近行星齿轮组外圆部的一端。通过凸起能够将行星齿轮组外圆部进行限位,同时通过第二环形凹槽能够给润滑油提供回油空间,便于将润滑油送回至啮合部上,实现润滑油自循环。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截面呈弧线型,弧线型的第二环形凹槽的两端呈径向设置;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弧线外端位于所述啮合部的径向外侧;第二环形凹槽的弧线内端位于所述啮合部的径向内侧。第二环形凹槽通过弧线型设计,并且弧线型的第二环形凹槽的两端位于啮合部径向两侧,能够便于使润滑油对准啮合部,并且顺滑的送回至啮合部,从而进一步防止啮合部润滑油的丢失,进而确保啮合部在转动时的顺滑性和稳定性。
[0010]作为优选,所述端盖外圆部上设置有轴向贯穿端盖的注油孔。随着使用时间增加润滑油会有所消耗,若出现润滑油不足时,能够直接通过注油孔向内部注入润滑油,提升加油的便捷性,同时注油孔也刚好处于端盖外圆部,便于将润滑油直接加到啮合部上,确保啮合部转动时的润滑效果,并且在注油孔需要安装一个堵头能够在使用时防止润滑油从注油孔泄露。
[0011]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优点是该机构便于在行星齿轮组驱动时,使能够将原本行星齿轮组外圆部往外转出的润滑油能够随着第一环形凹槽和/或第二环形凹槽转回至行星齿轮组的啮合部上,从而减少行星齿轮组的啮合部润滑油的丢失,进而使行星齿轮组的啮合部转动时实现润滑油的自循环,充分利用润滑油的润滑效果,最终确保行星齿轮组在驱动顺滑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图1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14]其中:1、电机轴;2、行星齿轮组;20、行星齿轮组外圆部;201、轴向一端;202、轴向另一端;21、齿圈;22、行星轮;23、啮合部;3、端盖;31、端盖外圆部;4、电机轮毂;41、凸起;5、轴承;6、第一环形凹槽;61、第一环形凹槽的弧线外端;62、第一环形凹槽的弧线内端;7、第二环形凹槽;71、第二环形凹槽的弧线外端;72、第一环形凹槽的弧线内端;8、注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16]实施例1
[0017]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包括电机轴1、行星齿轮组2、端盖3和电机轮毂4,行星齿轮组2转动连接在电机轴1上,端盖3通过轴承5转动连接在电机轴1上,电机轮毂4固定套设在行星齿轮组2的齿圈21上,电机轮毂4与端盖外圆部31固定连接,并将行星齿轮组2包裹在内;端盖外圆部31的内端壁上且位于行星齿轮组外圆部20轴向一端201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6,第一环形凹槽6的开口朝向行星齿轮组外圆部20中齿圈21和行星轮22的啮合部23;该机构在行星齿轮组2驱动时,使能够将原本啮合部23往外转出的润滑油能够随着第一环形凹槽6转回至啮合部23上,从而减少啮合部23润滑油的丢失,进而使啮合部23转动时实现润滑油的自循环,充分利用润滑油的润滑效果,最终确保行星齿轮组在驱动顺滑性和稳定性。
[0018]如图1至图2所示,第一环形凹槽6的截面呈弧线型,弧线型的第一环形凹槽6的两端呈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包括电机轴(1)、行星齿轮组(2)、端盖(3)和电机轮毂(4),所述行星齿轮组(2)转动连接在电机轴(1)上,所述端盖(3)通过轴承(5)转动连接在电机轴(1)上,所述电机轮毂(4)固定套设在行星齿轮组(2)的齿圈(21)上,所述电机轮毂(4)与端盖外圆部(31)固定连接,并将所述行星齿轮组(2)包裹在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外圆部(31)的内端壁上且位于行星齿轮组外圆部(20)轴向一端(201)设置有第一环形凹槽(6),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的开口朝向行星齿轮组外圆部(20)中齿圈(21)和行星轮(22)的啮合部(23);和/或所述电机轮毂(4)上且位于行星齿轮组外圆部(20)的轴向另一端(202)设置有第二环形凹槽(7),所述第二环形凹槽(7)的开口朝向行星齿轮组外圆部(20)中齿圈(21)和行星轮(22)的啮合部(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润滑油自循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的截面呈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爱春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鄞州恒泰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