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6400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方的一端设置有取料压装拉孔机构,且取料压装拉孔机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产品压紧机构,所述产品压紧机构外的一侧设置有上料直振器,且上料直振器外的一侧安装有上料振动盘,所述上料直振器下方的一端安装有出料机构,且出料机构内的一侧设有定位工装。该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与现有的装置相比,将压装作业与拉刀修孔作业集于一体,实现了铜套自动上料压装机修孔的作业,避免了人工频繁在两个工位间不断切换作业、不断更换相应工具的繁琐,提高了生产效率,拉刀修孔时,辅压压头将压入的铜套再次缩进,确保了修孔时的同轴度,又避免了修孔过程中带动铜套。中带动铜套。中带动铜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铜套装配
,具体为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与劳动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机械装配厂希望通过自动化设备提高铜套类工件压装以及修孔的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在机械装配工艺中,铜套类工件的压装精度以及压装后的同轴度要求是确保装配后产品旋转活动部件质量的重要工序,但在实际装配中依靠人工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直性,从而要用到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
[0003]现有的装配铜套方式一般为人工作业,但人工作业存在以下弊端:人工压入铜套深度的一致性难以确保,人工压入力度难以控制,有时会对铜套造成损伤人工修孔时难以确保与安装孔的同轴度;
[0004]人工修孔有时会带动铜套,无法确保铜套的压入深度,人工铜套压装与修孔为两个作业工位,且铜套需要人工上料以及更换相应的工具,作业效率低下,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由于人工作业存在以下弊端:人工压入铜套深度的一致性难以确保,人工压入力度难以控制,有时会对铜套造成损伤人工修孔时难以确保与安装孔的同轴度;人工修孔有时会带动铜套,无法确保铜套的压入深度,人工铜套压装与修孔为两个作业工位,且铜套需要人工上料以及更换相应的工具,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包括:
[0007]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方的一端设置有取料压装拉孔机构,且取料压装拉孔机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产品压紧机构,所述产品压紧机构外的一侧设置有上料直振器,且上料直振器外的一侧安装有上料振动盘,所述上料直振器下方的一端安装有出料机构,且出料机构内的一侧设有定位工装;
[0008]第一平移机构,其安装在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一端面的一侧,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一端面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平移机构,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另一端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取料压装机构,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另一端面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取料压装机构,且第二取料压装机构和第一取料压装机构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辅压拉孔机构和第二辅压拉孔机构;
[0009]拉刀本体,其设置在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的一端,所述拉刀本体的一端连接有拉刀辅压上压头,且拉刀辅压上压头的一端连接有拉刀辅压气缸,所述拉刀辅压气缸的一侧安装有拉刀辅压下压头,且拉刀辅压下压头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直线滑块和第二
直线滑块,所述拉刀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取料压装头,且取料压装头的一端连接有取料压装气缸。
[0010]优选的,所述上料直振器和上料振动盘均关于工作台的竖直中心线呈对称分布,且上料直振器通过导轨与上料振动盘相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出料机构还设有:
[0012]输送料道,其安装在所述出料机构上方的一侧,所述输送料道下方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取料口,所述定位取料口的一侧设置有推出定位杆机构,且推出定位杆机构的下方连接有限位抽拉板,所述限位抽拉板的一侧设置有抽拉气缸。
[0013]优选的,所述输送料道与定位取料口相互连通,所述抽拉气缸与限位抽拉板之间构成拉伸结构。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平移机构与第二平移机构对称设置,所述取料压装气缸与取料压装头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且取料压装头与第二直线滑块滑动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拉刀辅压气缸与拉刀辅压下压头之间构成伸缩结构,且拉刀辅压下压头与第一直线滑块滑动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拉刀本体与拉刀辅压上压头固定连接,且拉刀辅压下压头与拉刀辅压上压头一一对应。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铜套取料压装头上下同轴度分布,可实现一次性取料及压装两个铜套,同时在头部设有凸台限位配合到位检测开关使用,即提高的作业效率又确保了铜套压入深度的一致性,避免了人工压入铜套深度的一致性难以确保,人工压入力度难以控制,有时会对铜套造成损伤人工修孔时难以确保与安装孔的同轴度的问题;
[0019]本技术将压装作业与拉刀修孔作业集于一体,实现了铜套自动上料压装机修孔的作业,从而避免了人工频繁在两个工位间不断切换作业、不断更换相应工具的繁琐,提高了生产效率,拉刀修孔时,辅压压头将压入的铜套再次缩进,即确保了修孔时的同轴度,又避免了修孔过程中带动铜套的问题,解决了人工修孔有时会带动铜套,无法确保铜套的压入深度,人工铜套压装与修孔为两个作业工位,且铜套需要人工上料以及更换相应的工具,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铜套自动取料压装拉孔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铜套自动取料压装拉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铜套自动取料压装拉孔机构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铜套定位出料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铜套定位出料机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工作台;2、上料直振器;3、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1、第一平移机构;32、第二平移机构;33、第一取料压装机构;34、第一辅压拉孔机构;35、第二辅压拉孔机构;36、第二取料压装机构;37、取料压装气缸;38、取料压装头;39、第二直线滑块;310、拉刀辅压气缸;
311、拉刀辅压下压头;312、第一直线滑块;313、拉刀本体;314、拉刀辅压上压头;4、产品压紧机构;5、上料振动盘;6、出料机构;61、定位取料口;62、输送料道;63、推出定位杆机构;64、限位抽拉板;65、抽拉气缸;7、定位工装。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3,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上方的一端设置有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且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产品压紧机构4,产品压紧机构4外的一侧设置有上料直振器2,且上料直振器2外的一侧安装有上料振动盘5,上料直振器2下方的一端安装有出料机构6,且出料机构6内的一侧设有定位工装7;上料直振器2和上料振动盘5均关于工作台1的竖直中心线呈对称分布,且上料直振器2通过导轨与上料振动盘5相连接;第一平移机构31,其安装在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一端面的一侧,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一端面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上方的一端设置有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且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产品压紧机构(4),所述产品压紧机构(4)外的一侧设置有上料直振器(2),且上料直振器(2)外的一侧安装有上料振动盘(5),所述上料直振器(2)下方的一端安装有出料机构(6),且出料机构(6)内的一侧设有定位工装(7);第一平移机构(31),其安装在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一端面的一侧,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一端面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二平移机构(32),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另一端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取料压装机构(33),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另一端面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取料压装机构(36),且第二取料压装机构(36)和第一取料压装机构(33)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辅压拉孔机构(34)和第二辅压拉孔机构(35);拉刀本体(313),其设置在所述取料压装拉孔机构(3)的一端,所述拉刀本体(313)的一端连接有拉刀辅压上压头(314),且拉刀辅压上压头(314)的一端连接有拉刀辅压气缸(310),所述拉刀辅压气缸(310)的一侧安装有拉刀辅压下压头(311),且拉刀辅压下压头(311)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直线滑块(312)和第二直线滑块(39),所述拉刀本体(313)的一侧设置有取料压装头(38),且取料压装头(38)的一端连接有取料压装气缸(3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铜套自动压装拉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世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世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