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36380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减速器总成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飞溅油道,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进油槽、第二进油槽以及第一分隔部,第一进油槽的出口与主轴轴承孔连通,第二进油槽的出口与副轴轴承孔连通,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设于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由此,通过使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设于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这样可以将润滑油分别导向至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不仅可以对减速器总成各部件进行充分可靠的润滑,而且简化壳体的结构,提高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内部空间利用率。内部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减速器总成、动力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加强,电动车辆等新能源车辆中以其环境友好的特点,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新能源车辆设置有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入端的转速通常在10000rpm以上,减速器的输入端的转速较高,对减速器的输入端的润滑、冷却要求就越高。
[0003]在相关技术中,减速器中油道的布置较为复杂,这样不仅会增加减速器生产制造的难度,导致减速器的设计开发成本过高,而且还会降低使油道中循环流动的润滑油对减速器中部件的润滑效果,从而降低减速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减速器总成,该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润滑更加简单可靠,成本更低。
[0005]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动力系统。
[0006]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变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差速器轴承孔、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飞溅油道,所述飞溅油道形成于所述差速器轴承孔和所述壳体之间,其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进油槽、第二进油槽以及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出口与所述主轴轴承孔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出口与所述副轴轴承孔连通,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均处于所述飞溅油道的溅油路径上,所述第一分隔部设于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以将所述飞溅油道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
[0008]由此,通过使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均处于飞溅油道的溅油路径上,第一分隔部设于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这样可以将润滑油分别导向至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不仅可以对减速器总成各部件进行充分可靠的润滑,而且简化壳体的结构,提高壳体内部空间利用率。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飞溅油道的出油端位于所述主轴轴承孔和所述副轴轴承孔的上方,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高于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设置于所述后壳的前侧,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共同限定出所述差速器轴承孔、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第一进油槽以及第二进油槽,所述第一分隔部设置于所述前壳上。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隔部为肋条,所述第一分隔部沿所述飞溅油道的溅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分隔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分隔部的另一侧。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壳设置有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二分隔部设于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之间,以将所述飞溅油道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分隔部为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分隔部包括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之间的交界线沿所述飞溅油道的溅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进油槽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倾斜面上,所述第二进油槽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二倾斜面上。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三进油槽,所述第三进油槽的入口与所述飞溅油道连通,所述第三进油槽的出口与所述差速器轴承孔连通。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副轴轴承孔的底部设置有油底壳,所述油底壳与所述壳体前后方向一侧的内壁相连,所述油底壳与所述壳体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内壁共同限定出挡油槽。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系统,包括:电机总成;以上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所述车辆的减速器总成设置于所述电机总成的纵向一侧且与所述电机总成传动连接;电控总成,所述电控总成设置于所述电机总成和所述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横向上方,所述电控总成与所述电机总成电连接。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动力系统还包括:悬置总成,所述悬置总成包括多个悬置支架,多个所述悬置支架在所述电机总成、所述减速器总成和所述电控总成的边缘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悬置支架的中心依次连线呈三角形。
[00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动力系统。
[00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系统的示意图;
[0022]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示意图;
[0023]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0024]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0025]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壳的示意图;
[0026]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壳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00、动力系统;
[0029]100、减速器总成;
[0030]10、壳体;
[0031]101、前壳;1011、第一前进油槽;1012、第二前进油槽;
[0032]102、后壳;1021、第一后进油槽;1022、第二后进油槽;
[0033]11、差速器轴承孔;111、第三进油槽;12、主轴轴承孔;121、第一进油槽;13、副轴轴
承孔;131、第二进油槽;14、飞溅油道;141、出油端;142、第一油道段;1421、第一挡油筋;1422、第二挡油筋;143、第二油道段;15、第一分隔部;16、注油口;17、放油口;18、第二分隔部;181、第一倾斜面;182、第二倾斜面;
[0034]20、油底壳;21、板体;22、翻边;30、透气件;
[0035]40、主轴;50、副轴;501、副轴齿轮;60、差速器;70、第一传动齿轮副;80、第二传动齿轮副;90、磁体;
[0036]200、电机总成;300、电控总成;400、悬置总成;401、悬置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8]下面参考图1

图6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该减速器总成100可以应用于动力系统1000,动力系统1000可以应用于车辆。
[0039]结合图2

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可以主要包括:壳体10,壳体10中设置有差速器轴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差速器轴承孔、主轴轴承孔和副轴轴承孔,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飞溅油道(14),所述飞溅油道(14)形成于所述差速器轴承孔(11)和所述壳体(10)之间,其中,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第一进油槽(121)、第二进油槽(131)以及第一分隔部(15),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出口与所述主轴轴承孔(12)连通,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出口与所述副轴轴承孔(13)连通,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均处于所述飞溅油道(14)的溅油路径上,所述第一分隔部(15)设于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之间,以将所述飞溅油道(14)内的润滑油分别导向至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飞溅油道(14)的出油端(141)位于所述主轴轴承孔(12)和所述副轴轴承孔(13)的上方,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高于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前壳(101)和后壳(102),所述前壳(101)设置于所述后壳(102)的前侧,所述前壳(101)和所述后壳(102)共同限定出所述差速器轴承孔(11)、主轴轴承孔(12)和副轴轴承孔(13)、第一进油槽(121)以及第二进油槽(131),所述第一分隔部(15)设置于所述前壳(10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5)为肋条,所述第一分隔部(15)沿所述飞溅油道(14)的溅油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5)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油槽(131)的入口处于所述第一分隔部(15)的另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减速器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102)设置有第二分隔部(18),所述第二分隔部(18)设于所述第一进油槽(12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进油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大启王忠浩吴晞麟潘炳成郑良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