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轴承机匣组件及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轴承机匣组件包括轴承机匣及封严挡环。轴承机匣设有型腔、油路和气路;油路包括供油支路和回油支路,供油支路的进油端与供油接头连通,供油支路的出油端形成至少三处喷油口,至少三处喷油口沿轴承机匣的轴向间隔排布,回油支路的进油端与型腔连通,回油支路的出油端与回油接头连通;气路的进气端与供气接头连通。封严挡环设有内腔及与内腔连通的喷气口,喷气口与气路的出气端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油路的多点润滑,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喷油口,并可以形成挤压油膜,实现了高速轴承的充分润滑,润滑和散热效果好;内部气路的设置,可以提供用于动密封和轴承预载的压力气体。压力气体。压力气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机匣组件及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轴承机匣组件及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包含各种各样的地面试验研究和试验验证,离不开试验设备的建设和技术发展。随着航空发动机附件传动系统不断朝着高速小型化、集成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试验设备的转速越来越高,对地面试验设备模拟试验件的安装、润滑、加载、支承、动力输入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轴承机匣组件的设计要保证高速轴的支承刚度、轴承的可靠润滑,避免出现轴承温升高、振动大等现象。
[0003]现有试验设备的轴承机匣组件通常采用喷射润滑,将加工好的喷嘴组件安装在轴承机匣上,喷口的数量、位置等安装布局容易受结构限制,影响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机匣组件及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旨在实现轴承机匣组件油路的多点润滑,以提高润滑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轴承机匣组件,用于支承高速旋转的传动轴,所述轴承机匣组件包括:
[0006]轴承机匣,设有型腔、油路和气路;所述油路包括供油支路和回油支路,所述供油支路的进油端与供油接头连通,所述供油支路的出油端形成至少三处喷油口,至少三处所述喷油口沿所述轴承机匣的轴向间隔排布并分别与所述型腔连通,所述回油支路的进油端与所述型腔连通,所述回油支路的出油端与回油接头连通;所述气路的进气端与供气接头连通;
[0007]其中,所述供油接头、所述回油接头及所述供气接头分别安装于所述轴承机匣上;以及
[0008]封严挡环,盖设于所述轴承机匣上,所述封严挡环设有内腔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喷气口,所述喷气口与所述气路的出气端连通。
[0009]可选地,所述供油支路包括自其进油端向出油端依次连通的第一供油通道、第二供油通道和第三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供油通道沿所述轴承机匣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供油通道沿所述轴承机匣的径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中心线形成开口背对所述封严挡环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
[0010]可选地,所述轴承机匣内靠近所述封严挡环一侧设置的一处所述喷油口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连通并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喷油口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的中心线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
[0011]可选地,所述喷油口均呈圆柱形,且直径均为0.5~1.2mm。
[0012]可选地,所述回油支路包括依次连通的回油通道、回油腔及回油口,所述回油腔与所述型腔连通;
[0013]所述回油通道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回油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轴承机匣中心线形成开口背对所述封严挡环的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为锐角。
[0014]可选地,所述回油口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回油口的中心线与所述轴承机匣中心线形成开口背对所述封严挡环的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为锐角。
[0015]可选地,所述油路具有加工形成的工艺孔端部,所述轴承机匣组件还包括封堵件,所述封堵件可拆卸地密封设置于所述油路的工艺孔端部上。
[0016]可选地,所述轴承机匣与所述封严挡环之间的安装端面通过密封圈密封设置,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0017]可选地,所述封严挡环与所述轴承机匣在轴向上通过轴肩进行定位,在径向上采用间隙配合,且所述间隙小于0.05mm。
[001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轴承机匣组件,所述轴承机匣组件包括:
[0019]轴承机匣,设有型腔、油路和气路;所述油路包括供油支路和回油支路,所述供油支路的进油端与供油接头连通,所述供油支路的出油端形成至少三处喷油口,至少三处所述喷油口沿所述轴承机匣的轴向间隔排布并分别与所述型腔连通,所述回油支路的进油端与所述型腔连通,所述回油支路的出油端与回油接头连通;所述气路的进气端与供气接头连通;
[0020]其中,所述供油接头、所述回油接头及所述供气接头分别安装于所述轴承机匣上;以及
[0021]封严挡环,盖设于所述轴承机匣上,所述封严挡环设有内腔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喷气口,所述喷气口与所述气路的出气端连通。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该轴承机匣组件包括轴承机匣及封严挡环;轴承机匣设有型腔、油路和气路;油路包括供油支路和回油支路,供油支路的进油端与供油接头连通,供油支路的出油端形成至少三处喷油口,至少三处喷油口沿轴承机匣的轴向间隔排布并分别与型腔连通,回油支路的进油端与型腔连通,回油支路的出油端与回油接头连通;气路的进气端与供气接头连通;其中,供油接头、回油接头及供气接头分别安装于轴承机匣上;封严挡环盖设于轴承机匣上,封严挡环设有内腔及与内腔连通的喷气口,喷气口与气路的出气端连通。
[0023]可以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轴承机匣设计多个内部油路,通过不同位置的喷口实现了轴承的多点润滑、形成了弹支轴承与轴承机匣之间的油膜,极大地提高了润滑效果及散热效果。
[0024]并且,轴承机匣设计内部气路,封严挡环与轴承机匣采用螺栓连接,气路与封严挡环的喷口相通,为封严挡环的内腔提供封严或轴承预载的压力气体。
[0025]本专利技术的轴承机匣组件采用内部油路和气路、直接在轴承机匣上加工喷油口和喷气口,不需要安装喷嘴,减少了操作步骤,提高了组装的便利性;采用内部管路,节省了空间,降低了喷嘴与轴承机匣之间密封泄漏的风险,可以实现多点多角度润滑,改善了轴承的润滑和散热效果。
[0026]另外,轴承机匣上设置油路和气路的接头分别用于连接供回油管路和供气管路,供油口可设置在高处,多处喷油口的回油聚集在一处位于底部的回油腔,回油口的角度和回油腔大小设置有利于保证回油通畅,避免积油。油路加工的工艺孔端部安装有可拆卸带密封件的堵头或端盖,可以有效地防止滑油渗漏。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轴承机匣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图1中A
‑
A处的剖视图;
[0030]图3为图1中B
‑
B处的旋转剖视图;
[0031]图4为图2中E
‑
E处的剖视图;
[0032]图5为图2中F
‑
F处的剖视图;
[0033]图6为图2中S
‑
S处的剖视图。
[0034]附图标号说明:
[0035]10、轴承机匣;20、封严挡环;31、供油接头;32、回油接头;33、供气接头;10a、型腔;10b、油路;10c、气路;10b1、供油支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机匣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机匣,设有型腔、油路和气路;所述油路包括供油支路和回油支路,所述供油支路的进油端与供油接头连通,所述供油支路的出油端形成至少三处喷油口,至少三处所述喷油口沿所述轴承机匣的轴向间隔排布并分别与所述型腔连通,所述回油支路的进油端与所述型腔连通,所述回油支路的出油端与回油接头连通;所述气路的进气端与供气接头连通;其中,所述供油接头、所述回油接头及所述供气接头分别安装于所述轴承机匣上;以及封严挡环,盖设于所述轴承机匣上,所述封严挡环设有内腔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喷气口,所述喷气口与所述气路的出气端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机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支路包括自其进油端向出油端依次连通的第一供油通道、第二供油通道和第三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供油通道沿所述轴承机匣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三供油通道沿所述轴承机匣的径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中心线形成开口背对所述封严挡环的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机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机匣内靠近所述封严挡环一侧设置的一处所述喷油口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连通并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喷油口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的中心线形成开口朝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青兰,黄向阳,卢金胜,苏巧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