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导电体表面的电镀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3666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印刷线路板等非导电体表面直接电镀导电性金属的方法,此方法的可靠性高,不耗成本。 本发明专利技术系令含有平均粒径在2μm以下的石墨粒子及粘合剂的水分散液与非导电体表面接触,而形成石墨粒子层,将其作为底层,再进行电镀。(*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非导电体,特别是在印刷电路板(PWB)的通孔内壁上,直接电镀导电性金属的方法。在所谓的两面板或多层板的印刷电路板中,为了使电路相互间可导通,必须在基板上开设称为通孔的贯通孔,并在其内壁上电镀导电性金属。有关在非导电体的通孔内壁上电镀的方法,例如Shortt等人所拥有的美国专利第3163588号说明书中,曾揭示一种在通孔内壁上附着银、铜、石墨等粒子从而赋予导电性之后,再予电镀的方法。然而,使用这一说明书所记载的方法,在将过多电镀部份剥离时,通孔内壁的电镀层上会产生针孔等缺陷,因此,必须于该内壁上再电镀,不仅会使过程复杂,同时完全无法适应高密度且要求高可靠性的时下印刷电路板的制造。又,Radovsky等所拥有的美国专利3099608号说明书曾指出使用石墨作为供电镀的导电层的缺点,在于被镀上的导电性金属的附着力低,电镀后的通孔直径不均匀,以及石墨本身的耐电性差。所以,目前以无电解镀铜,作为通孔内壁的金属镀层的电镀方法。但是,无电解镀铜有以下缺点(1)工艺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2)必须经常监视多个处理槽(对于槽中的成份必须分别补给。由于处理槽对于污染非常敏感,所以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导电体表面的电镀方法,其特征在于:令含有平均粒径在2μm以下的石墨粒子及粘合剂的水分散液,与非导电体表面接触,使石墨粒子附着于其上,而形成石墨粒子层,而后,将上述石墨粒子层作为导电层进行电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本佳宏中村幸子
申请(专利权)人:美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