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护线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1944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护线盒,具体包括:护线盒本体,所述护线盒本体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线束的腔体,所述护线盒本体表面开设进线端和至少一个出线端;所述护线盒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本体上部、本体中部和本体下部,所述本体下部设置所述进线端,所述本体中部设置有第一出线端;所述护线盒本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件,用于将所述线束护线盒安装到发动机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能够根据发动机机舱内的具体布置情况,设计线束护线盒的走向以及出线端数目和位置;并且护线盒本体稳定安装到发动机上,提升线束在发动机机舱内的安装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线束护线盒进水后能够顺利排水,提升线束使用寿命。提升线束使用寿命。提升线束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束护线盒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线束护线盒。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线束系统也变得复杂且庞大。当前的汽车线束布置设计中,通常使用扎带、卡扣、线束支架等材料固定线束,但由于部分线束的安装环境特殊,需要在特定位置固定线束。且汽车线束包括多个用于实现不同作用的分支线束,各分支线束的固定位置和安装位置也有各自的要求,传统线束护线盒未充分考虑线束分支固定要求,通常会产生振动和噪音。除了用线束护线盒固定线束外,线束护线盒本身也需要固定安装到发动机上,并且需要考虑发动机机舱内的安装控制对线束护线盒进行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线束护线盒,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4]一种线束护线盒,包括护线盒本体,所述护线盒本体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线束的腔体,所述护线盒本体表面开设进线端和至少一个出线端;所述护线盒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本体上部、本体中部和本体下部,所述本体下部设置所述进线端,所述本体中部设置有第一出线端;所述护线盒本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件,用于将所述线束护线盒安装到发动机上。
[0005]上述的结构,可选的,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的分支线束从所述第一出线端伸出所述腔体。
[0006]上述的结构,可选的,所述本体上部设置有第二出线端和第三出线端,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的点火线圈和喷嘴的分支线束从所述第二出线端伸出所述腔体;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传感器和前氧传感器的分支线束从所述第三出线端伸出所述腔体。
[0007]上述的结构,可选的,所述护线盒本体包括护线盒上盖和护线盒下盖,所述护线盒上盖和护线盒下盖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件,所述护线盒上盖和护线盒下盖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
[0008]上述的结构,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至少一对分别安装在护线盒上盖和护线盒下盖的卡勾和卡扣,所述护线盒上盖和护线盒下盖通过扣合方式固定连接。
[0009]上述的结构,可选的,所述护线盒本体表面设置的至少一个安装件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为设置在所述本体上部的安装支耳,所述安装支耳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件为设置在所述本体下部的支架安装件,所述支架安装件与所述发动机连接的支架卡接。
[0010]上述的结构,可选的,所述护线盒本体整体形成贯通的管道,所述本体下部形成的管道一端设置所述进线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本体中部的一端;所述本体上部形成的管道一端设置所述第三出线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本体中部的另一端,所述本体上部形成的管道侧
面设置所述第二出线端;所述本体中部形成的管道弯曲设置,且所述本体中部形成的管道侧面设置所述第一出线端。
[0011]上述的结构,可选的,所述线束护线盒安装到发动机上时,所述进线端朝下安装,所述本体上部倾斜安装。
[0012]上述的结构,可选的,所述护线盒本体内部设置过线槽,所述腔体内的线束固定在所述过线槽内。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能够实现对各分支线束的固定,并且能够根据发动机机舱内的具体布置情况,设计线束护线盒的走向以及出线端数目和位置;护线盒本体1上设置的至少一个安装件,将护线盒本体1稳定安装到发动机上,提升线束在发动机机舱内的安装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实施例中进一步合理设置了护线盒本体1的结构走向和安装形式,使得线束护线盒进水后能够顺利排水,提升线束使用寿命。
[0014]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护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护线盒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

护线盒本体;2

支架安装件;3

安装支耳;4

进线端;5

第一出线端;6

第二出线端;7

第三出线端;8

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0]参考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护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图1示出的结构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护线盒的一种可行性实现方案,所述线束护线盒具体包括:护线盒本体1,所述护线盒本体1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线束的腔体,所述护线盒本体表面开设进线端和至少一个出线端;护线盒本体1内部的腔体可以容纳多个分支线束,多个分支线束从进线端进入腔体,再从各自对应的出线端伸出腔体。
[00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可选的,根据发动机组成结构和布置方式,确定发动机线束走向,从而设置线束护线盒上出线端数量和设置位置,实施例中可选设置三个出线端,从第一出线端伸出的分支线束用于连接发动机的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从第二出线端伸出的分支线束用于连接发动机的点火线圈和喷嘴,从第三出线端伸出的分支线束用于
连接发动机的冷却液传感器和前氧传感器。
[0022]进一步的,根据发动机上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点火线圈和喷嘴、以及冷却液传感器和前氧传感器的布置方式,设定第一出线端、第二出线端和第三出线端的设置位置,实施例中可选的,将护线盒本体分为依次相连的本体上部、本体中部和本体下部,将第一出线端设置在本体中部,第二出线端和第三出线端设置在本体上部,进线端设置在本体下部。
[00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可选的,所述护线盒本体1整体形成贯通的管道,各分支线束被限定在贯通的管道内,并从管道上开设的出线端伸出腔体;所述本体下部形成的管道一端设置所述进线端4,另一端连接所述本体中部的一端;所述本体上部形成的管道一端设置所述第三出线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本体中部的另一端,所述本体上部形成的管道侧面设置所述第二出线端6;所述本体中部形成的管道弯曲设置,且所述本体中部形成的管道侧面设置所述第一出线端5。进一步的,本体中部形成的管道侧面为平滑的弧面结构,方便安装之后腔体内部雨水顺利通过本体中部后流出,而不在腔体内积存。...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护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护线盒本体,所述护线盒本体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线束的腔体,所述护线盒本体表面开设进线端和至少一个出线端;所述护线盒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本体上部、本体中部和本体下部,所述本体下部设置所述进线端,所述本体中部设置有第一出线端;所述护线盒本体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件,用于将所述线束护线盒安装到发动机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护线盒,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的分支线束从所述第一出线端伸出所述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护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部设置有第二出线端和第三出线端,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的点火线圈和喷嘴的分支线束从所述第二出线端伸出所述腔体;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传感器和前氧传感器的分支线束从所述第三出线端伸出所述腔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护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线盒本体包括护线盒上盖和护线盒下盖,所述护线盒上盖和护线盒下盖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件,所述护线盒上盖和护线盒下盖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护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至少一对分别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婷
申请(专利权)人:斯威重庆汽车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