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1868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硬盘固定装置,包括一承载座及一弹扣板。该承载座包括一方形底板及一对沿该底板两平行侧缘垂直向下延伸的侧板,该底板上翻折出四同向延伸的卡扣片及一对向上凸伸的铆接凸孔。该弹扣板包括一抵压部、一沿该抵压部一侧缘先斜向上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反向弯折朝下延伸而呈弧状的弹压部、一沿该抵压部相对之另一侧缘斜向上延伸的连接部以及一沿该连接部末端水平延伸的扳动部,其中抵压部在对应承载座底板上的铆接凸孔位置设有一对通孔,扳动部上设有一卡扣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关于一种硬盘固定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组装方便可将硬盘稳定地固定在计算机壳体上的硬盘固定装置。一般计算机壳体都会在磁架上装设光盘、硬盘及软盘等资料存取器,就装设硬盘的现有技术而言,可参考台湾专利申请第87204479号,该专利揭露一种硬盘固定装置,其硬盘被装设在一固定架内,通过固定架顶面的引槽与计算机壳体内磁架底面上的导槽结合而悬挂于磁架下方,之后再通过螺丝加以固定。但此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明显不足而易发生晃动,且其通过螺丝锁固的方式,除需另通过螺丝起子辅助操作而造成整个组装变得非常繁琐外,在计算机壳体内部空间狭小的情形下组装操作亦相当不便。因此,如何改善上述诸多缺失,即为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可将硬盘稳定地固定于计算机壳体上的硬盘固定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主要用于将硬盘辅助固定在计算机壳体内,其中该计算机壳体主要包括有一前板、一后板及一横设在该前板与后板间的支撑板,该支撑板的两侧缘分别向下垂直延伸出一前抵板及一后抵板,该前抵板上设有一扣接片,该前抵板及后抵板的下缘分别进一步垂直弯折延伸出一平行于该支撑板的卡扣板及扣板,其中该卡扣板上开设有至少一卡扣孔。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主要包括一承载座及一弹扣板,其中该承载座包括一方形底板及一对沿该底板两平行侧缘垂直向下延伸的侧板,该底板的四角落附近分别翻折出一同向延伸的卡扣片,位于前端的卡扣片可对应卡入计算机壳体卡扣板上所开设的卡扣孔中,而位于后端的卡扣片则可对应扣住计算机壳体的扣板,在底板的适当位置还设有一对向上凸伸的铆接凸孔,每一侧板上分别开设有一对相隔特定距离的螺孔;该弹扣板包括一抵压部、一沿该抵压部一侧缘先斜向上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反向弯折朝下延伸而呈弧状的弹压部、一沿该抵压部相对另一侧缘斜向上延伸而出的连接部,以及一沿该连接部末端水平延伸而出的扳动部,其中该抵压部上开设有一对通孔,可与承载座底板上的铆接凸孔对应配合而将该弹扣板铆合于承载座上,该扳动部于约略中间处开设有一卡扣槽,可对应收容扣住计算机壳体前抵板上所开设的扣接片。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固定效果好等优点。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与硬盘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与硬盘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与硬盘的组合体,以及计算机壳体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与硬盘的组合体局部装设至计算机壳体上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与硬盘的组合体完全装设至计算机壳体上的立体图。请参考图1,是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10与硬盘90组合前的立体分解视图,其中该硬盘90的两侧壁92上分别设有一对相隔特定距离的螺孔94,而该硬盘固定装置10则由一承载座12及一弹扣板14构成。该承载座12侧视呈倒U字形,包括一方形底板20及一对沿该底板20两平行侧缘垂直向下延伸的侧板30。该底板20的四角落附近分别翻折出一同向延伸的卡扣片22,在底板20的适当位置还设有一对向上凸伸的铆接凸孔24。该对侧板30的延伸长度与硬盘90两侧壁92的宽度相配合,且每一侧板30上分别开设有一对相隔特定距离而与硬盘90侧壁92上的螺孔94对应的螺孔32。该弹扣板14可铆接固定于该承载座12的底板20上,包括一抵压部40、一沿该抵压部40一侧缘先斜向上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反向弯折朝下延伸而呈弧状的弹压部50、一沿该抵压部40相对另一侧缘斜向上延伸而出的连接部60,以及一沿该连接部60末端水平延伸而出的扳动部70。其中该抵压部40上开设有一对通孔42,可与承载座12底板20上的铆接凸孔24对应配合而将该弹扣板14铆合于承载座12上(详述如后)。该扳动部70在约略中间处开设有一卡扣槽72。请一同参考图2,在将该硬盘固定装置10与硬盘90组合在一起时,首先使弹扣板14的抵压部40抵靠住承载座12的底板20顶面,使承载座12底板20上的两铆接凸孔24对应卡入弹扣板14抵压部40上的通孔42中加以铆合而将弹扣板14铆接固定于承载座12上,此时该弹扣板14的弧状弹压部50及扳动部70分别与承载座12的底板20间隔一定距离,以使该弹压部50与扳动部70具有受压弹性变形空间。然后,再将硬盘90装入承载座12所形成的倒U字形空间内,此时该硬盘90的顶面抵靠住承载座12的底板20,而硬盘90的两侧壁92则分别抵靠住承载座12的两侧板30,同时使承载座12侧板20上的螺孔32对准硬盘90侧壁92上的螺孔94,通过螺丝96加以螺锁而将硬盘90结合至该承载座12内。请一同参照图3,是本专利技术硬盘固定装置10与硬盘90的组合体装设在计算机壳体100前的立体图,其中该计算机壳体100具有一前板110、一后板120及一横设在该前板110与后板120间的支撑板130。该支撑板130上形成有一略向下凹陷成梯形的弹压片132,且支撑板130的两侧缘分别向下垂直延伸出一前抵板140及一后抵板150。该前抵板140在对应弹压片132的位置处向内凹入形成一缺口134,在该缺口134的最内凹处,该前抵板140进一步向下延伸出一扣接片138,另外,在该缺口134的两侧位置,该前抵板140的下缘分别进一步垂直朝内弯折出一平行于该支撑板130的卡扣板142,每一卡扣板142上均开设有一贯通至前抵板140的卡扣孔144,该卡扣孔144的宽度略大于承载座12底板20上的卡扣片22的宽度。该后抵板150的下缘垂直朝内弯折出一平行于该支撑板130而延伸一段长度的扣板152。请一同参考图4及图5,当硬盘90与硬盘固定装置10的组合体装设在计算机壳体100上时,先将硬盘固定装置10与硬盘90的组合体置于计算机壳体100支撑板130的下方,使承载座12底板20上位于同侧的两卡扣片22部分对应卡入支撑板130前抵板140卡扣板142上的卡扣孔144内,而该底板20上位于另侧的两卡扣片22则部分卡扣住该支撑板130后抵板150的扣板152,与此同时,该支撑板130的扣接片138抵住该弹扣板14的连接部60。然后,向内推动该硬盘固定装置10与硬盘90的组合体,使该受到扣接片138抵压的连接部60带动扳动部70向下弯曲直到该扣接片138卡入扳动部70上的卡扣槽72中,此时该承载座12底板20上的四卡扣片22完全卡扣于支撑板130的卡扣孔144及扣板152上,且通过支撑板130上略向下凹陷成梯形的弹压片132抵顶该弹扣板14的弹压部50,可进一步加强该硬盘固定装置10与支撑板130间的结合稳定性而防止晃动情形发生。拆卸时,用手托住硬盘90底部,同时用姆指向下按压弹扣板14的扳动部70直到该支撑板130上的扣接片138脱离扳动部70上的卡扣槽72。然后,再向外拉动该硬盘固定装置10与硬盘90的组合体,即可完成拆卸。权利要求1.一种硬盘固定装置,包括一承载座及一弹扣板,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座具有一底板,其上翻折出至少一卡扣片;该弹扣板可固定在该承载座的底板上,具有一抵压部、一沿该抵压部一侧缘斜向上延伸而出的连接部,以及一沿该连接部末端水平延伸而出的扳动部,其中该抵压部可固定在承载座的底板上,该扳动部上开设有一卡扣槽。2.如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盘固定装置,包括:一承载座及一弹扣板,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座具有一底板,其上翻折出至少一卡扣片;该弹扣板可固定在该承载座的底板上,具有一抵压部、一沿该抵压部一侧缘斜向上延伸而出的连接部,以及一沿该连接部末端水平延伸而出的扳动部,其中该抵压部可固定在承载座的底板上,该扳动部上开设有一卡扣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立渊
申请(专利权)人:富金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