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模块输出结构、执行器及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0751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传动模块输出结构、执行器及机器人,传动模块输出结构包括减速单元、壳体和输出单元,输出单元包括输出内齿圈和输出法兰,输出内齿圈传动连接于减速单元的输出端,输出法兰固定于输出内齿圈上,输出内齿圈的外壁与壳体之间配置有输出轴承,输出轴承位于输出内齿圈的高度范围之内,输出轴承的内圈限,位于输出法兰和输出内齿圈之间,输出轴承的外圈被壳体限位,该传动模块输出结构改进了现有执行器传动模块输出端的结构,将输出法兰、法兰连接件以及输出齿圈三个元件优化成输出法兰和输出内齿圈直接固定的结构,轴承外置到输出内齿圈的外侧,输出轴承位于输出内齿圈的高度范围之内,缩小了传动模块输出结构轴向方向尺寸。方向尺寸。方向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动模块输出结构、执行器及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执行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传动模块输出结构、执行器及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自动装配、喷漆、搬运、焊接等工作领域。执行器是机器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执行器安装在机器人的手、腿、颈等位置关节处,接收控制器发来的信号,并对受控对象施加控制运行作用,是执行实际动作的部件。
[0003]执行器包括驱动模块和传动模块(减速器),其中传动模块由输出法兰作为动力输出部件,在采用行星减速的执行器中扭矩从输出内齿圈传递给输出法兰,而输出内齿圈与输出法兰之间通过中间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一般的机器人关节执行器的中间连接件、输出法兰端是由单轴承支撑的,这样的设计通常会使执行器的输出法兰发生较大的轴向窜动。为了改善输出法兰的轴向窜动问题技术人员提出采用双轴承支撑的方案,但是现有的轴承在轴向方向与输出内齿圈、中间连接件以及输出法兰中至少一者是错开的,轴承占据轴向尺寸,不利于执行器小型化的发展
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动模块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单元、壳体和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包括输出内齿圈和输出法兰,所述输出内齿圈传动连接于所述减速单元的输出端,所述输出法兰固定于所述输出内齿圈上;所述输出内齿圈的外壁与所述壳体之间配置有输出轴承,所述输出轴承位于所述输出内齿圈的高度范围之内,所述输出轴承的内圈限位于所述输出法兰和所述输出内齿圈之间,所述输出轴承的外圈被所述壳体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模块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内壳和端部固定法兰,所述端部固定法兰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内壳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减速单元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输出轴承的外圈限位于所述内壳与所述端部固定法兰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模块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承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同轴上、下叠设设置,所述端部固定法兰和所述内壳对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轴向限位,所述输出法兰和所述输出内齿圈对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轴向限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模块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固定法兰具有第一装配部,所述内壳具有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一装配部抵接,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二装配部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模块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法兰具有位于所述输出内齿圈的外壁一侧的第三装配部,所述输出内齿圈的外壁具有向外凸伸的第四装配部,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三装配部抵接,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四装配部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程王文博刘俊黄晓庆汪兵张吉洋
申请(专利权)人: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