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886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母排、第二母排和第三母排,所述第一母排、所述第二母排和所述第三母排均为折弯结构且两端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一母排一端的连接柱与其中一接触器的第一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与另一接触器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二母排一端的连接柱与其中一接触器的第二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与另一接触器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三母排一端的连接柱与其中一接触器的第三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与另一接触器的第三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连接点少,可靠性高,装配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成本低等优点。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接触器
,尤其涉及一种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充电接触器是风电变流器的重要电器部件之一,主要用于控制网侧滤波电容与主电路的通断,实现滤波电容的充电状态控制。在实际使用中,一般采用两个接触器并联,如图1所示,其中KM2接触器与充电电阻R1串联,该接触器闭合后通过充电电阻对电容C进行充电,在充电达到预定值后,KM2断开,KM1闭合完成充电状态,电容与主电路连接,形成滤波回路。
[0003]目前网侧滤波电容充电接触器主要采用铜排连接的方式,如图2所示,KM1、KM2为三相接触器,将两个接触器的三极各自分别用铜条引出,再通过汇流排进行并联汇流,这种连接方式需要铜条数量多,同时考虑铜条之间的装配和电气间隙,造成了整个接触器组件占用空间较大,成本较高,连接点比较多,相应的电气连接可靠性也随之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点少,可靠性高,装配简单,成本低的冻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母排、第二母排和第三母排,所述第一母排、所述第二母排和所述第三母排均为折弯结构且两端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一母排一端的连接柱与其中一接触器的第一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与另一接触器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二母排一端的连接柱与其中一接触器的第二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与另一接触器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三母排一端的连接柱与其中一接触器的第三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与另一接触器的第三极连接。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母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水平段、第一折弯段、第二水平段、第二折弯段和第三水平段。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母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水平段、第三折弯段、第五水平段、第四折弯段、第六水平段、第五折弯段和第七水平段,所述第四水平段与所述第一水平段共面且具有间隙,所述第五水平段与所述第二水平段紧贴,所述第四折弯段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紧贴,所述第六水平段与所述第三水平段紧贴,所述第七水平段与所述第三水平段共面且具有间隙。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母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八水平段、第六折弯段、第九水平段、第七折弯段和第十水平段,所述第八水平段与所述第五水平段紧贴并与所述第四水平段共面,所述第六折弯段与所述第四折弯段紧贴,所述第九水平段与所述第六水平段紧贴,所述第十水平段与所述第七水平段共面且具有间隙。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折弯段、第二水平段和第二折弯段上
设有第一绝缘包裹层,所述第三水平段与所述第二折弯段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绝缘包裹层。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折弯段、第五水平段、第四折弯段、第六水平段和第五折弯段上设有第二绝缘包裹层。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八水平段与所述第六折弯段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三绝缘包裹层,所述第六折弯段、第九水平段和第七折弯段设有第三绝缘包裹层。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母排、所述第二母排和所述第三母排上。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通过铆接固定于所述第一母排、所述第二母排和所述第三母排上。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为螺柱。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公开的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各母排均折弯成型形成与接触器安装面相匹配的空间结构,并通过两端的连接柱与两个接触器的相同极直接连接,实现了母排数量最小,简化了结构,连接点少,可靠性相应提高,装配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典型的滤波电容充电接触器电路原理示意图。
[0018]图2中的a是现有接触器并联的连接结构主视示意图。
[0019]图2中的b是现有接触器并联的连接结构侧视示意图。
[0020]图3中的a是本技术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主视示意图。
[0021]图3中的b是本技术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侧视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中的各母排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中的第一母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中的第二母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技术中的第三母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各标号表示:1、第一母排;11、第一水平段;12、第一折弯段;13、第二水平段;14、第二折弯段;15、第三水平段;16、第一绝缘包裹层;2、第二母排;21、第四水平段;22、第三折弯段;23、第五水平段;24、第四折弯段;25、第六水平段;26、第五折弯段;27、第七水平段;28、第二绝缘包裹层;3、第三母排;31、第八水平段;32、第六折弯段;33、第九水平段;34、第七折弯段;35、第十水平段;36、第三绝缘包裹层;4、连接柱;5、接触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如本部分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本部分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0028]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图3至图7示出了本技术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母排1、第二母排2和第三母排3,第一母排1、第二母排2和第三母排3均为折弯结构且两端设有连接柱4,第一母排1一端的连接柱4与其中一接触器5的第一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4与另一接触器5的第一极连接,第二母排2一端的连接柱4与其中一接触器5的第二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4与另一接触器5的第二极连接,第三母排3一端的连接柱4与其中一接触器5的第三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4与另一接触器5的第三极连接。
[0030]本实施例的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各母排均折弯成型形成与接触器5安装面相匹配的空间结构,并通过两端的连接柱4与两个接触器5的相同极直接连接,实现了母排数量最小,简化了结构,连接点少,可靠性相应提高,装配简单,成本低。优选的,第一母排1、第二母排2和第三母排3采用相同的横截面铜母线加工成型,在结构成本上也达到最优化。...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母排(1)、第二母排(2)和第三母排(3),所述第一母排(1)、所述第二母排(2)和所述第三母排(3)均为折弯结构且两端设有连接柱(4),所述第一母排(1)一端的连接柱(4)与其中一接触器(5)的第一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4)与另一接触器(5)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二母排(2)一端的连接柱(4)与其中一接触器(5)的第二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4)与另一接触器(5)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三母排(3)一端的连接柱(4)与其中一接触器(5)的第三极连接,另一端的连接柱(4)与另一接触器(5)的第三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母排(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水平段(11)、第一折弯段(12)、第二水平段(13)、第二折弯段(14)和第三水平段(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母排(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水平段(21)、第三折弯段(22)、第五水平段(23)、第四折弯段(24)、第六水平段(25)、第五折弯段(26)和第七水平段(27),所述第四水平段(21)与所述第一水平段(11)共面且具有间隙,所述第五水平段(23)与所述第二水平段(13)紧贴,所述第四折弯段(24)与所述第二折弯段(14)紧贴,所述第六水平段(25)与所述第三水平段(15)紧贴,所述第七水平段(27)与所述第三水平段(15)共面且具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并联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母排(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八水平段(31)、第六折弯段(32)、第九水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亮李滔李勇罗关范雪中刘金琢周万龙徐慧琳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