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电动尾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6270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电动尾翼系统,包括扰流板、底板、驱动单元和传动单元,扰流板与底板之间通过传动单元传动连接;传动单元包括底部支架、顶部支架和连杆组件,顶部支架处于完全展开或者完全关闭时传动组件超过死点;驱动单元包括减速箱和驱动轴,底板上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组件,底部支架与驱动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底板与车身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扰流板展开或者关闭时传动组件之间形成机械自锁,保证尾翼安全使用;排水组件可以快速排出积水,防止容纳腔内蓄水而对传动组件造成不利影响,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可以增加尾翼系统与车身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水分进入车身内。内。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及其电动尾翼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及其电动尾翼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根据空气动力学,汽车高速行驶时会遇到较大的空气阻力,空气阻力对高速行驶的汽车存在不利影响。为了减少汽车高速行驶空气阻力对汽车的影响,车辆上会设置电动尾翼,在高速行驶时抵消部分升力,较小风阻系数,增大汽车在地面的附着力。现有车辆上的电动尾翼通常是固定在车身尾部的钣金上的,通过驱动结构带动连杆或者齿轮等传动组件带动扰流板展开或者关闭,而扰流板在开关过程中,及时将水排出,保证车辆的防水性对尾翼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000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767290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尾翼结构和汽车,包括尾翼外板、运动组件和驱动组件。尾翼外板包括沿扰流方向设置的外板前端和外板后端。运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分别与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转动连接。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连杆转动,以带动第二连杆转动,进而通过第三连杆带动外板前端运动和/或通过第四连杆带动外板后端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板、底板、驱动单元和传动单元,所述底板用于固定在车身上,所述扰流板与所述底板之间通过所述传动单元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传动单元连接;所述传动单元包括底部支架、顶部支架和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顶部支架之间,所述底部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顶部支架与所述扰流板固定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顶部支架展开与关闭,所述顶部支架处于完全展开或者完全关闭时所述传动组件超过死点;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减速箱和与所述减速箱传动连接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与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容纳腔,所述传动单元布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组件,所述底部支架与所述驱动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底板与车身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与所述顶部支架转动装配、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架转动装配,所述第二连杆的顶端与所述顶部支架转动装配、底端与所述底部支架转动装配,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第一连杆、所述顶部支架与所述第二连杆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二驱动杆首尾顺次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转动装配在所述底部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驱动轴止转装配,所述第二驱动杆的顶端与所述顶部支架转动装配,所述顶部支架位于完全升起或者完全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杆均带动所述第二驱动杆转动超过死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驱动杆驱动所述顶部支架位于完全升起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底部支架周向挡止配合,所述第二驱动杆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驱动杆驱动所述顶部支架位于完全关闭状态时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辉辉龙帅陈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