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动式后扰流板,包括:固定扰流板,固定扰流板固定至车体尾门;运行导轨,运行导轨固定至车体,且位于车体尾门下侧,由固定扰流板边缘向车体两端延伸;滑动扰流板,滑动扰流板通过滑动辊轴组件滑行于运行导轨,且分别位于固定扰流板两端;止动弹簧,止动弹簧安装于运行导轨,用于止动对接固定扰流板后的滑动扰流板;其中,滑动辊轴组件安装有电机驱动的软轴,通过电机驱动,带动滑动扰流板滑行于运行导轨,对接固定扰流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滑动辊轴组件带动滑动扰流板在运行导轨上滑行,对接中间的固定扰流板,实现尾翼扰流的集成,同时止动弹簧能够限位对接后的滑动扰流板,避免晃动,调节灵活方便。调节灵活方便。调节灵活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动式后扰流板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零部件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滑动式后扰流板。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后扰流板属于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汽车后扰流板的作用,就是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使空气阻力形成向下的压力,尽量抵消升力,有效控制气流下压力,使风阻系数相应减小,增加汽车高速行驶的稳定性。由于后扰流板能降低汽车的空气阻力,因此高速汽车加装后扰流板对节省燃油也有一定的帮助。
[0003]现有的扰流板基本属于固定式一体式的,就是扰流板外形是确定的,具有确定的外部形状和几何尺寸,安装到汽车相应部位后,强度较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且对于风阻扰动来说,无法随着车速的提升进行调节,适应性较差。
[0004]因此,一种三段式,能够滑动调节的后扰流板亟待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滑动式后扰流板,用于避免以往扰流板采用固定一体式,无法调节,适应性较差的麻烦。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动式后扰流板,包括:
[0007]固定扰流板,固定扰流板固定至车体尾门;
[0008]运行导轨,运行导轨固定至车体,且位于车体尾门下侧,由固定扰流板边缘向车体两端延伸;
[0009]滑动扰流板,滑动扰流板通过滑动辊轴组件滑行于运行导轨,且分别位于固定扰流板两端;
[0010]止动弹簧,止动弹簧安装于运行导轨,用于止动对接固定扰流板后的滑动扰流板;
[0011]其中,滑动辊轴组件安装有电机驱动的软轴,通过电机驱动,带动滑动扰流板滑行于运行导轨,对接固定扰流板。
[00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滑动辊轴组件包括:
[0013]安装支架,安装支架通过螺栓固定于滑动扰流板内侧;
[0014]辊轴支架,辊轴支架通过辊轴支架销枢接安装支架;
[0015]侧滚轮,侧滚轮安装于辊轴支架,且设置为2个,用于滑设运行导轨的侧面;
[0016]下滚轮,下滚轮位于2个侧滚轮中间,用于滑设运行导轨的底部;
[0017]软轴导轨滑脚,软轴导轨滑脚固定于辊轴支架下侧,且滑行于运行导轨的运行沟槽,用于连接电机驱动的软轴。
[001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软轴导轨滑脚包括上直板部和下圆柱部,下圆柱部扣设于运行沟槽。
[0019]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运行导轨上端成倒置的U型,用于限位侧滚轮内外两侧。
[002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滑动辊轴组件设置为间隔的两组。
[0021]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止动弹簧成拱形,两端通过固定销固定于运行导轨,用于止动第一个滑动辊轴组件的下滚轮。
[002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固定扰流板和滑动扰流板通过台阶配合,且台阶的侧面为斜面。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0024]通过滑动辊轴组件带动滑动扰流板在运行导轨上滑行,对接中间的固定扰流板,实现尾翼扰流的集成,同时止动弹簧能够限位对接后的滑动扰流板,避免晃动,调节灵活方便。
[0025]滑动扰流板和固定扰流板分别安装在车尾门和车体上,能够随着滑动扰流板的滑动打开和关闭,实现尾门的打开和关闭,功能性强。
[0026]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滑动式后扰流板立体图;
[00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滑动扰流板和运行导轨配合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辊轴组件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止动弹簧示意图;
[00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扰流板和滑动扰流板对接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
[0034]固定扰流板10,车体尾门20,运行导轨30,运行沟槽31,滑动扰流板40,辊轴组件50,安装支架51,辊轴支架52,辊轴支架销53,侧滚轮54,下滚轮55,软轴导轨滑脚56,止动弹簧60,固定销61,台阶70。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36]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滑动式后扰流板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滑动扰流板和运行导轨配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辊轴组件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止动弹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扰流板和滑动扰流板对接示意图。
[0037]如图所示,一种滑动式后扰流板,包括:固定扰流板10,固定扰流板10固定至车体尾门20;运行导轨30,运行导轨30固定至车体,且位于车体尾门20下侧,由固定扰流板10边缘向车体两端延伸;滑动扰流板40,滑动扰流板40通过滑动辊轴组件50滑行于运行导轨30,且分别位于固定扰流板10两端;止动弹簧60,止动弹簧60安装于运行导轨30,用于止动对接
固定扰流板10后的滑动扰流板40。
[0038]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固定扰流板10通过螺栓安装于车体尾门20的,而滑动扰流板10配合运行导轨30安装于车体尾门20的下侧,即直接固定于车体上,当车体尾门20关闭时可进行对接,总体成三段式分布(本附图为方便示意,仅绘示出其中一个滑动扰流板10),通过滑动扰流板10的滑动打开和关闭,实现尾门的打开和关闭,功能性强,造型更独特时尚。当关闭车体尾门20时,可根据需求,驱动滑动辊轴组件50带动滑动扰流板40在运行导轨30上滑动运行,实现后扰流板的集成,增强造型。运行导轨30外侧可加装装饰罩,完成遮挡。
[0039]其中,滑动辊轴组件50安装有电机驱动的软轴,通过电机驱动,带动滑动扰流板50滑行于运行导轨30,对接固定扰流板10,滑行设计,较之一体式扰流板调节风阻更为灵活,且三段式伸缩,造型更独特。
[0040]请继续参考图3,本技术的滑动辊轴组件50包括:安装支架51,安装支架51通过螺栓固定于滑动扰流板40内侧;辊轴支架52,辊轴支架52通过辊轴支架销53枢接安装支架51;侧滚轮54,侧滚轮54安装于辊轴支架52,且设置为2个,用于滑设运行导轨30的侧面;下滚轮55,下滚轮55位于2个侧滚轮54中间,用于滑设运行导轨30的底部;软轴导轨滑脚56,软轴导轨滑脚56固定于辊轴支架52下侧,且滑行于运行导轨30的运行沟槽31,用于连接电机驱动的软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支架51和辊轴支架52通过一个辊轴支架销53进行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动式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扰流板,所述固定扰流板固定至车体尾门;运行导轨,所述运行导轨固定至车体,且位于所述车体尾门下侧,由所述固定扰流板边缘向车体两端延伸;滑动扰流板,所述滑动扰流板通过滑动辊轴组件滑行于所述运行导轨,且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扰流板两端;止动弹簧,所述止动弹簧安装于所述运行导轨,用于止动对接所述固定扰流板后的滑动扰流板;其中,所述滑动辊轴组件安装有电机驱动的软轴,通过所述电机驱动,带动所述滑动扰流板滑行于所述运行导轨,对接所述固定扰流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滑动辊轴组件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滑动扰流板内侧;辊轴支架,所述辊轴支架通过辊轴支架销枢接所述安装支架;侧滚轮,所述侧滚轮安装于所述辊轴支架,且设置为2个,用于滑设所述运行导轨的侧面;下滚轮,所述下滚轮位于2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贲华,刘二凡,李奇训,黄仁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