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负极受电弓及电气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518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正负极受电弓及电气化车,包括底架、正极受电组件和负极受电组件;正极受电组件和负极受电组件均安装在底架上;正极受电组件包括正极弓、正极上臂、正极下臂和用于调节正极弓高度的正极杆件机构;正极上臂的下端与正极下臂的上端铰接,正极上臂的上端连接正极弓,正极下臂的下端安装在底架上;负极受电组件包括负极弓、负极上臂、负极下臂和用于调节负极弓高度的负极杆件机构;负极上臂的下端与负极下臂的上端铰接,负极上臂的上端连接负极弓,负极下臂的下端安装在底架上;负极下臂与正极下臂之间设有扭转限位装置;正极弓与负极弓的宽度小于正极弓和负极弓中心之间的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正负极受电弓,可以提升车辆受电稳定性。受电稳定性。受电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负极受电弓及电气化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受电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正负极受电弓及电气化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供给相对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我国以载货车为主的商用车虽仅占汽车保有量的10.9%,却消耗了汽车燃油总量的51%,排放了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80%,排放了全国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6%。
[0003]因此,推动载货车新能源化、清洁能源化发展,是实现交通领域降碳的关键。其中一个有力措施即是建设电气化公路,在公路上架设接触网线,货运卡车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正负极受电弓,从公路上方的接触网获取电流,驱动卡车搭载的电机,实现整车的牵引。
[0004]卡车用正负极受电弓不同于现有轨道机车车辆用受电弓,其主要特点就是需要适用于电气化公路接触网的特点,进行受流。
[0005]现有技术中受电弓通过四杆机构安装在车顶,分别从正极电网和负极电网获取电流,但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容易产生颠簸,会影响受电弓获取电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正负极受电弓,正极弓和负极弓独立受电,可以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受电的稳定性。
[0007]有必要地,还提供安装有上述正负极受电弓的电气化车。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正负极受电弓,
[0010]包括底架、正极受电组件和负极受电组件
[0011]所述正极受电组件和负极受电组件均安装在所述底架上;
[0012]所述正极受电组件包括正极弓、正极上臂、正极下臂和用于调节正极弓高度的正极杆件机构;
[0013]所述正极上臂的下端与所述正极下臂的上端铰接,所述正极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正极弓,所述正极下臂的下端安装在所述底架上;
[0014]所述负极受电组件包括负极弓、负极上臂、负极下臂和用于调节负极弓高度的负极杆件机构;
[0015]所述负极上臂的下端与所述负极下臂的上端铰接,所述负极上臂的上端连接所述负极弓,所述负极下臂的下端安装在所述底架上;
[0016]所述负极下臂与所述正极下臂之间设有扭转限位装置;
[0017]所述正极弓与所述负极弓的宽度小于所述正极弓和所述负极弓中心之间的距离。
[0018]其中,所述正极下臂通过正极横杆转动安装在所述底架上,所述负极下臂通过负
极横杆转动安装在所述底架上,所述正极横杆与所述负极横杆的轴心位于一条直线上,且所述正极横杆的一端与所述负极横杆的一端设有扭转限位装置。
[0019]其中,所述扭转限位装置包括正极限位块和负极限位块,所述正极限位块连接在所述正极横杆的一端,所述负极限位块连接在所述负极横杆的一端,所述正极限位块和负所述负极限位块上分别沿着所述正极横杆的周向和所述负极横杆的周向设有相互啮合的对齿,所述对齿之间留有距离。
[0020]其中,所述正极弓的两侧设有正极弓角,所述负极弓的两侧设有负极弓角,所述正极弓角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离所述正极弓最高点的高度为h,所述负极弓角的最低端在竖直方向上离所述负极弓最高点的高度为h。
[0021]其中,所述对齿之间的距离所能限制所述正极横杆和所述正极横杆相互扭转的最大角度为D
°
,所述正极上臂的顶端与所述负极上臂的顶端的高度差最大距离为C;C小于等于h。
[0022]其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升弓装置;
[0023]所述正极杆件机构包括正极下拉杆和正极上拉杆,所述正极下拉杆铰接在所述升弓装置上,所述正极下拉杆的上端与所述正极上臂的下端铰接;
[0024]所述正极上拉杆的下端与所述正极下臂铰接,所述正极上拉杆的上端与所述正极弓中部铰接。
[0025]其中,所述负极杆件机构包括负极下拉杆和负极上拉杆,所述负极下拉杆铰接在所述升弓装置上,所述负极下拉杆的上端与所述负极上臂的下端铰接;
[0026]所述负极上拉杆的下端与所述负极下臂铰接,所述负极上拉杆的上端与所述负极弓中部铰接。
[0027]其中,所述正极弓角和所述负极弓角均采用绝缘材质制成。
[0028]其中,所述升弓装置由绝缘材料制成。
[0029]其中,车顶上安装有如上所述所述的正负极受电弓,
[0030]所述底架安装在车顶上,所述底架的底部与所述车顶之间设有绝缘子。
[003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正负极受电弓,通过底架安装在车顶上,拥有独立正级受电组件和负极受电组件。正极弓和负极弓可以独立的适应正极网线和负极网线的不同高度差,正极弓和负极弓之间具有扭转限位装置,保证正极弓相对负极弓,在任意高度,受流条件下,正负极受电弓滑板高差≤C,当有一个极的受电弓不与网线接触时,因为特定设计的限位装置作用,该受电弓只会抬升有限的高度,另一极受电弓滑板上网线横向滑动,可以通过受电弓弓头上自带的弓角过渡,滑动至另一受电弓,允许了网线在受电弓滑板上表面,可以有较大的偏移量,更好的适应了公路化接触网受流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气化车的正视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气化车的整体示意图;
[0035]图3为本专利技术正负极受电弓的整体示意图;
[0036]图4为本专利技术正负极受电弓未发生扭转的工作状态图;
[0037]图5为本专利技术正负极受电弓发生最大扭转的工作状态图;
[0038]图6为本专利技术扭转限位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0039]图7为本专利技术扭转限位装置的示意图;
[0040]图8为本专利技术升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9为升弓装置工作原理图;
[0042]图中,车顶1、正极受电组件2、负极受电组件3、电网4、底架5、扭转限位装置6、升弓装置7、绝缘子8、正极弓21、正极上臂22、正极下臂23、正极杆件机构24、正极上拉杆241、正极下拉杆242、正极横杆25、正极弓角26、负极弓31、负极上臂32、负极下臂33、负极杆件机构34、负极上拉杆341、负极下拉杆342、负极横杆35、负极弓角36、正极限位块61、负极限位块62、对齿63。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负极受电弓,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5)、正极受电组件(2)和负极受电组件(3);所述正极受电组件(2)和负极受电组件(3)均安装在所述底架(5)上;所述正极受电组件(2)包括正极弓(21)、正极上臂(22)、正极下臂(23)和用于调节正极弓(21)高度的正极杆件机构(24);所述正极上臂(22)的下端与所述正极下臂(23)的上端铰接,所述正极上臂(22)的上端连接所述正极弓(21),所述正极下臂(23)的下端安装在所述底架(5)上;所述负极受电组件(3)包括负极弓(31)、负极上臂(32)、负极下臂(33)和用于调节负极弓(31)高度的负极杆件机构(34);所述负极上臂(32)的下端与所述负极下臂(33)的上端铰接,所述负极上臂(32)的上端连接所述负极弓(31),所述负极下臂(33)的下端安装在所述底架(5)上;所述负极下臂(33)与所述正极下臂(23)之间设有扭转限位装置(6);所述正极弓(21)与所述负极弓(31)的宽度小于所述正极弓(21)和所述负极弓(31)中心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极受电弓,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下臂(23)通过正极横杆(25)转动安装在所述底架(5)上,所述负极下臂(33)通过负极横杆(35)转动安装在所述底架(5)上,所述正极横杆(25)与所述负极横杆(35)的轴心位于一条直线上,且所述正极横杆(25)的一端与所述负极横杆(35)的一端设有扭转限位装置(6)。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负极受电弓,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限位装置(6)包括正极限位块(61)和负极限位块(62),所述正极限位块(61)连接在所述正极横杆(25)的一端,所述负极限位块(62)连接在所述负极横杆(35)的一端,所述正极限位块(61)和负所述负极限位块(62)上分别沿着所述正极横杆(25)的周向和所述负极横杆(35)的周向设有相互啮合的对齿(63),所述对齿(63)之间留有距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负极受电弓,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平陈耀清冯叶蒋聪健胡旺胜陈明国吕阶军李军王秋红刘亚杰阳凌霄杨尚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