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成型的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3657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一体成型的散热器,包括:一底座,其内部具有第一蒸发舱;一本体,其内部具有复数相间的流体通道及散热鳍片;每一流体通道的下端与底座的蒸发舱相连通;一上座,其内部具有第二蒸发舱;第二蒸发舱与每一流体通道的上端相连通;其中底座、本体及上座是一体挤压成型,加工简易化可节省制造成本,且可使本体的流体通道的外管壁与散热鳍片之间无接触热阻抗,大幅提升热传导效率,又本体与底座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使流体通道与散热鳍片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热交换装置,尤其是有关具一体成型的散热器
技术介绍
台湾新型专利第279917号,揭示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其设有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其中该第一端面是与一热源相接触;复数个散热鳍片,环设于该基座,且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与该第一端面之间是为一有风区;以及一风扇,是置于该第二端面上;其中该有风区的高度是介于5mm至50mm之间,该基座为一铜柱体,该铜柱体是为一真空且具工作流体的热柱。上述专利是利用铜柱体的第一端面将热源产生的热量,经由铜柱体及其内部的工作流体,传递至散热鳍片,利用散热鳍片将热量散布至空气中。其铜柱体与工作流体、散热鳍片的接触面积的大小,将明显的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供一种能提升散热效率且制作方便的散热装置,而提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一体成型的散热器,使基座与底座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提升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一体成型的散热器,使基座与底座容置更多的工作流体,且与散热鳍片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以提升散热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种一体成型的散热器,使底座、本体、上座及散热鳍片一体成型,加工简易化,节省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的一体成型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其内部具有第一蒸发舱;一本体,其内部具有复数相间的流体通道及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连接该流体通道的外壁;该流体通道的下端与该底座的第一蒸发舱相连通; 其中该底座及该本体的外框是一体挤压成型。其中该本体的上端连接一上座;该上座的内部具有第二蒸发舱;该第二蒸发舱与该本体的流体通道的上端相连通。其中该本体的外框及该流体通道及该散热鳍片是一体挤压成型。其中该本体的流体通道及该散热鳍片及该上座是一体挤压成型。其中该本体具有一体挤压成型的复数相间的该流体通道及穿透孔;该穿透孔的内壁结合该散热鳍片;该底座、该本体及该上座是一体挤压成型。其中该底座、该本体及该上座的外框是一体挤压成型。其中该底座、该本体及该上座前、后两端开口的外壁被压合后,再焊接密合该外壁以封闭开口。其中该底座、该本体及该上座前、后两端的开口套接一盲盖的凸出部,该盲盖的凸出部侧边的凹槽套接该开口的外壁后,再焊接密合该盲盖与该外壁以封闭该开口。其中该底座、该本体及该上座前、后两端的开口套接一盲盖的凸出部后,再焊接密合该盲盖与该外壁以封闭该开口。其中该底座、该本体及该上座前、后两端开口的外壁被套接于一盲盖的凹槽内后,再焊接密合该盲盖与该外壁以封闭该开口。其中该底座结合一输入管,该输入管连通该第一蒸发舱;该上座结合一输出管,该输出管连通该第二蒸发舱。其中该底座的第一蒸发舱的具有一补强肋,该补强肋使该第一蒸发舱分成两不相连通的区域;该底座结合一输入管及一输出管,该输入管及该输出管分别与该第一蒸发舱的两区域相连通。其中该散热鳍片介于相邻的两该流体通道的外壁之间;该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具有气孔。其中该第一蒸发舱、第二蒸发舱及该流体通道三者中,至少有一种的内部具有至少一补强肋。其中该第一蒸发舱、第二蒸发舱及该流体通道三者中,至少有一种的内部具有至少一补强肋。其中该本体的外框的内壁结合一由复数盲盖及该散热鳍片交错组合成的结构体;其中该盲盖的两侧具有结合凹槽,该邻近该外框的内壁的盲盖的结合凹槽分别结合该内壁及该散热鳍片的一端,该其它盲盖的结合凹槽分别结合该两散热鳍片的一端部,该盲盖内部具有管道以形成该流体通道。其中该补强肋中至少有一补强肋具有穿透孔。其中该盲盖为一体成型及为复数个单件组合而成中的一种。本专利技术的外框是一体挤压成型,加工简易化可节省制造成本,又本体与底座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使流体通道与散热鳍片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功效,请参阅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A、图2B、图2C、图2D分别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器底座的前、后两端的开口封合结构实施例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未结合散热鳍片的剖面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C为本专利技术插入式散热鳍片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外观的示意图。图3D为三种不同型态的插入式散热鳍片沿图3C的DD剖面的部分示意图。图3E为本专利技术插入式散热鳍片的第二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3F为本专利技术插入式散热鳍片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未结合散热鳍片的剖面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未结合散热鳍片的剖面示意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9A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9B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外框的剖面示意图。图9C为沿图9A的AA剖面示意图。图9D为图9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体成型的散热器10,包括一底座11,其内部具有第一蒸发舱111;一本体12,其内部具有复数相间的流体通道121及散热鳍片122;每一散热鳍片122介于相邻的两流体通道121的外壁之间;两散热鳍片122之间具有气孔123;每一流体通道121的下端与底座11的第一蒸发舱111相连通;一上座13,其内部具有第二蒸发舱131;第二蒸发舱131与本体12的每一流体通道121的上端相连通。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0的底座11、本体12及上座13等构件,是以金属或合金材料,例如铝一体挤压成型。本实施例一体挤压成型的制作方式与分别制作底座11、本体12及上座13的后,再组装成一整体的制作方式相较,可大幅提升制造速度及节省制作成本。请参阅图2A、图2B、图2C、图2D所示。本专利技术散热器前、后两端的开口,即底座的第一蒸发舱、本体的流体通道及上座的第二蒸发舱的前、后两端的开口部分,可以下述方式封闭。例如压合开口21的外壁211后,再焊接密合外壁211,以封闭开口21,如图2A所示者。或者以盲盖(Patchend)22的凹槽221套接开口23的外壁231,并以中间凸出部222伸入开口23内堵住开口23后,再焊接密合盲盖22与外壁231,以封闭开口23,如图2B所示。或者以盲盖24的中间凸出部241伸入开口25内堵入开口25,使开口25的外壁251抵靠盲盖24后,再焊接密合盲盖24与外壁251,以封闭开口25,如图2C所示。或者以盲盖26的中间凹槽261套接开口27的外壁271后,再焊接密合盲盖26与外壁271,以封闭开口27,如图2D所示。本专利技术利用底座的第一蒸发舱的底部端面接触热源,热源产生的热量被内部工作流体经由流体通道传送至散热鳍片进行散热。本专利技术使本体与底座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且使流体通道与散热鳍片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请参阅图3A、3B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体成型的散热器31,是使底座311、本体312及上座313一体式挤压成型;其中底座311内部具有第一蒸发舱314;本体312具有复数相间的流体通道315及穿透孔316;流体通道315内具有至少一个补强肋317;上座313内部具有第二蒸发舱318;利用补强肋317以增加制作本体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体成型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其内部具有第一蒸发舱;一本体,其内部具有复数相间的流体通道及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连接该流体通道的外壁;该流体通道的下端与该底座的第一蒸发舱相连通;其中该底座及该本体的外框是一体挤压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训杰
申请(专利权)人:永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