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3559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及汽车,包括塔座总成、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配合形成沿Y轴方向设置的纵梁本体;所述塔座总成包括塔座和前梁连接板,所述塔座沿Z轴方向搭接在所述纵梁本体的前端的上表面和侧面上,形成第一传力通道;所述前梁连接板的第一端搭接在所述塔座上,第二端搭接在所述纵梁本体的后端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二传力通道,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前纵梁结构中,塔座总成和纵梁本体搭接位置设计为Z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个贴合连接,增加搭接面,碰撞性能和车身疲劳耐久性能好,提高了安全性;而且结构零件数量少,装配效率高,设备模具和装配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前纵梁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民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环保法规的逐步提高,轻量化和性能提升已成为汽车行业内的主流趋势。采用新型轻质材料,降低传统钢板使用比率,是减少白车身质量,实现轻量化的主要方法。目前市场上主流白车身结构为钢制车身前纵梁结构,该结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合而成,塔座总成,纵梁内板、纵梁外板和X方向纵梁后段加强板构成。塔座总成一般由7到8个钢制零件拼焊而成,塔座和纵梁内板、纵梁外板依次Y轴方向搭接,最后纵梁后段与纵梁内板、纵梁外板搭接连接一起,目前这种纵梁结构主要适合于传统燃油车身或者是电池容量较小的电动车身,且传统的结构设计存在搭接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0003]在车身开发过程中,前纵梁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结构,涉及到模态、碰撞安全,传统前纵梁结构生产成本高,前纵梁结构搭接点强度不足,纵梁后段空间占据大,从而影响乘员安全,因此一种新的前纵梁结构是目前车身设计和工艺制造的迫切需要。
>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塔座总成、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配合形成沿Y轴方向设置的纵梁本体;所述塔座总成包括塔座和前梁连接板;所述塔座沿Z轴方向搭接在所述纵梁本体的前端的上表面和侧面上,形成第一传力通道;所述前梁连接板的第一端搭接在所述塔座上,第二端搭接在所述纵梁本体的后端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二传力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座包括塔座本体和与所述塔座本体相连的L形搭接部;所述L形搭接部搭接在所述纵梁本体的前端的上表面和侧面上,形成第一传力通道;所述前梁连接板的第一端搭接在所述塔座本体远离所述L形搭接部的位置上,所述前梁连接板的第二端搭接在所述纵梁本体的后端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二传力通道;所述塔座本体内形成有用于装配减震器的安装空间,所述塔座本体上与所述安装空间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用于装配紧固件的装配孔,所述紧固件用于固定所述塔座本体和减震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座本体包括安装部和从所述安装部的边缘向垂直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L形搭接部相连;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连接部配合形成所述安装空间,所述装配孔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前梁连接板的第一端搭接在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位置上,所述前梁连接板的第二端搭接在所述纵梁本体的后端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二传力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座本体上所述安装空间所在安装面的厚度为6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武王世明苏明李钊文李银波陈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