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数码相机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个本体、一个盖体、一个转轴、一个相机模组及一个履带。所述本体与该盖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相机模组具有一个内设镜片组的第一镜筒及一个与所述第一镜筒啮合的第二镜筒,通过转动所述第二镜筒可对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镜筒,所述第二镜筒上具有一个对焦杆。所述转轴和履带上具有能够相互配合的齿纹,所述履带的一端与相机模组的对焦杆配合,能够带动对焦杆绕相机模组的光轴转动。所述折叠式电子装置通过盖体的打开和闭合操作,实现相机模组的对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数码相机的 折叠式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码助理)等电子装置的应用日益普遍,在电 子装置上增加附加功能的产品竟相涌现,例如具数码相机的电子装置。具拍摄功能的手机自诞生以来,其上的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已经 从最初的10万像素发展到30万像素,目前具有100万像素数码相 机的手机也已投入市场,而具有200万甚至300万像素数码相机的 手机也已于市场上出现。然而,由于体积所限制,目前大多数手机 上的数码相机均为固定焦距,镜片组之间以及镜片组与影像传感器 之间的距离是定值。如果拍摄目标所处位置超出镜头预设的物距范 围,那么拍摄所得图像将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大大限制了取景范围。针对上述固定焦距镜头的不足,部分数码相机的解决办法是采 用一种放大插值方法对数字信号做放大处理,但是,如此仅使原来 较小区域放大而已,并不会有新的信息增加,因此实用性不大。相对而言,从透镜的原理出发,通过改变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 或像距在很大程度上则可解决这一问题。当拍摄目标超出既定物距 范围时,通过改对焦距或像距得到一个适于该目标的新物距,因而 可保证图像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对焦功能的具数码相机的折叠 式电子装置。一种具数码相机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个本体、 一个盖 体、 一个转轴、 一个相机模组及一个履带。所述本体与该盖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迷相机模组具有一个内设镜片组的第一镜筒及一个与 所述第 一 镜筒啮合的第二镜筒,通过转动所述第二镜筒可对沿光轴 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镜筒,所述第二镜筒上具有一个对焦杆。所述转 轴和履带上具有能够相互配合的齿紋,所述履带的 一 端与相机模组 的对焦杆配合,能够带动对焦杆绕相机模组的光轴转动。一种具数码相机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个本体、 一个盖 体、 一个转轴、 一个相机模组及一个履带。所述本体与该盖体通过 转轴连接,所述相机模组具有一个内设镜片组的第一镜筒及一个与 所述第 一镜筒啮合的第二镜筒,通过转动所述第二镜筒可对沿光轴 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镜筒,所述第二镜筒上具有一个对焦杆。所述履 带一端处于盖体或本体内,另一端固定于转轴上,所述履带处于盖 体或本体内的 一 端与相机模组的对焦杆配合,能够带动对焦杆绕相 机模组的光轴转动。所述折叠式电子装置通过盖体的打开和闭合操作,采用履带带 动相枳4莫组对焦才几构的转动,实现对焦,拍照时可将远近不同的物 体清晰聚焦于成像面上,提高图像品质。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装置的闭合状态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折叠式电子装置沿II-II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打开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中的相机模组的 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的折叠式电子装置沿V-V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 一 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具数码相机的折叠式电子装置100,其包括一个本体1、 一个盖体2、 一个转轴 3、 一个相机模組4及一个履带5。所述本体1与盖体2之间通过转 轴3连接。所述本体1内收容有印刷电路板(图未示),用于实现折叠式电 子装置100的各种功能。所述本体1面向盖体2的表面上设有键盘 ll,用于输入数字和文字等。所述本体l在靠近转轴3处具有一个开 口 12,所述履带5可通过所述开口 12进入本体1。所述本体1还可 进一步包括一个导向机构13,以控制履带5在本体1内的运动方向。 所述导向机构13可具体为具有一个导向孔的结构,所述履带5穿过 所述导向孔从而达到控制履带5运动方向的目的。所述本体1侧面 可设置一个相机模组4的快门键14,以便于在折叠式电子装置100 处于闭合状态时对相机模组4进行操作。所述盖体2具有一个外屏21、 一个内屏22、 一个孔23及听筒 24。外屏21设于盖体2的外表面,内屏22设于盖体2的内表面, 分别做为盖体2处于闭合和打开状态下镜头模组4的显示屏。其中, 外表面是指当盖体2相对于本体1闭合时露在外的表面,内表面是 指当盖体2相对于本体1闭合时,面对本体1的表面。所述孔23 设于盖体2的外表面,用于做为相机模组4的采光口 。所述听筒24 设于盖体2的内表面。所述盖体2靠近转轴3处设有一个开口 25, 所述履带5可通过所述开口 25进入盖体2内。所述盖体2内设有一 个导向机构26,用于控制履带5在盖体2内的运动方向,使得履带 5能够与相机模组4正常配合。所述导向机构26可具体为具有一个 导向孔的结构,所述履带5穿过所述导向孔从而达到控制履带5运 动方向的目的。所述转轴3外围设有齿紋31,可在折叠式电子装置100的盖体2打开和闭合时带动履带5运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3与盖体2 为 一 体结构。请参阅图2及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相机模组4设于盖体2 内,并使其与盖体2上的孔23对准。所述相机模组4包括一个外罩 40以及设置于所述外罩40内的 一 个第 一 镜筒41、 一个第二镜筒42 和 一 个影像感测器43 。所述外罩40包括 一 个后罩40a和 一 个前罩 40b,所述后罩40a和前罩40b相互粘接固定,所述外罩40内侧的 形状与所述第二镜筒42的外侧形状相匹配。所述外罩40的 一 侧设 置有一个开口 401。所述前罩40b靠近孔23,且具有一个入光口 402 与所述孔23对准。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罩40a的内表面设置有两个 凸块403。可以理解,所述后罩40a的内表面设置的凸块403的数 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镜筒41为一个中空圓柱体,其内设有透镜组(图未示), 所述第 一镜筒41的 一端面开设一对缺口 411 ,所述缺口 411与所述外 罩40a内表面的凸块403相配合,所述凸块403可插入所述缺口 411内 使得第 一镜筒41仅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述缺口 411具有一定深 度,相对应的凸块403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使第一镜筒41在沿其光 轴方向上移动时,所述凸块403不会从缺口 411内滑出。所述第二镜 筒42为一个中空圆柱体,其内径大于第一镜筒41的外径,且可在外 罩4 0内转动。所述第二镜筒4 2的内侧和所述第 一 镜筒41的外侧设置 有相互啮合的螺紋421和螺紋41 2。所述第二镜筒42上设置有对焦杆 422,凸出于所述第二镜筒42外侧表面,所述对焦杆422从所述外罩 40的开口 401伸出,且其直径与所述开口 401的高度基本相等并紧密 配合,使得所述对焦杆422不能沿光轴方向移动,而只能沿开口转动, 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镜筒4 2仅能转动而不能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影 像感测器43固定于与所述后罩40a的内表面。当然,所述第二镜筒42 的内侧和所述第 一 镜筒41的外侧还可通过凸轮结构配合。所述第二 镜筒42和所述第 一镜筒41还可以设计成第二镜筒42外径小于第 一镜 筒41内径的情况,并不限于本实施例。另外,所述相机模组4也可设 于所述折叠式电子装置100的本体内,所述相机模组4的入光口可在 盖体2的外表面、本体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数码相机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个本体、一个盖体、一个转轴及一个相机模组,所述本体与该盖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相机模组具有一个内设镜片组的第一镜筒及一个与所述第一镜筒啮合的第二镜筒,通过转动所述第二镜筒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镜筒,所述第二镜筒上具有一个对焦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个履带,所述转轴和履带上具有能够相互配合的齿纹,所述履带的一端与相机模组的对焦杆配合,能够带动对焦杆绕相机模组的光轴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仁淙,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