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位电控空气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1336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位电控空气悬架,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包括气囊总成、均衡梁、杆系和控制总成等。气囊总成上端由支架安装到车架下侧,下端由均衡梁与车桥连接;均衡梁上置于车桥,两端提供气囊安装接口,外部设计减振器安装接口,上部设计稳定杆和控制总成安装接口;平衡轴大支架上部与车架外侧相连,中、下分别与杆系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布置均衡梁和气囊总成,实现等强度设计,提高了整车的可靠性;通过气囊总成,缓解车桥至车架的激励,提升整车的舒适性;将均衡梁上置,增加了离去角,提高整车通过性;通过ECAS系统,控制左右气囊充放气,实现左右侧车辆高度一致,改善车辆的可靠性、舒适性、通过性以及操作稳定性。通过性以及操作稳定性。通过性以及操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位电控空气悬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位电控空气悬架总成,属于汽车底盘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载货汽车需求日益细化,尤其是路况较差的地区,对可靠性、舒适性、通过性要求很高;这类车型一般采用空气悬架,配备减振器总成、稳定杆总成、推力杆总成、限位装置与车身高度控制系统等。
[0003]目前国内大部分空气悬架仅仅停留在相关零部件的组装、匹配上,没有在系统上进行内应力的优化处理;同时,在这类车型的快速发展中,存在匹配钢板弹簧总成的改版车型;这类为抢市场而出现的改版车型,难以满足乘员对乘坐舒适性的高要求;另外,在复杂的行驶路况中,存在部分通过性较差的情况,传统空气悬架的高度极限偏低,面对复杂恶劣路况,难免发生磕碰,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部分车型采用机械式控制车身高度,往往控制延迟大、精度低,效果较差。
[0004]悬架系统的可靠性、舒适性、通过性以及电动控制系统是衡量这类载货汽车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倘若这类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导致产品事故频发、乘员舒适性大大降低、行动能力急剧下降等问题,给用户和社会造成了很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位电控空气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均衡梁(1)、下推力杆支座(2)、小气囊总成(3)、大气囊总成(4)、减振器(5)、控制总成(6)、稳定杆吊板(7)、大支架总成(8)、上推力杆支架(9)、稳定杆总成(10)、下推力杆总成(11)、气囊支架(12)、减振器支架(13)、上推力杆总成(14)、上推力杆安装座(15)、限位块(16)、限位块支架(17)、桥安装座(18);所述均衡梁(1)上置于车桥(20),所述大支架总成(8)固定于车架(19)外侧,所述限位块(16)通过限位块支架(17)固定于车架(19)外侧;所述小气囊总成(3)、大气囊总成(4)上端通过气囊支架(12)安装到车架(19)底部,所述小气囊总成(3)、大气囊总成(4)底部通过均衡梁(1)的气囊接口(1.1)与车桥(20)连接;所述减振器(5)上端通过减振器支架(13)固定于车架(19)外侧,其下端通过均衡梁(1)的外部接口(1.2)与车桥(20)连接;所述控制总成(6)上端固定于车架(19)外侧,其下端通过均衡梁(1)的控制总成接口(1.4)与车桥(20)连接;所述稳定杆吊板(7)上端通过稳定杆总成(10)与大支架总成(8)中部连接,下端通过均衡梁(1)的稳定杆吊板接口(1.3)与车桥连接;所述上推力杆支架(9)通过螺栓与车架(19)和大支架总成(8)固定连接;所述上推力杆总成(14)前端与上推力杆支架(9)连接,后端通过上推力杆安装座(15)与车桥(20)连接;所述下推力杆支座(2)通过螺栓与车桥(20)和均衡梁(1)固连;所述下推力杆总成(11)前端与大支架总成(8)下部连接,后端通过下推力杆支座(2)与车桥(2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电控空气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梁(1)采用前后不等臂结构,长臂连接有小气囊(3),短臂连接有大气囊(4),整体为等强度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电控空气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梁(1)的长臂和短臂位置与气囊总成接口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津奇杨永祥陶锦伟谢进城宁凡坤孙长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