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和动力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1280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2
本申请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和动力系统,有助于减小该动力传递装置中蜗轮和蜗杆之间的配合间隙,并由此提升工作过程中蜗杆和蜗轮的传动稳定性,减轻蜗杆和蜗轮的齿部损伤。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壳体;第一蜗轮,以能够围绕第一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第一蜗杆,以能够围绕第二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且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连接;第一蜗杆还以能够围绕第三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中,第三轴线与第二轴线垂直;还包括调节组件,调节组件用于:带动第一蜗杆围绕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第一蜗杆与第一蜗轮的距离,以及限制第一蜗杆绕第三轴线反向转动。动。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传递装置和动力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和动力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动力传递装置用于将动力件的驱动力传递给目标物件,以带动目标物体运动。其中蜗轮蜗杆机构是动力传动装置的常用形式,其包括传动上游侧的蜗杆和传动下游侧的蜗轮,带有齿部的蜗杆与带有齿部的蜗轮啮合连接,蜗杆接收上游侧的旋转动力而旋转,进而带动与之啮合的蜗轮旋转,蜗轮再将该旋转动力直接或间接地向下游传递给目标物体。
[0003]蜗轮蜗杆动力传递装置在长期使用后,会因蜗杆与蜗轮的磨损而产生齿侧间隙。由于该间隙的存在,在工作时,蜗轮齿与蜗杆齿容易发生碰撞,造成两齿的损伤。碰撞损伤严重程度与两齿之间碰撞时的冲量有关,冲量越大,损伤越大,而冲量大小又与间隙大小相关,间隙越大,冲量越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和动力系统,有助于减小动力传递装置中蜗轮和蜗杆之间的配合间隙,并由此提升工作过程中蜗杆和蜗轮的传动稳定性,减轻蜗杆和蜗轮的齿部损伤。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包括:
[0006]壳体;
[0007]第一蜗轮,所述第一蜗轮以能够围绕第一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以及
[0008]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蜗杆以能够围绕第二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且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连接;
[0009]所述第一蜗杆还以能够围绕第三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
[0010]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蜗杆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以及限制所述第一蜗杆绕所述第三轴线反向转动。
[00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蜗杆承载座,所述蜗杆承载座以能够围绕所述第三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蜗杆以能够围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蜗杆承载座;
[0012]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以及限制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反向转动。
[00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0014]推块,所述推块以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推块具有
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是与所述蜗杆承载座抵持、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斜面;
[0015]致动件,所述致动件与所述推块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推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001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块还具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二侧面是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面,所述壳体内包括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二侧面滑动接触的支承面。
[001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三轴线。
[001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斜面为平面,且所述平面与所述第三轴线平行设置。
[001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致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连接所述推块并对所述推块施加有弹力,所述弹力具有促使所述推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第一侧面抵持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的趋势。
[002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致动件包括第一螺纹件,所述第一螺纹件具有围绕所述第一方向的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件通过所述螺纹与所述壳体螺纹连接,所述弹性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夹设与所述第一螺纹件与所述推块之间。
[002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0022]第二螺纹件,所述第二螺纹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二螺纹件具有围绕第二方向的第一螺纹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轴线垂直,所述第二螺纹件和所述第一蜗轮位于所述第一蜗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
[0023]第三螺纹件,所述第三螺纹件具有围绕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二螺纹部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三螺纹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抵持所述蜗杆承载座;
[0024]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连接所述第三螺纹件并对所述第三螺纹件施加有弹力,所述弹力具有促使所述第三螺纹件围绕所述第二方向旋转、进而使所述第三螺纹件抵持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的趋势。
[002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螺纹件和所述第三螺纹件抵持。
[002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螺纹件相对固定的扭簧承载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扭簧承载座和所述第三螺纹件直接抵持。
[002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螺纹件为筒形元件,所述筒形元件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中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所述扭簧承载座、所述扭簧和所述第三螺纹件,其中,所述扭簧承载座与所述筒形元件通过螺栓可拆卸地固定。
[002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螺纹件包括:
[0029]滚珠腔;
[0030]第三弹性元件,所述第三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滚珠腔中;
[0031]滚珠,所述滚珠可转动地嵌设于所述滚珠腔中、并与所述第三弹性元件抵持,所述滚珠的一部分露出所述第三螺纹件的表面、并与所述蜗杆承载座抵持,所述第三弹性元件对所述滚珠施加的弹力具有促使所述滚珠抵持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的趋势。
[003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螺纹件包括:
[0033]安装腔;
[0034]第四弹性元件,所述第四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中;
[0035]承托件,所述承托件包括相互固定的本体部分和球头部分,所述本体部分以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地的方式嵌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四弹性元件抵持,所述球头部分安装腔外、并与所述蜗杆承载座抵持,所述第四弹性元件对所述承托件施加的弹力具有促使所述承托件抵持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的趋势。
[003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0037]筒状件,所述筒状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筒状件具有沿第二方向贯通的第一通孔以及沿着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贯通的第二通孔,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轴线垂直,所述筒状件和所述第一蜗轮位于所述第一蜗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
[0038]承托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壳体;第一蜗轮,所述第一蜗轮以能够围绕第一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以及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蜗杆以能够围绕第二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且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杆还以能够围绕第三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垂直;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蜗杆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以及限制所述第一蜗杆绕所述第三轴线反向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蜗杆承载座,所述蜗杆承载座以能够围绕所述第三轴线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蜗杆以能够围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蜗杆承载座;所述调节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以及限制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反向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推块,所述推块以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推块具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是与所述蜗杆承载座抵持、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斜面;致动件,所述致动件与所述推块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推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还具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二侧面是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面,所述壳体内包括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二侧面滑动接触的支承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三轴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为平面,且所述平面与所述第三轴线平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连接所述推块并对所述推块施加有弹力,所述弹力具有促使所述推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第一侧面抵持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的趋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包括第一螺纹件,所述第一螺纹件具有围绕所述第一方向的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件通过所述螺纹与所述壳体螺纹连接,所述弹性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夹设与所述第一螺纹件与所述推块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二螺纹件,所述第二螺纹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二螺纹件具有围绕第二方向的第一螺纹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轴线垂直,所述第二螺纹件和所述第一蜗轮位于所述第一蜗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三螺纹件,所述第三螺纹件具有围绕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二螺纹部
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三螺纹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抵持所述蜗杆承载座;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连接所述第三螺纹件并对所述第三螺纹件施加有弹力,所述弹力具有促使所述第三螺纹件围绕所述第二方向旋转、进而使所述第三螺纹件抵持所述蜗杆承载座围绕所述第三轴线正向转动、以拉近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第一蜗轮的距离的趋势。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螺纹件和所述第三螺纹件抵持。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螺纹件相对固定的扭簧承载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扭簧承载座和所述第三螺纹件直接抵持。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峰陈艳凤刘在祥严洪蔡园丰郝彪高天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