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散热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016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包括若干散热片及至少一热管,该热管包括穿设于散热片内的第一、第四、第五传热段及连接该三传热段的第二、第三传热段,其中该散热片包括一第一凹槽,穿设于散热片中的第一、第四及第五传热段是以散热片相间隔的直段,且第五传热段容置于第一凹槽中;制作时,提供包括若干具有二通孔及一凹槽的散热片组及至少一热管,该热管包括预先弯折成U型的第一、第三、及第四传热段;将第一及第四传热段穿设于通孔内,第三传热段置于散热片组一侧,且第一传热段的一部分外露于通孔;由第一传热段一端水平方向弯曲形成一第二传热段,再自第二传热段一端向上弯曲形成一第五传热段,将第二传热段置于散热片组另一侧,将第五传热段容置于凹槽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对电子元件散 热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元器件的运行速度加快,产生的热 量增多,使系统和电子元器件本身的温度升高,如不及时将热量排除,将导 致其工作性能的下降。为确保电子元器件正常运转,通常在其表面安装一散 热装置以辅助散热。由于对散热需求的不断提高,新式散热器不断出现,将热管应用于电子 元件散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热管热传导率大大高于如铜、铝等纯金属, 且传热不定向、有一定长度,可以将热量快速传递至较远距离。现有技术中, 将一导热底板与热源接触,将已成型热管的一端结合于底板上,另一端穿设 于散热鳍片,从而组装成散热装置。使用时,由底板吸收热量再传导至热管, 再进一步通过散热鳍片散发出去。然而,上述散热装置中热管与散热片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两者 之间的热交换作用,热管上的热量不能快速传递给散热片。为增加热管与散热片的接触面积,可以将单根热管多次弯折;然而,热管弯折次数越多,热 管与散热片的组合就越困难,不利于大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安装方便、散热性能较好的散热装置及其 制作方法。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包括若干散热片及至少一热管,该热管包括穿设于 散热片内的第一、第四、第五传热段及连接第一、第四、第五传热段的第二 传热段及第三传热段,其中,该散热片包括一第一凹槽,穿设于散热片中的 第一、第四及第五传热段是以散热片相间隔的直段,且第五传热段容置于第 一凹槽中。本专利技术热管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散热片组,该散 热片组包括若干具有二通孔及一与外部连通的凹槽的散热片;提供至少一热 管,该热管包括预先弯折成U型的第一传热段、第三传热、及第四传热段; 将第一传热段及第四传热段穿设于通孔内,并令第三传热段设置在散热片组 一侧,且第一传热段的一部分外露于通孔;由第一传热段的一端水平方向弯 曲形成一第二传热段,再自第二传热段的一端向上弯曲形成一第五传热段, 将第二传热段设置于散热片组的另 一侧,将第五传热段容置于凹槽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热管散热装置第一传热段、第二传热段及第三 传热段形成的连接结构具有限位作用,使热管散热装置的稳定性好,且多个 传热段直接与散热片接触,提高了散热片的利用率,使系统的散热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热管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组装图。图2是图1热管散热装置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装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请参阅图1和图2,是本专利技术热管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该热管散热装置包括一底板10、设置于底板10上的散热片组20及连接底板IO和散热片组20的二热管32。底板10是由导热性能良好的铜、铝等材料制成,大致呈矩形。底板10 的底部用于与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接触,以吸收热量,其上表面开设有 分别与二热管32相配合且平行设置的沟槽12。散热片组20是由若干散热片22相互间隔堆叠组成,每一散热片22是采 用铜、铝等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的单片结构。在散热片22上开设有对应 每一热管32的一对通孔25、 26及一位于散热片22侧缘的第一凹槽28。该第 一凹槽28是形成于散热片22侧缘的缺口结构,其自散热片22侧缘向散热片 22内侧延伸而呈U形,且与散热片22外部连通,以便将热管32的一段收容 并固定于其内。该通孔25、 26并行于散热片22上第一凹槽28的一侧,且通孔25较通孔26靠近散热片22侧缘。热管32经弯折后大致呈S形,其可划分为五个传热段,即 一第一传热 段320、 一第二传热段322、 一第三传热段324、 一第四传热段326及第五传 热段328;其中,第一传热段320、第四传热段326及第五传热段328大致平 行,第二传热段322及第三传热段324也大致平行。热管32组装于散热片组 20后,二热管32分别位于二相对平行的平面内,且二热管32的二第四传热 段326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侧。以下以图2中所示的与散热片组20分离的热管 32为例对热管32的结构作简要说明。热管32的第一传热段320沿竖直方向设置;自第一传热段320两端分别 向左、向右垂直弯曲延伸出水平的第二传热段322及第三传热段324;第四传 热段326是自第三传热段324右侧端垂直向下弯曲延伸形成;第五传热段328 是自第二传热段324左侧端垂直向上弯曲延伸形成。如此,第二传热段322 将第一传热段320与第五传热段328连接,为热管32的第一连接部;而第三 传热段324将第一传热段320与第四传热段326连接,为热管32的第二连接 部。热管32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法固定于散热片组20上之后,上述第二传 热段322位于散热片组20下侧并放置于底板10上的沟槽12内,用以吸收底 板10上的热量,为热管32的蒸发段。上述第三传热段324位于散热片组20 上侧,用于将吸收的热量部分M到周围空气中,为热管32的冷凝^a。上述 第一传热段320、第四传热段326及第五传热段328分别沿垂直散热片22的 方向穿设并收容于散热片22上的通孔25、 26及第一凹槽28内,且第一传热 段320、第五传热段328及第四传热段326中相邻的二传热段之间均被散热片 22间隔,用以将蒸发段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片22,为热管32的冷凝段。 如此,每一热管32有三个传热段在散热片22内延伸,有效地增加了热管32 与散热片22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将蒸发段吸收的热量快速、均匀地分布 到整个散热片组20,充分利用散热片22进行散热,进而提升整体的散热性能。另夕卜,上述的第二传热段322及第三传热段324分别位于散热片组20的 上、下两侧,可将散热片组20限位于两者之间,进而可防止热管32从垂直 于上述散热片22的方向上滑脱,增强整个散热装置的稳固性及可靠性。此外,由于在散热片22侧缘设置了第一凹槽28,多次弯折的热管32的 第五传热段328能便捷的装设于散热片22中,使热管32安装方便,有利于快速组装散热装置。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热管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作一说明。在制作本专利技术热管散热装时,先将热管预先弯折成u型,其包括的第一传热段320、第三传热324及第四传热段326,将第一传热段320及第四传热段 326穿设于通孔25、 26内,令第三传热段324设置在散热片组20上方,并通 过焊接或粘接等方法将第一传热段320及第四传热段326固定于通孔25、 26 内;然后将第一传热段320外露于通孔26下方的部分沿垂直于第一传热段320 的方向进一步弯折形成一水平的第二传热段322;之后,再沿垂直于第二传热 段322的方向将第二传热段322的一部分向上弯折形成第五传热段328,并令 该第五传热段328沿散热片组20的一侧缘滑入第一凹槽28内并固定,然后 将第二传热段322置于底板10的沟槽12内,并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将其 固定。图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与第一凹槽 28相邻的侧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凹槽28结构相同的第二凹槽40,每一热管32 进一步包括自其第五传热段328端部垂直向右弯曲延伸的第六传热段327,该 第六传热段327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包括若干散热片及至少一热管,该热管包括穿设于散热片内的第一、第四、第五传热段及连接第一、第四、第五传热段的第二传热段及第三传热段,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包括一第一凹槽,穿设于散热片中的第一、第四及第五传热段是以散热片相间隔的直段,且第五传热段容置于第一凹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宜强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