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0161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水冷头结构,是用以贴附在发热元件上,所述的结构是主要包括一腔体,所述的腔体内是设有一腔室,而所述的腔体的一侧或两侧分别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道,并与前述腔室形成连通状态,另,在腔室内设有热交换结构,用以及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作用,最后,所述的腔体顶面设有一薄膜,且所述的薄膜上贴附一致动元件,以带动薄膜上、下摆动,压迫腔室内的工作流体产生单一方向的循环流动,除了通过所述的致动元件作为动力来源外,同时使所述的水冷头达到薄型化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散热结构,尤指一种用以贴附发热元件的水冷头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今科技工业的产品发展趋向精密,除了体积小型化外,其热量的产生也 越趋增加,特别在计算机中,由于其运算效能的不断提升,同时周边的电子元件 也增多,使得计算机整体发热量也随之大幅提升,因此,为使计算机可在容许的 工作温度范围内正常运作,则必须通过助在额外的散热装置,以减低热量对于计 算机运作的不良影响。就目前所使用的散热装置,除了风扇为当前最简便且最被广泛使用的散热装 置外,水冷散热系统即为另一种最被常用的散热手段,水冷散热系统是利用一水冷头吸附在发热元件上,如CPU或i兹盘驱动器,是由一马达自水箱将冷却液抽出导入其水冷头中,所述的冷却液与水冷头从发热元件所吸附的热量经由热交换作 用后,其冷却液再由水冷头流出至一散热模块,经由冷却后再送回水箱,如此冷 却液循环来帮助散热,降低其发热元件温度,使其机组顺利运作。而现有散热系统本身除了必要的水冷头结构外,也必须包括一泵、 一水箱与 一水冷排,并且利用导管将各元件组接以形成连通状态,以利各工作流体流动在 各元件之间。而现有技术为了解决空间需要的问题,是将水冷散热系统的水冷头与泵相互 结合,使所述的水冷头结构不但设有吸收热量的作用外,所述的水冷头内部还设有推动工作流体的动力存在,以减少水冷散热系统所需要的体积;不过,受限传 统以扇叶组结构作为动力来源的泵结构,即使将水冷头与泵相互结构可减少 一元 件,但结合后的水冷头结构并无法大幅减少体积的需求,为因应还多电子产品对 水冷散热系统的需求,势必要另谋解决的道,以改善现有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缺失,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致动元件作为动力来源的水冷头结构,通过于水冷头结构顶部设置一致动元件,以单边上下摆动的方式 压缩水冷头内部的空间,不但使工作流体经由所述的致动元件带动以进出所述的 水冷头结构,还可使所述的水冷头结构达成薄型化的目的。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主要提供一种水冷头结构,所述的结构是主要 包括一腔体,主要包括一腔体,所述的腔体内是设有一腔室,而所述的腔体的一 侧或两侧分别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道,并与前述腔室形成连通状态,另, 在腔室内设有热交换结构,用以及工作流体进行热交换作用,最后,所述的腔体 顶面设有一薄膜,且所述的薄膜上贴附一致动元件,以带动薄膜上、下摆动,压 迫腔室内的工作流体产生单一方向的循环流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组合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剖视图(一);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剖视图(二);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分解示意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操作剖视图(一);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操作剖视图(二);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管道结构示意图9为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薄膜摆动方式比较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l-腔体进;11-水管道;12-出水管道;13-腔室;131-第一腔室;132-第二腔室;14-热交换结构;15-散热流道;16-通孔;2-薄 膜;3-致动元件;31-固定端;32-摆动端;4-电极导线;5-壳体;51、 51a -穿槽;6-发热元件;7-导管;8、 8a-阀体;81-柱体;82-板体;e -摆动 角度;Sl、 S2-变形量。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上迷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与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分解图与组合完成图。如图所示, 本专利技术的水冷头是主要以一腔体1为主体,所述的腔体1的左右侧分别设有一进水管道11与一出水管道12,而在所述的腔体11之内部则设有一腔室13,所述的腔室13是分别与进水管道11与出水管道12形成连通状态;又,在所述的腔室 13内设有一热交换结构14,其中所述的热交换结构14是由复数以间隔排列的散 热鳍片所构成,且任两相邻的散热鳍片形成散热流道15。续请参阅图1,在所述的腔体1的上端面设有一薄膜2,所述的薄膜2是由具 高张力的材质所构成,所述的薄膜2的大小约略等同在所述的腔体1的上端面面 积,并完全覆盖所述的腔室13;而在所述的薄膜2上方设有一致动元件3,在本 实施例中所述的致动元件3为一压电片,且对应设置在所述的腔室13的上方,并 平贴在所述的薄膜2,其中所述的致动元件3设有一固定端31与一摆动端32,所 述的固定端31是与出水管道12同侧,且所述的固定端31并与复数电极导线4 连接,以供所述的致动元件3所需要的电力,而所述的摆动端32是平贴在薄膜2 的表面,在通电的后所述的摆动端32形成单边扇形大幅度的摆动方式作动,如图 9的比较图式下,在相同的摆动角度e下,以扇形摆动的方式所得的变形量S2远 大于以中段摆动方式的变形量Sl,此外,所述的致动元件3的摆动频率可依不同 的需要作不同的调整。最后,所述的腔体1也可与一壳体5对应结合,将前述的薄膜2与致动元件 3包覆在其中,所述的壳体5上开设有复数个穿槽51与51a,是分别对应在所述 的致动元件3与电极导线4,并使所述的致动元件3外露而设有延展的空间,所 述的致动元件3也同时穿设所述的电极导线4;其组合完成图如图2所示。请参阅图3与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操作示意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的水冷头 结构是贴附在发热元件6上,所述的进水管道11与出水管道12分别连接水冷系 统的导管7,使水冷头与水冷系统中所包括的其它元件形成连通状态(图未明示), 以便于工作流体进到所述的水冷头中,并与水冷头中已吸收热源的热交换结构14 进行热交换作用,由工作流体将热源带离;而当电源经由导线4导电至所述的致 动元件3上,致使所述的致动元件3的摆动端32产生单边扇形摆动作用,如图3 所示,在所述的致动元件3的摆动端32向下摆动时,同时带动所述的薄膜2压缩 腔室13内部空间以产生压力,由扇形摆动方式集中将工作流体带往同一方向流 动,迫使工作流体产生冲力(如箭头所示)往出水管道12流出;而当所述的致动 元件3的摆动端32往上摆动时,如图4所示,所述的薄膜2恢复其原状以释放腔 室13内的空间,使得腔室13内部的压力小于外部压力,而使工作流体自进水管道ll (如箭头所示)流进至腔室13内,如此,使所述的水冷头结构同时设有泵 作用,迫使工作流体快速进出水冷头内部,使工作流体形成较大流量且呈单一方 向的流动。请参阅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如图所示,所述的水冷 头是以一腔体1为主体,其中所述的腔体1之内部腔室13分隔成一第一腔室131 与一第二腔室1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腔室132是设在所述的第一腔室131 的一侧,且两者经由一通孔16相互连通,所述的腔体1设有一进水管道11与一 出水管道12,所述的进水管道11与出水管道12分别与第一腔室131与第二腔室 132形成连通状态,另在第一腔室131内设有热交换结构14,其中所述的热交换 结构14是由复数以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所构成,使任两散热鳍片14间形成一散 热流道15;另在所述的第一腔室131之内壁面且对应在所述的进水管道11位置 设有一阀体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阔体8的一端设有一柱体81,是套设在内壁 面上所设的穿槽133,自柱体81上延伸一板体82,且对应在所述的进水管道11 的管口位置,是用以阻挡工作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冷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包括:一腔体,所述的腔体上分别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道,另所述的腔体内部设有一腔室;热交换结构,是设在所述的腔室内,用以及散热流体进行热交换作用;一薄膜,是设在所述的腔体顶面位置;以及 一致动元件,是平贴在所述的薄膜的上表面,所述的致动元件设有一固定端与一摆动端,所述的摆动端是以单边扇型摆动作动;通过所述的致动元件所产生的扇形大幅度摆动作用,使腔体内部的体积产生变化,以使存在腔体内部的工作流体自进水管道导入 并自出水管道导出,而产生单一方向的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小康彭昌宏侯博仁郭明健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马小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