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9819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包括:准备与轨道板底板尺寸一致且双面可渗透吸附水泥浆的隔离布;对轨道板混凝土进行振捣平整后,将隔离布平铺于轨道板板底,使轨道板混凝土表面富浆层渗透至隔离布,与隔离布形成强粘结的致密水泥浆层;将底部粘接有隔离布的轨道板进行铺设、精调和封边后浇筑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内部上浮浆体渗透至已粘结轨道板底面的隔离布,浆体中部分水分被隔离布吸收并蒸发,上浮气泡在隔离布处消纳破泡,使自密实混凝土上表面密实度得以提高,并与隔离布形成强粘结的气泡泌水浮浆消纳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提高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延长轨道结构的服役寿命。役寿命。役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速铁路建造
,具体涉及一种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自下至上由混凝土底座板、土工布、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预制轨道板以及扣件和钢轨组成,其中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是其关键结构层,承担调整、支承、传力等功能,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质量攸关整个轨道结构的性能。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是在底座板施工完成、上部预制轨道板放置调平以及两侧支好模板后进行施工完成的。显然,对一个前后、左右以及上下6个面都封闭的密闭空间中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密闭空间内还存在钢筋网等阻碍,施工过程中不允许外力振捣,只能依靠混凝土自身重力填充整个密闭空间,这就要求新拌自密实混凝土具有非常优异的工作性能和更严格的灌注质量控制。
[0003]但由于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碎石和水为主要原材料的气、液、固三相不均匀体,在新拌混凝土凝结硬化前,密度小的诸如气泡、水泥、水等物质上浮,密度大的诸如砂石等物质下沉,则导致自密实混凝土上表面的水灰比较大,密实性相对变差,而轨道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是翻模法施工,轨道板的底面即为混凝土成型面,因而也存在由于密度差异沉降、离析、泌水等导致板底密实性差的问题,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与轨道板接触界面的混凝土密实性相比本体而言均较差,这将影响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加之轨道结构受动荷载和温度等影响,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和轨道板之间产生离缝,该离缝将导致轨道板与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之间发生刚性撞击,导致填充层或轨道板从接触界面开始由表及里产生开裂,尤其在外界雨水进入后,在动荷载作用下,水对界面产生冲蚀作用,进一步影响轨道结构的耐久性。因此,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对于改善轨道结构的耐久性能和服役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包括:
[0006]步骤S1、准备与轨道板底板尺寸一致且双面可渗透吸附水泥浆的隔离布;
[0007]步骤S2、对所述轨道板混凝土进行振捣平整后,将所述隔离布平整铺设于所述轨道板板底,使轨道板混凝土表面富浆层渗透至所述隔离布,富浆层中部分水分被所述隔离布吸收并蒸发,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并与隔离布形成强粘结的致密水泥浆层;
[0008]步骤S3、将底部粘接有所述隔离布的所述轨道板沿线路方向铺设,并对铺设后的所述轨道板进行精调和封边;
[0009]步骤S4、在所述轨道板与底座之间浇筑自密实混凝土以形成填充层,所述自密实
混凝土灌注流动过程中,内部上浮浆体渗透至已粘结轨道板底面的隔离布,浆体中部分水分被所述隔离布吸收并蒸发,上浮气泡在所述隔离布处消纳破泡,使所述自密实混凝土上表面密实度得以提高,并与所述隔离布形成强粘结的气泡泌水浮浆消纳层。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布包括非织造布和纺织布中的一种;
[0011]所述隔离布的长度、宽度与所述轨道板底板的长度、宽度一致;所述隔离布的厚度不小于1mm。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布为非织造布或纺织布中的一种,所述非织造布或所述纺织布的表面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布为三维间隔连体织物布;
[0014]所述三维间隔连体织物布的布体内浸渍有功能材料。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功能材料包括吸水性树脂0

0.2kg/m2、憎水剂0

0.4kg/m2、可分散性胶粉0

0.1kg/m2、膨润土0

0.1kg/m2、胶凝材料0

1kg/m2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充层也可填充水泥沥青砂浆、树脂砂浆或聚合物砂浆。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块所述轨道板沿垂直于所述线路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竖向通孔,所述竖向通孔用做观察孔或用于自密实混凝土的注浆孔。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本专利技术解决了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密度小的诸如气泡、水泥、水等物质易上浮,导致自密实混凝土上表面的水灰比较大以及密实性差的问题,改善自密实混凝土上表面密实度;
[0020]本专利技术解决了轨道板因翻模法生产时成型面水灰比相对较大、密实性较差的问题,改善轨道板底的密实度;
[0021]本专利技术解决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与轨道板间新老混凝土间的刚性界面连接状态,消除新老混凝土薄弱界面,并在满足轨道受力的前提下,引入缓冲层,改善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与轨道板间受力和传力机制;
[0022]本专利技术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的界面连接性能,降低自密实混凝土填充层与轨道板的开裂风险,解决外界水侵入对界面冲蚀导致的冒浆问题,延长轨道结构的服役寿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的轨道板混凝土振捣平整后铺设隔离布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的混凝土表面富浆层渗透至隔离布形成强粘致密水泥浆层结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的自密实混凝土在粘结隔离土工布的轨道板下灌注流动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的隔离布经水泥浆浸渍处理形成的半刚性复合材料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的双
面可渗透吸附水泥浆的三维间隔连体织物布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
[0029]本专利技术:
[0030]1、轨道板;2、门型连接钢筋;3、隔离布;4、底座;5、自密实混凝土;6、半刚性复合材料桥接层;6

1、致密水泥浆层;6

2、气泡泌水浮浆消纳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准备与轨道板底板尺寸一致且双面可渗透吸附水泥浆的隔离布;步骤S2、对所述轨道板混凝土进行振捣平整后,将所述隔离布平整铺设于所述轨道板板底,使轨道板混凝土表面富浆层渗透至所述隔离布,富浆层中部分水分被所述隔离布吸收并蒸发,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并与隔离布形成强粘结的致密水泥浆层;步骤S3、将底部粘接有所述隔离布的所述轨道板沿线路方向铺设,并对铺设后的所述轨道板进行精调和封边;步骤S4、在所述轨道板与底座之间浇筑自密实混凝土以形成填充层,所述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流动过程中,内部上浮浆体渗透至已粘结轨道板底面的隔离布,浆体中部分水分被所述隔离布吸收并蒸发,上浮气泡在所述隔离布处消纳破泡,使所述自密实混凝土上表面密实度得以提高,并与所述隔离布形成强粘结的气泡泌水浮浆消纳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连接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布包括非织造布和纺织布中的一种;所述隔离布的长度、宽度与所述轨道板底板的长度、宽度一致;所述隔离布的厚度不小于1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填充层与轨道板间界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新国刘竞李书明窦东斌靳昊杨怀志刘赞群张立刚蔡德钩龙东升董武潘永健朱星盛张驰谷永磊代冲古文超吴斌李广辉赵勇智陈敏姚建平楼梁伟梁晨童忆南于强魏少伟张旭刘文王有能陆满成洪剑薛广斌文秋亮王峰牛魁雄包国杰杨德军郭超朱奇炯刘相会邓青山张永朝李康周骏李洪福郁培云饶云兵向功坤李斯胡家林叶晓宇丁威张文达陈颜柴金川刘博影冯国玖何庆王万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科特种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工务段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