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918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其适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具有框架本体,且框架本体具有开口。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包括:支撑部件,固定于框架本体的内部,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元件;承载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元件,且第二定位元件与第一定位元件相配合,以使承载部件可相对于支撑部件移动;以及第一端子组,固设于承载部件上,用以与外部电源线连接。其中,通过承载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的移动,使第一端子组至少部分地位移至框架本体的开口之外或是使第一端子组收纳至框架本体的内部,从而进行第一端子组与外部电源线的配接作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在不影响电子设备机体原有配置的情况下,有效缩短配线作业时间,增加配线作业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连接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不断电电源供应器(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UPS)是一种连接在供 电电源与负载之间的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当供电电源正常工作时,事先 将电能储存于蓄电池中;当供电电源发生异常时,将蓄电池所储存的电能用 来紧急提供负载运作所需的能量,以确保负载的正常运作。请参阅图1,其为公知的不断电电源供应系统的机背配置示意图。如图 所示,传统的不断电电源供应系统1通常由机体11与多个不断电电源供应 单元12组成,其中,每一个不断电电源供应单元12的背面均配置有连接端 口 13及插座组14,且大体上设置于机体ll上离地较远的一端,以增加使用 者在操作上的便利,然而此配置方式将使配接外部电源线的端子组10被设 置于机体11的机背底部,因而使得配线作业较为困难。此外,端子组10的配置通常有电气安全上的考虑,因此必须设置于机 体ll内部的空间中,以维持电气安全距离。然而,由于端子组10设置于机 体11的机背底部,且内置于机体11的一容置部15内,因此作业人员在进 行配线作业时仅能从容置部15的开口 16看到端子组10的一部分。于是, 当作业人员要进行配线作业时,往往需要弯下身或低头至低于开口 16上缘 的角度,才能观看到设置于机体11的容置部15内部的端子组10上面的配 线孔,进而进行不断电电源供应系统1与外部电源线(图中未示出)的配线连 接作业,这样往往造成作业人员操作上的不便,而且需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 完成配线作业。另外,虽然可以把容置部15的开口 16增大,使端子组10的视角增加 并使作业区域增加,但因机体ll的机背面积固定,若增加开口16的面积, 势必影响到不断电电源供应单元12背面的连接端口 13与插座组14的配置空间。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公知技术的缺点,有效縮短配线作业时 间、增加配线作业的便利性,且不影响电子设备机体原有配置的可移动式端 子连接结构,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其适用于一电 子设备,通过支撑部件的第一定位元件与承载部件的第二定位元件之间的相 对移动,使第一端子组至少部分地位移至框架本体的开口之外,以利于使用 者进行与外部电源线或是与另一端子组的配线连接作业,这样,可以在不变 更电子设备机体原有配置以及符合电气安全的情况下,更便利地进行配线连 接作业,从而解决公知技术中在进行电子设备的配线连接作业时为配合原有 电子设备的内部配置而造成使用者的操作上的不便,从而花费较长的作业时 间的缺点。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可移动式端 子连接结构,其适用于一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框架本体,且该框架本 体具有开口。该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包括支撑部件,固定于框架本体的 内部,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元件;承载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元 件,且第二定位元件与第一定位元件相配合,以使承载部件可相对于支撑部 件移动;以及第一端子组,固设于承载部件上,用以与外部电源线连接。其 中,通过承载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的移动,使第一端子组至少部分地位移至 框架本体的开口之外或是使第一端子组收纳至框架本体的内部,从而进行第 一端子组与外部电源线的配接作业。优选地,该支撑部件具有多个对应设置的第一定位元件,且该支撑部件 具有对应设置的两个侧板以及一背板,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定位元件相对应地 设置于所述两个侧板上,且该背板连接所述两个侧板。优选地,该承载部件具有多个对应设置的第二定位元件,且具有一第一 板件及一第二板件,其中该第一板件的两侧延伸出相对应的两个侧边,所述 多个第二定位元件相对应地设置于所述两个侧边上,且所述两个侧边对应于 该支撑部件的所述两个侧板。优选地,该第一定位元件为一导轨且该第二定位元件为一凸块,或者该 第一定位元件为一凸块且该第二定位元件为一导轨。优选地,该第二定位元件能相对于该第一定位元件在一第一定位点与一 第二定位点之间移动,由此当该第二定位元件相对于该第一定位元件从该第 一定位点位移至该第二定位点时,该第一端子组至少部分地位移至该框架本 体的该开口之外,以及当该第二定位元件相对于该第一定位元件从该第二定 位点位移至该第一定位点时,该承载部件使该第一端子组收纳至该框架本体 的内部。优选地,该第二板件连接于该第一板件且具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与该 第二板件的一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一卡固元件。优选地,该框架本体还具有 一盖体,覆盖于该框架本体的该开口;以 及多个贯穿孔,所述多个贯穿孔用以供该外部电源线穿设。优选地,该盖体还具有一第二卡固元件,该第二卡固元件用以与该第二 板件的该第一卡固元件相卡合。优选地,该第一卡固元件为一凹槽,以及该第二卡固元件为一凸部。优选地,该框架本体还包括一外接盒体,该外接盒体覆盖于该框架本体 的该开口,且该框架本体包括 一外接盒框体,具有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 口,其中该第一开口相对于该框架本体的该开口; 一盖体,覆盖于该第二开 口; 一第二端子组,设置于该外接盒框体,用以连接该第一端子组以及该外 部电源线;以及一固定部件,用以将该第二端子组固定于该外接盒框体;其 中,通过该承载部件相对于该支撑部件的移动,使该第一端子组位移至该框 架本体的该开口之外,以进行该第一端子组与该外接盒体的该第二端子组的 连接。优选地,该外接盒框体还具有用以供该外部电源线穿设的多个贯穿孔。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电子设 备,包括机体,具有框架本体,该框架本体具有开口以及容置空间;以及 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设置于框架本体的该容置空间。其中,该可移动式 端子连接结构包含支撑部件,固定于框架本体的内部,且具有至少一个第 一定位元件;承载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元件,且第二定位元件与第 一定位元件相配合,以使承载部件可相对于支撑部件移动;以及第一端子组,固设于承载部件上,用以与外部电源线连接。其中,通过承载部件相对于支 撑部件的移动,使第一端子组至少部分地位移至框架本体的开口之外或是使 第一端子组收纳至框架本体的内部,从而进行第一端子组与外部电源线的配 接作业。与传统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在 不影响电子设备机体原有配置的情况下,有效縮短配线作业时间,增加配线 作业的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的不断电电源供应系统的机背配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机背底部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所示结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5(a)为以图2所示的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进行配线作业的示意图。 图5(b)为以盖体覆盖图2所示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a)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组与第一端子组进行连 接的示意图。图7(b)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外接盒体与框架本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不断电电源供应系统1 不断电电源供应单元12 插座组14 开口 16、 211 框架本体21 容置空间212 贯穿孔231 承载部件25 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其适用于一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一框架本体,且该框架本体具有一开口,该可移动式端子连接结构包括: 一支撑部件,固定于该框架本体的内部,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元件; 一承载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元件,且所述第二定位元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元件相配合,以使该承载部件能相对于该支撑部件移动;以及 一第一端子组,固设于该承载部件上,用以与一外部电源线连接; 其中,通过该承载部件相对于该支撑部件的移动,使该第一端子组至少部分地位移至该框架本体的该开口之外或是使该第一端子组收纳至该框架本体的内部,从而进行该第一端子组与该外部电源线的配接作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景文焦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