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9148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散热器及其制作方法,散热器包括散热鳍片,而鳍片具有通孔用以容设热管,通孔周缘有相连通的缺口及紧迫缺口的至少一个通孔。散热器的制作方法包括:将热管穿设于通孔后,将压条穿设于通孔内,接着压掣压条以使缺口紧缩,并使缺口与热管产生塑性变形,最后取出压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组装热管与散热鳍 片的结合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追求电子产品小型化及轻便化的趋势下,电子产品内部热量的 大幅增加是在所难免的。为了不让热量所产生的温升环境影响电子产 品的运作,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也与日倶增。因此,直接将散热装置 组装于电子产品内部,以提高电子产品内部散热的效能成了目前最常 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就目前而言,最常被采用的散热装置便是具有热管及散热鳍片结 构的散热器。这种散热器由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通过热管管 内所设置的工作流体及毛细组织运作,使上述散热器具有高热传导力 的特性,且其结构上具有重量轻的优势,可减少在散热装置所衍生的 重量、成本及系统复杂性的问题。由于可大量传递热源且无需消耗电 力,使具有热管及散热鳍片结构的散热器成为一种普遍的散热组件之而在公知的热管及散热鳍片结构上,其结构的组装过程中,热管 与多数散热鳍片的接合会因为受到其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制造方式影响 下而产生无法完全密合的情况发生,直接影响到热管与散热鳍片组装 后的热传导作用。由于散热鳍片的结构与热管相较起来较为脆弱,无 法太过于利用外力压掣,使其与热管更为紧迫,因此容易减低其散热 作用的效率。而之后的已知技术,为了弥补热管与散热鳍片所衍生出 的散热性不佳缺陷,便采用具有导热性质的金属材质,如锡膏等的导 热介质,来填补在热管与散热鳍片中所产生的间隙,使热管与散热鳍 片结构的热传导作用不受影响。然而,现今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这些含有金属材料的导热介质 却成了 一种污染环境的来源。无论是在热管与散热鳍片的制造过程中, 还是具有热管与散热鳍片的散热器损坏丢弃后,这些含有金属材料的 导热介质很容易污染水源或随着水源污染土地,造成极大的伤害。因 此,在现代的技术需要及环境保护之间形成极大的拉锯战,如何兼顾 两者的需要,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前所面临且即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免用导热介质 的,其通过在各散热鳍片与热管穿设位置的周缘 开设通孔,并于通孔内部设置压条,最后压掣压条将散热鳍片与热管 产生紧迫作用,除了无需利用具有金属材料的导热介质填补其空隙外, 还使其具有上述热管与散热鳍片的散热器更具环保性。为达成所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主要提供一种, 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及多个热管,其中所述热管具有一吸热 端及一冷凝端,所述冷凝端穿设于多个散热鳍片上,在各散热鳍片穿 设热管的位置上具有一连通的缺口 ,于缺口两侧分别开设通孔,当所 述热管与散热鳍片组装完成后,分别在于通孔内穿设一压条,并压掣 所述压条,以带动压条向内挤压并紧迫所述缺口 ,致使所述散热鳍片 与所述热管相连接的周缘产生紧迫作用,以提升所述散热鳍片与热管 间的热传导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剖^L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组装结构立体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操作流程立体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操作流程剖视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结合局部放大图(一);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结合局部放大图(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结合局部放大图(三);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完成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以包括导 热座的散热器来加以斜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是以散热器1为主体,散热 器1主要包括导热座11、多个散热鳍片12及至少一热管13 (图式以 多个热管13来说明)。其中上述导热座11上具有至少一通槽111 (图 示出多个通槽lll),用以穿设至少一热管13(详见后述)。多个散热 鳍片12连接于上述导热座11的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各散热鳍片12 以间隔排列直立于导热座11上。而各散热鳍片12的片体上设有多个 通孔121,用于穿设热管13。同时于各通孔121的上缘具有与通孔121 连通的缺口 12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缺口 122呈倒三角状。在上述散 热鳍片12的缺口 122两侧临近位置分别设有通孔123,在本实施例中 上述通孔123呈三角形,且上述通孔123不与上述通孔121及缺口 122 相连通。此外,在各通孔121的周缘设有凸环124,使各散热鳍片12 间隔排列时以形成相同的间隔距离。最后,上述热管13在本实施例中 为U型管,上述热管13具有吸热端131及冷凝端132,其中上述吸热 端131穿设于导热座11的通槽111内,而上述冷凝端132则穿设于各 散热鳍片12的通孔121内。下面将本专利技术的散热鳍片12及热管13结合方法以连续的分解图 式加以i兌明请参阅图2,其为本专利技术的组装结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当 多个散热鳍片12固定于导热座11后,再将热管13分别穿设于导热座 ll及各散热鳍片12,以完成上述散热器1的组合结构。之后,将组合 完成的散热器1结构置放于承座2,同时将多个压条3穿设于各散热 鳍片12的通孔123内部,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压条3的剖面形状实质与 上述通孔123形状相同。且上述压条3置入上述通孔123内后,与上 述通孔123产生细微间隙4 (如图5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同时上述压 条3的长度亦大于各散热鳍片12的总长度。请参阅图3及图4,其分别为操作流程立体示意图及剖视图。如 图3所示,当多个压条3皆穿设于各散热鳍片12的通孔123内部后, 再提供一治具5,上述治具5底端设有多个纵向的长形凹槽51,且横 向则设有多个片状的容置槽52。上述长形凹槽51对应于上述热管13 穿设于散热鳍片12的位置,而上述片状容置槽52则对应于各散热鳍 片12的位置,使上述治具5向下压掣的同时(如图式中箭头所示), 将多个散热鳍片12同时容置于各容置槽52而保持各散热鳍片12的完 整。请参阅图5至图7,其分别为热管与散热鳍片结合局部放大图的 连续图式。利用上述治具5向上述散热器1内部压掣,当各散热鳍片 12皆容设于横向的容置槽52内部,使纵向的各凹槽51内部顶端恰对 应各压条3所在的位置,如图5的箭头所示。继续参阅图6,在上述 治具5下压时,上述治具5的各凹槽51顶端即先行顶住各压条3,同 时在治具5再继续下压时,带动上述压条3往缺口 122方向移动,使 治具3下压的力量将缺口 122紧缩,同时带动上述散热鳍片12的通孔 121周缘向热管13的冷凝端132塑性变形使周缘紧密接合,如图7的 箭头所示。从而提高热管13的冷凝端132与散热鳍片12之间的传导 效率,而无需任何其它的导热介质辅助。最后,将上述治具5脱离上 述散热器l后,再将穿设于通孔123内部的压条3取出,完成上述散 热鳍片12及热管13的结合结构,如图8的完成剖视图所示。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专利技术之用,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 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所做出的各种等 效结构变化皆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限 定。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器制作方法,适于具有至少一通孔的散热鳍片,用以容设热管,所述通孔周缘具有相连通的缺口及紧迫所述缺口的至少一通孔,所述散热器制作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热管穿设于所述通孔;将至少一压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压掣所述压条以使所述缺口紧缩,并使所述缺口与所述热管产生塑性变形以及 取出所述压条。2. 根据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制作方法,适于具有至少一通孔的散热鳍片,用以容设热管,所述通孔周缘具有相连通的缺口及紧迫所述缺口的至少一通孔,所述散热器制作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将所述热管穿设于所述通孔; 将至少一压条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压掣所述压条以使所述缺口紧缩,并使所述缺口与所述热管产生塑性变形;以及 取出所述压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星林暄智
申请(专利权)人:华信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