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及其在防治橙带蓝尺蛾上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7939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及其在防治橙带蓝尺蛾上的应用。一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其分类学名为Isaria javanica,于2021年4月28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号为GDMCC No.6163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爪哇棒束孢DMC01对橙带蓝尺蛾具有较高致病力,可有效杀死橙带蓝尺蛾,且具有高僵虫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爪哇棒束孢DMC01是一株在橙带蓝尺蛾的防治上具有潜在意义的生物防治菌株。义的生物防治菌株。义的生物防治菌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及其在防治橙带蓝尺蛾上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学
,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及其在防治橙带蓝尺蛾上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橙带蓝尺蛾属于鳞翅目尺蛾科蓝尺蛾属,主要危害罗汉果属和陆均松属植物,在我国主要为害罗汉松和竹柏。该虫在我们主要分布在广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地区。橙带蓝尺蛾主要危害在于幼虫啃食树叶,大发生时整个发生区域所有植株叶片几乎被吃光,极大影响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
[0003]化学农药是目前防治橙带蓝尺蛾最主要的方法,然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容易引起环境污染以及橙带蓝尺蛾的抗药性。生物防治是橙带蓝尺蛾防治较为理想和环保的方法,虫生真菌作为害虫的一类重要致病菌,在害虫的生物防治占有重要地位。已有报道利用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蝗虫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贵州绿僵菌(Metarhizium guizhouensis)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对橙带蓝尺蛾具有一定的毒力,可用于防治橙带蓝尺蛾。目前,还尚未见有利用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a)防治橙带蓝尺蛾的相关报道。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br/>[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及其在防治橙带蓝尺蛾上的应用。
[0006]一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其分类学名为Isaria javanica。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是通过采集天然感病的昆虫,分离纯化得来,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a,于2021年4月28日保藏于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简称GDMCC,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邮编:510070),保藏号为GDMCC No.61632。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在防治橙带蓝尺蛾上的应用,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将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制成微生物杀虫剂,用于防治橙带蓝尺蛾。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0](1)本专利技术对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获得的菌株DCM01为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a;其次申请人还测定了其对橙带蓝尺蛾的毒力,经测定发现本专利技术的爪哇棒束孢DMC01对具有较高致病力,可有效杀死橙带蓝尺蛾,且具有较高僵虫率。
[0011](2)本专利技术的爪哇棒束孢DMC01是一株在橙带蓝尺蛾的防治上具有潜在意义的生
物防治菌株,可开发成微生物杀虫剂,为橙带蓝尺蛾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0012]保藏信息说明
[0013]Isaria javanica DMC01,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632,保藏日期为2021年4月28日,保藏单位为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地址为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DMC01菌株菌落形态正面图;
[0015]图2为DMC01菌株菌落形态背面图;
[0016]图3为显微镜下爪哇棒束孢的形态图;
[0017]图4为DMC01菌株的系统发育图;
[0018]图5为DMC01菌株在橙带蓝尺蛾上的侵染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20]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和试剂,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0021]实施例
[0022]一、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的分离纯化
[0023]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廉林场的桉大毛虫僵虫虫体,在超净台上,将僵虫浸入75%的酒精中表面消毒30s后用0.1%升汞浸泡消毒3min,然后依次转移到3瓶无菌水中冲洗,取出置于灭过菌的滤纸上把虫体解剖成小块;
[0024]将组织块放置在加入50ug/ml的链霉素的PDA培养基上,每皿放5块,然后置于25℃下培养,待其长出菌丝后挑取转出菌株放到PDA平板上进行纯化培养,纯化培养重复3次。将筛选得到的一株真菌编号为DMC01,并挑取纯化得到的菌丝接入PDA斜面试管中,待菌株长满斜面试管后置于4℃的环境下作为菌种保存。
[0025]二、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鉴定
[0026]25℃下培养的菌株,在培养过程中对菌落进行观察,菌落的形态如图1和图2所示。
[0027]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PDA平板上,菌落为圆形,菌丝白色,质地为厚绒毛状,菌落背面淡黄色,孢子层颜色为浅紫灰色。
[0028]在显微镜下,菌丝无色透明,分子孢子梗上着生2

4个瓶梗形成的轮生体,瓶梗基部椭圆形膨大,向上逐渐变细;分生孢子在瓶梗上生长形成孢子链;分生孢子呈透明光滑的长椭圆形,见图3。
[0029]根据上述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等特征,初步鉴定菌株为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a。
[0030]三、分子鉴定
[0031]1.按照康为世纪NuClean Plant Genomic DNA Kit试剂盒的说明书提取DNA,得到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的基因组DNA。
[0032]2.选择目的基因核糖体转录间隔序列(ITS)、延伸因子

α(EF1

α)和β

微管蛋白基因(β

tubulin)进行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相关引物序列见下表1,PCR反应体系见下表2。
[0033]表1相关引物的序列
[0034][0035]表2 PCR反应体系
[0036][0037]ITS和β

tubulin的PCR反应程序:95℃变性3min;95℃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1min,共35个循环;72℃延伸10min。
[0038]EF1

α的PCR反应程序:94℃变性5min;94℃变性30s、55℃退火45s、72℃延伸90s,共35个循环;72℃延伸7min。
[0039]3.扩增产物回收纯化、连接转化并进行DNA测序,ITS、EF1

α和β

tubulin扩增得到其核苷酸序列分别见SEQ ID No.7至SEQ ID No.9。
[0040]4.用Bioedit与DNAman软件对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爪哇棒束孢菌株DMC01,其特征在于,其分类学名为Isaria javanica,于2021年4月28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继光任立云樊春丽奉文让李懋辅韦吉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