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菌株黔PR12,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105。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黔PR12在食品、保健品或饮料中的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黔PR12子实体朵型大,鲜菇单重可达75.5g,且多糖和蛋白等成分含量高,商品价值和营养价值高;其次,产量高,亩产量可达1379kg;此外,栽培周期短,管理成本低。理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托竹荪菌株黔PR12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托竹荪菌株,还涉及该红托竹荪用途。
技术介绍
[0002]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属于竹荪属红托竹荪种。因形态优美,又有“菌中皇后”的美誉。红托竹荪味道鲜美,质地脆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元素。此外,从红托竹荪中提取的多糖物质和其他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降血脂和免疫调节等生理活性功能,其抗癌活性远优于冬虫夏草和香菇等,因此红托竹荪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
[0003]目前,我国红托竹荪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品种少。(2)菌丝生长速度慢,栽培周期长。目前主栽的红托竹荪菌株从播种到第一茬出菇采收的栽培周期普遍为90~120天左右,栽培周期长意味着管理成本高,以及面临更多的气候风险。(3)产量低。通常亩产量为400
‑
600kg。(4)子实体朵型小,商品价值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红托竹荪以干品为主,烘干后子实体会缩小,较大的朵型烘干后,商品价值更高。因此,培育性状稳定、出菇快、栽培周期短、产量高、朵型优良的红托竹荪品种,对红托竹荪产业稳定发展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目前红托竹荪生产中存在的产量低、栽培周期长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托竹荪菌株。
[0005]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红托竹荪菌株的栽培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红托竹荪菌株的用途。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本专利技术一种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菌株黔PR12,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40105;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为2022年2月17日。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菌株黔PR12在食品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00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食品或保健品,所述的食品或保健品中含有上述菌株黔PR12或黔PR12的提取物。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菌株黔PR12在饮料中的应用。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饮料,所述的饮料中含有上述菌株黔PR12或黔PR12的提取物。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菌株黔PR12在制备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上的应用。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红托竹荪基因工程菌,所述的红托竹荪基因工程菌的出发菌株为上述菌株黔PR12。
[0015]上述红托竹荪菌株黔PR12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6](1)母种培养:用灭菌冷却后的接种钩将5mm
×
5mm的黔PR12菌种块接种于母种培
养基平板中央,在23℃、空气相对湿度65~75%、避光条件下培养30天,得黔PR12母种;
[0017](2)原种培养:用灭菌冷却后的菌种铲挖取步骤(1)中所得黔PR12母种,按照1:30的质量比比例接种于原种培养基上,在18℃、空气相对湿度65~75%,避光条件下培养50天,菌丝长满菌袋,得黔PR12原种;
[0018](3)栽培种培养:用灭菌冷却后的菌种铲挖取步骤(2)中所得黔PR12原种,按照1:30的质量比比例接种于栽培种培养基上,在18℃、空气相对湿度60~75%,避光条件下培养50天,菌丝长满菌袋,得黔PR12栽培种;
[0019](4)开厢播种与覆膜:选择PH为6~6.5且土质较细的温室大棚内耕地,清除杂草后翻耕土壤开畦,畦面高5cm、宽40cm、长10米,两个畦面间留60cm走道,土壤含水量45%,用小刀将步骤(3)得到的栽培种的菌袋表面划开,脱除菌袋,取出圆柱形栽培种棒,顺着畦面宽度摆放棒状栽培种,棒身1/3没入畦面,棒与棒之间间隔8~10cm,每亩耕地摆放5000袋栽培种,播种后立刻均匀覆盖一层土,覆土深度5cm,覆土后盖上黑色聚丙烯膜;
[0020](5)菌丝培养与原基分化:播种后,棚内气温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80~85%,土壤含水量60~65%,光照强度100~200lux,培养18~20天,黔PR12菌丝在土壤中大量生长,菌丝接近覆土表面时,揭开黑色聚丙烯膜,用消过毒的松针覆盖2~3cm厚,再培养7~10天,菌丝分化形成菌索,菌索顶端扭结形成原基;
[0021](6)出菇管理和采收:原基进一步生长形成竹荪蛋,竹荪蛋生长阶段温度控制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70~80%,土壤含水量50~60%,光照强度500~800lux,自然通风,竹荪蛋30~35天成熟,成熟竹荪蛋从顶部长出竹荪子实体只需2~8小时;菌柄伸长后当菌裙伸出2~3cm时及时采收;用小刀割断菌索,去掉菌盖菌、菌托,只留菌柄和菌裙。
[0022]上述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母种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及其比例为:去皮马铃薯200g取汁,葡萄糖20g,琼脂20g,黄豆粉1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混匀后用纯净水定容至1000mL,pH自然。
[0023]所述的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将马铃薯200g去皮切成1cm左右方块,放入800mL RO水中煮沸20min,3层纱布过滤取浸提液,再加入葡萄糖20g,琼脂20g,黄豆粉1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用纯净水定容至1000mL,121℃灭菌30min,倒入直径9cm平板,备用。
[0024]上述方法步骤(2)中所述原种培养基和步骤(3)中所述栽培种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比例为:木屑72%,麦麸20%,黄豆粉2%,玉米粉2%,蔗糖2%,石膏1%,硫酸镁0.5%,磷酸二氢钾0.5%,培养基含水量60%。
[0025]所述步骤(2)中原种培养基和步骤(3)中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按重量比例取:木屑72%,麦麸20%,黄豆粉2%,玉米粉2%,蔗糖2%,石膏1%,硫酸镁0.5%,磷酸二氢钾0.5%,混合均匀,然后按照比例加水,搅拌均匀,装入聚丙烯塑料袋(16cm
×
35cm
×
0.005cm)后聚丙烯绳扎口,121℃灭菌2小时冷却备用。
[0026]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红托竹荪菌株黔PR12,菌柄菌裙洁白,菌柄圆柱形且空心,菌裙呈钟形,商品价值高。(2)子实体朵型大。黔PR12鲜菇平均单重为75.5g,明显大于目前已知的红托竹荪品种的40~60g的鲜菇单重,朵型大的红托竹荪商品价值高,因此,本专利技术黔PR12的商品价值高,经济价值高。(3)本专利技术菌株黔PR12的栽培产量高。目前已知红托竹荪品种的亩产量一般为400~600kg,而本专利技术黔PR12的亩产量平均为1379kg,至少相当于目前主栽品种产量的2
‑
3倍。(4)本专利技术黔PR12的栽培周期短,从播种
到开始出菇采收的周期为55~75天,短于现有红托竹荪品种的90~120天的栽培周期,栽培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菌株黔PR12,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40105。2.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黔PR12在食品或保健品中的应用。3.一种食品或保健品,所述的食品或保健品中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黔PR12或黔PR12的提取物。4.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黔PR12在饮料中的应用。5.一种饮料,所述的饮料中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黔PR12或黔PR12的提取物。6.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黔PR12在制备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上的应用。7.一种红托竹荪基因工程菌,所述的红托竹荪基因工程菌的出发菌株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黔PR12。8.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黔PR12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母种培养:用灭菌冷却后的接种钩将5mm
×
5mm的黔PR12菌种块接种于母种培养基平板中央,在23℃、空气相对湿度65~75%、避光条件下培养30天,得黔PR12母种;(2)原种培养:用灭菌冷却后的菌种铲挖取步骤(1)中所得黔PR12母种,按照1:30的质量比比例接种于原种培养基上,在18℃、空气相对湿度65~75%,避光条件下培养50天,菌丝长满菌袋,得黔PR12原种;(3)栽培种培养:用灭菌冷却后的菌种铲挖取步骤(2)中所得黔PR12原种,按照1:30的质量比比例接种于栽培种培养基上,在18℃、空气相对湿度60~75%,避光条件下培养50天,菌丝长满菌袋,得黔PR12栽培种;(4)开厢播种与覆膜:选择pH为6~6.5、且土质较细的温室大棚内耕地,清除杂草后翻耕土壤开畦,畦面高5cm、宽40cm、长10米,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王晓敏,李启华,张邦喜,卢征华,阳旭,杨仁德,杜慕云,朱森林,杨珍,陈波,张钦语,唐玲,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