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7822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涉及动车组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包括中顶板主体,所述中顶板主体上设置有两组弯折部,且中顶板主体的弯折部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中顶板主体的一侧长边上铆接有第一侧连接板、另一组长边上铆接有第二侧连接板,所述中顶板主体的两短边上均铆接有端部连接板。该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中顶板主体整体采用玻璃钢纤维预浸料、蜂窝板通过真空袋压工艺制备,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且在生产时,有害气体可通过真空袋压输送到处理池,统一处理,车间生产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通过袋压工艺制备,制品尺寸准确,厚度均匀,表面光洁。表面光洁。表面光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


[0001]本技术涉及动车组配件
,具体为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动车轻量化、低噪音、节能环保已成为轨道交通车辆发展的趋势,对内饰装备要求的不断提高。
[0003]现阶段,在普通动车组轨道交通列车上所使用的中顶板大多采用呆板的机械式的模块式结构,中顶板的强度与直线度无法保证,中顶板在研装过程中修复比较困难。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中顶板因为重力原因以及外来载荷,容易出现局部变形和凸起,中顶板检查门框在长期使用中,因为重力原因会整体下垂;以往因建造复杂三维曲面技术的不成熟,中顶板外形都近乎以平面或简单曲面为主,给设计者带来美工方面的局限性,产品显得呆板,没有立体感,整体给人的感觉美观效果差;中顶板糊制工艺采用手糊式,此种工艺方式材料强度低或重量大,且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不能达到铁路标准要求的轻量化标准,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包括中顶板主体,所述中顶板主体上设置有两组弯折部,且中顶板主体的弯折部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中顶板主体的一侧长边上铆接有第一侧连接板、另一组长边上铆接有第二侧连接板,所述中顶板主体的两短边上均铆接有端部连接板,所述中顶板主体整体由玻璃钢纤维预浸料、蜂窝板组成。
[0006]优选的,所述中顶板主体整体由玻璃钢纤维预浸料包裹蜂窝板采用袋压工艺制备,所述玻璃钢纤维预浸料的厚度值为6

10mm。
[0007]优选的,所述端部连接板、第一侧连接板、第二侧连接板的截面均为“Z”字形,所述端部连接板上开设有锁定孔,所述第一侧连接板、第二侧连接板上开设有若干铆接孔与安装孔。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连接板、第二侧连接板的铆接孔上穿设有连接铆钉,所述第一侧连接板、第二侧连接板中部与连接管通过连接铆钉铆接固定,所述第一侧连接板、第二侧连接板两端部与中顶板主体通过连接铆钉铆接固定。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截面形状为中空矩形,所述连接管的尺寸与弧度与中顶板主体适配。
[001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1]1、该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中顶板主体整体采用玻璃钢纤维预浸料、蜂
窝板通过真空袋压工艺制备,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且在生产时,有害气体可通过真空袋压输送到处理池,统一处理,车间生产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通过袋压工艺制备,制品尺寸准确,厚度均匀,表面光洁,多数结构复杂的制品可一次成型,无需有损制品性能的二次加工,制品外观及尺寸的重复性好,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0012]2、该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中顶板主体整体采用玻璃钢纤维预浸料、蜂窝板制备,且在中顶板主体上设置弯折部,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符合轨道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工艺规范,可以局部修补,制造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成型效果,且耐环境腐蚀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导热系数小,热变形量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整体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整体端部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图1的A

A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图1的D

D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图1的C

C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图1的D1

D1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7为本技术图1的C1

C1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为本技术图3的Ⅰ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9为本技术图1的Ⅱ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0为本技术图3的Ⅲ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1为本技术中顶板主体局部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中顶板主体;2、弯折部;3、连接管;4、端部连接板;5、第一侧连接板;6、第二侧连接板;7、连接铆钉;8、安装孔;9、玻璃钢纤维预浸料;10、蜂窝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请参阅图1、2、3、1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包括中顶板主体1,中顶板主体1整体通过袋压工艺制备,制品尺寸准确,厚度均匀,表面光洁,多数结构复杂的制品可一次成型,无需有损制品性能的二次加工,制品外观及尺寸的重复性好,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中顶板主体1上设置有两组弯折部2,且中顶板主体1的弯折部2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管3,通过弯折部2与连接管3相互配合,提高该中顶板整体的结构强度,中顶板主体1的一侧长边上铆接有第一侧连接板5、另一组长边上铆接有第二侧连接板6,中顶板主体1的两短边上均铆接有端部连接板4,中顶板主体1整体由玻璃钢纤维预浸料9、蜂窝板10组成,中顶板主体1整体采用玻璃钢纤维预浸料9、蜂窝板10制备,且在中顶板主体1上设置弯折部2,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符合轨道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工艺规范,可以局部修补,制造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成型效果。
[0027]请参阅图1、4、5、6、7、8、9、10,中顶板主体1整体由玻璃钢纤维预浸料9包裹蜂窝板
10采用袋压工艺制备,耐环境腐蚀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导热系数小,热变形量小,玻璃钢纤维预浸料9的厚度值为6

10mm,中顶板主体1整体采用玻璃钢纤维预浸料9、蜂窝板10通过真空袋压工艺制备,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且在生产时,有害气体可通过真空袋压输送到处理池,统一处理,车间生产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端部连接板4、第一侧连接板5、第二侧连接板6的截面均为“Z”字形,端部连接板4上开设有锁定孔,锁定孔形状为腰型,在对该中顶板位置调节时,便于细微调节,第一侧连接板5、第二侧连接板6上开设有若干铆接孔与安装孔8,第一侧连接板5、第二侧连接板6的铆接孔上穿设有连接铆钉7,第一侧连接板5、第二侧连接板6中部与连接管3通过连接铆钉7铆接固定,第一侧连接板5、第二侧连接板6两端部与中顶板主体1通过连接铆钉7铆接固定,便于将端部连接板4第一侧连接板5、第二侧连接板6安装在中顶板主体1上,同时便于通过端部连接板4、第一侧连接板5、第二侧连接板6对该中顶板进行安装,连接管3的截面形状为中空矩形,连接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包括中顶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顶板主体(1)上设置有两组弯折部(2),且中顶板主体(1)的弯折部(2)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管(3),所述中顶板主体(1)的一侧长边上铆接有第一侧连接板(5)、另一组长边上铆接有第二侧连接板(6),所述中顶板主体(1)的两短边上均铆接有端部连接板(4),所述中顶板主体(1)整体由玻璃钢纤维预浸料(9)、蜂窝板(10)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顶板主体(1)整体由玻璃钢纤维预浸料(9)包裹蜂窝板(10)采用袋压工艺制备,所述玻璃钢纤维预浸料(9)的厚度值为6

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动车组预浸料蜂窝中顶板,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树宝李江昆牟京程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铁通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