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7058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包括机壳,设置有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及排风口;安装在机壳内的送风风机,排风风机、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隔板、制冷系统;第一热管位于新风口和送风口之间;第二热管,位于新风口和送风口之间并且位于制冷系统的下游位置;第三热管位于回风口和排风口之间;第一热管通过电磁阀切换为与第二热管之间可开断连接,或者与第三热管之间可开断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实现了夏季冷热量双重回收,冬季热量回收的节能效果,换热效率高。换热效率高。换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属于空气调节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大型空调系统中,普遍利用除湿转轮或回转盘管换热器来增加空调系统的除湿能力。此类技术方案能够较好地控制室内湿度,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但其结构较为复杂,制造和维护成本较高,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0003]在专利号为ZL 201921015232.9的中国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热管除湿机组。它包括四周密封的机架,该机架上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内侧设置有前过滤器,前过滤器的后端设置有风机。所述出风口的内侧设置有后过滤器,后过滤器的前端设置有加热器。其特点是所述风机的后端与加热器的前端间设置有超导热管,该超导热管包括金属边框,金属边框内密布有竖向布置的紫铜管,紫铜管的两端均呈封闭状且与金属边框呈密封固定连接,紫铜管内均充填有相变介质。
[0004]然而,现有技术方案中虽然使用了热管,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包括热量回收效率不够高,尤其是无法同时应对冬季和夏季两种气候对除湿机组的不同要求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包括,
[0008]机壳,设置有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及排风口;r/>[0009]安装在机壳内的送风风机,排风风机、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隔板、制冷系统;其中,
[0010]所述第一热管位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送风口之间;
[0011]所述第二热管,位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送风口之间并且位于所述制冷系统的下游位置;
[0012]所述第三热管位于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之间;
[0013]所述第一热管通过电磁阀切换为与所述第二热管之间可开断连接,或者与所述第三热管之间可开断连接。
[0014]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一盘管的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压缩机连接;
[0015]所述第二盘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盘管连接,并且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压缩机连接;
[0016]所述第三盘管的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压
缩机连接。
[0017]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之间连通时,与所述制冷系统连接的所述第一盘管开启蒸发器功能,所述第二盘管和所述第三盘管开启冷凝器功能。
[0018]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三热管之间连通时,所述第一盘管开启冷凝器功能,所述第三盘管开启蒸发器功能。
[0019]其中较优地,所述制冷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热管之间。
[0020]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一盘管、所述第二盘管及所述第三盘管的两端均与所述制冷系统连接。
[0021]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三盘管与所述制冷系统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出风温度传感器。
[0022]其中较优地,所述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还包括隔板;
[0023]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一端与位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送风口之间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所述送风口和所述回风口之间的侧壁连接,以将机壳内部空间分隔成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
[0024]其中较优地,所述新风口、所述第一热管、所述第一盘管、所述制冷系统、所述第二热管、所述第二盘管、所述送风风机、所述送风口依次连接形成新风通道;
[0025]所述回风口、所述第三热管、所述第三盘管、所述排风风机、所述排风口依次连接形成所述排风通道。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通过在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增加U型热管,并通过电磁阀控制两个U型热管之间的连接工作状态,进行制冷状态下的冷量回收以及制热状态下的热量回收的新型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实现了夏季冷热量双重回收,冬季热量回收的节能效果。将该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应用到空调系统中,能够显著增加除湿量,降低能耗量和高峰负荷,满足温湿度适宜的要求;同时,其结构简单,制造和维护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中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0030]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包括机壳1,以及安装在机壳1内的送风风机21、排风风机22、第一热管31、第二热管32、第三热管33、第一盘管41、第二盘管42、第三盘管43、隔板5、制冷系统6。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均为U型热管,能够利用内部的工质进行热交换。
[0031]其中,机壳1包括设置在机壳侧壁上的新风口11、送风口12、回风口13、排风口14。
[0032]送风风机21设置在送风口12内侧。排风风机22设置在排风口14内侧。
[0033]第一热管31设置在靠近新风口11一端。第二热管32设置在制冷系统3远离新风口11一端。第三热管33设置在靠近回风口13一端。其中,第一热管31与第二热管32通过电磁阀
C和电磁D串连。第一热管31与第三热管33通过电磁阀A和电磁阀B串连。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各电磁阀的开关,可以控制两个U型热管之间的工作状态。同时,三个U型热管内部封装有热交换工质,可以在电磁阀的开关控制下,在三个U型热管内循环流动。而且工质在常温下为液态的相变物质。U型热管工作时,受温差影响,其内部的工质处于流动状态。通过控制电路(未图示,为现有技术),使得多个U型热管均可以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切换。
[0034]第一盘管41设置在制冷系统3和第一热管31之间。第二盘管42设置在第二热管32和送风风机21之间,靠近第二热管32一端。第三盘管43设置在第三热管33和排风风机21之间。其中,第一盘管41的一端与制冷系统6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通过制冷系统6的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第二盘管42的一端与第一盘管41连接,并且与制冷系统6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通过制冷系统6的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第三盘管43的一端(图1中E端)与制冷系统6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图1中F端)通过制冷系统6的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第三盘管43与四通阀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出风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从第三盘管43流出的工质的温度,也就是工质进入制冷系统时的温度。
[0035]隔板5设置在机壳1内。一端与连接新风口11和送风口12之间的侧壁连接,一端与送风口12和回风口13之间的侧壁连接。隔板6将机壳1分隔成互不相通的两个气体流路。新风口11、第一热管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设置有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及排风口;安装在机壳内的送风风机,排风风机、第一热管、第二热管、第三热管、第一盘管、第二盘管、第三盘管、隔板、制冷系统;所述第一热管位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送风口之间;所述第二热管,位于所述新风口和所述送风口之间并且位于所述制冷系统的下游位置;所述第三热管位于所述回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之间;所述第一热管通过电磁阀切换为与所述第二热管之间可开断连接,或者与所述第三热管之间可开断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管的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盘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盘管连接,并且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三盘管的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储液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压缩机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除湿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之间连通时,与所述制冷系统连接的所述第一盘管开启蒸发器功能,所述第二盘管和所述第三盘管开启冷凝器功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热管实现冷热回收的双冷源深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禹贺徐国庆谢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环都拓普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