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路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153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27
一种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器、汽体管线、冷凝器、液体管线和补偿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补偿器共用外部壳体,所述补偿器内有第二毛细芯;第一毛细芯位于所述蒸发器内,并使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一蒸汽腔和第二蒸汽腔;所述汽体管线将所述第一蒸汽腔连通到所述冷凝器;所述液体管线将所述冷凝器连通到所述补偿器;还包括次管线,将所述第二蒸汽腔连通到所述冷凝器,或者将所述第二蒸汽腔连通到所述液体管线。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环路热管,其工作时,蒸发器向补偿器的漏热小,减小了对过冷度的要求,使其热传输性能提高。使其热传输性能提高。使其热传输性能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路热管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传热装置,尤指一种环路热管。

技术介绍

[0002]环路热管是一种先进的热量传输元件。环路热管工作时,其蒸发器的压力和温度皆高于补偿器,因此,蒸发器向补偿器漏热。依据环路热管工作原理,该热量需要通过回流液体的过冷度来抵消,以维持补偿器的热平衡。但这样会使环路热管冷热两端的温差增大,传热性能变差。因此,需要尽可能减小该漏热。通过蒸发器和补偿器之间的壳体及环路热管毛细芯的导热是上述热负荷的重要来源,因此,减小该导热对提高环路热管传热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环路热管,能够降低环路热管的蒸发器向补偿器的漏热,提高其传热性能。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器、汽体管线、冷凝器、液体管线和补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补偿器共用外部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并设有第一毛细芯,所述第一毛细芯将所述密闭腔室分隔成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补偿器,所述第一毛细芯位于所述蒸发器内;所述第一毛细芯包括主部和余部,所述主部远离所述补偿器,并与所述壳体形成第一蒸汽腔,所述余部靠近所述补偿器,并与所述壳体形成第二蒸汽腔;所述补偿器内有第二毛细芯,所述第二毛细芯与所述第一毛细芯接触或连接;
[0006]所述第一毛细芯将所述第二蒸汽腔与所述第一蒸汽腔隔离开,以阻止气相工质在所述第二蒸汽腔与所述第一蒸汽腔之间流通,所述第一毛细芯将所述第二蒸汽腔与所述补偿器隔离开,以阻止气相工质在所述第二蒸汽腔与所述补偿器之间流通;
[0007]所述汽体管线,将所述第一蒸汽腔连通到所述冷凝器;
[0008]所述液体管线,将所述冷凝器连通到所述补偿器;还包括,
[0009]次管线,将所述第二蒸汽腔连通到所述冷凝器,或者将所述第二蒸汽腔连通到所述液体管线。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毛细芯为整体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芯的余部有多个凹陷结构,所述多个凹陷结构通过一凹槽连通,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第二蒸汽腔。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毛细芯为粉末烧结体。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毛细芯由多层毛细结构层层叠形成。
[0013]可选的,所述毛细结构层上有贯穿孔,相邻所述毛细结构层上的所述贯穿孔至少部分重叠形成贯穿通道,靠近所述上壳体或者靠近所述下壳体的所述毛细结构层上有槽道,所述槽道连通所述贯穿通道,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第二蒸汽腔。
[0014]可选的,所述毛细结构层材质为一层或多层的丝网或者金属纤维毡或者泡沫金属,构成所述第一毛细芯的多层所述毛细结构层材质相同或相异。
[0015]可选的,所述第二毛细芯为所述第一毛细芯的一部分,由所述第一毛细芯的余部向所述补偿器延伸形成。
[0016]可选的,所述第二毛细芯为单独的毛细结构。
[0017]可选的,所述蒸发器与所述补偿器呈水平排布或垂直排布。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毛细芯的主部的形状为表面积较大的形状,如铲齿形。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一种环路热管工作时,蒸发器沿壳体向补偿器的漏热,以及沿蒸发器内的第一毛细芯向补偿器的漏热,会引起工质在第二蒸汽腔内汽化,吸收了上述热负荷,汽化后的工质进入次管线,经冷凝后,并最终回到补偿器。从而显著降低了对蒸发器内液体工质的过冷度要求,使得环路热管的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环路热管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上壳体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毛细芯及第二毛细芯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毛细芯及第二毛细芯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图5为图4的爆炸图。
[0025]以上图中:1

蒸发器,2

汽体管线,3

冷凝器,4

液体管线,5

补偿器,6

次管线,11

第一毛细芯,51

第二毛细芯,12

第一蒸汽腔,13

第二蒸汽腔,111

第一毛细芯的主部,112

第一毛细芯的余部,110、110a、110b、110c、110d

毛细结构层,1121

凹陷结构,1122

凹槽,1123

贯穿孔,1124

贯穿通道,1125

槽道,100

壳体,101

上壳体,102

下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7]请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一种环路热管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其包括,蒸发器1,汽体管线2,冷凝器3,液体管线4,补偿器5以及次管线6。蒸发器1与补偿器5共用外部壳体100,壳体100包括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构成一封闭腔室,内有第一毛细芯11,第一毛细芯11将封闭腔室分隔成蒸发器1和补偿器5。第一毛细芯11包括第一毛细芯的主部111和第一毛细芯的余部112。第一毛细芯的主部111远离补偿器5,第一毛细芯的余部112靠近补偿器5。
[0028]第二毛细芯51位于补偿器5内。第一毛细芯11与第二毛细芯51接触或连接。
[0029]第一毛细芯的主部111与壳体100围成第一蒸汽腔12。第一毛细芯的余部112与壳体100围成第二蒸汽腔13。汽体管线2连通第一蒸汽腔12与冷凝器3,液体管线4连通冷凝器3与补偿器5。本实施例中,次管线6连通第二蒸汽腔13与冷凝器3。但不以为限,次管线6也可将第二蒸汽腔13连通至液体管线4。
[0030]第一毛细芯的主部111的形状为表面积较大的形状,如铲齿形。
[0031]本实施例中,蒸发器1与补偿器5呈水平排布,但不以为限,蒸发器1与补偿器5也可以呈垂直排布。
[0032]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蒸发器1处的下壳体102与热源接触,使蒸发器1吸收热量,第一蒸汽腔12内的工质发生汽化,汽化后的工质沿汽体管线2进入冷凝器3,在冷凝器3内放热冷凝后,沿液体管线4返回至补偿器5,并在第一毛细芯11及第二毛细芯51的毛细力作用下返回蒸发器1,由此完成一轮循环。与此同时,由于蒸发器1内的温度和压力高于补偿器5内工质的温度和压力,蒸发器1通过壳体100及第一毛细芯11向补偿器5传导热量,导热至第二蒸汽腔13时,第二蒸汽腔13内的工质受热汽化,吸收了该热量,之后气相工质沿次管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路热管,包括蒸发器、汽体管线、冷凝器、液体管线和补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补偿器共用外部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共同界定一密闭腔室并设有第一毛细芯,所述第一毛细芯将所述密闭腔室分隔成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补偿器,所述第一毛细芯位于所述蒸发器内;所述第一毛细芯包括主部和余部,所述主部远离所述补偿器,并与所述壳体形成第一蒸汽腔,所述余部靠近所述补偿器,并与所述壳体形成第二蒸汽腔;所述补偿器内有第二毛细芯,所述第二毛细芯与所述第一毛细芯接触或连接;所述第一毛细芯将所述第二蒸汽腔与所述第一蒸汽腔隔离开,以阻止气相工质在所述第二蒸汽腔与所述第一蒸汽腔之间流通,所述第一毛细芯将所述第二蒸汽腔与所述补偿器隔离开,以阻止气相工质在所述第二蒸汽腔与所述补偿器之间流通;所述汽体管线,将所述第一蒸汽腔连通到所述冷凝器;所述液体管线,将所述冷凝器连通到所述补偿器;还包括,次管线,将所述第二蒸汽腔连通到所述冷凝器,或者将所述第二蒸汽腔连通到所述液体管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芯为整体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芯的余部有多个凹陷结构,所述多个凹陷结构通过一凹槽连通,与所述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永斌赵秀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圣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