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型环路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0623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8: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薄板型环路热管,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相对盖合且边缘密封连接的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第一壳板与第二壳板之间形成有蒸发腔、汽体通道、冷凝腔、液体通道、补偿腔和辅助流体通道,补偿腔内储存有液相工质,蒸发腔内设有将蒸发腔分隔成第一蒸汽腔和第二蒸汽腔的第一毛细结构,第二蒸汽腔位于第一蒸汽腔与补偿腔之间,第二蒸汽腔与补偿腔之间通过第一毛细结构隔离开,第一蒸汽腔和第二蒸汽腔分别通过汽体通道和辅助流体通道连通至冷凝腔,冷凝腔通过液体通道连通至补偿腔。将环路热管的各个部件集成于两个壳板之间,制造工艺更简单、高效。增设了第二蒸汽腔和辅助流体通道,可降低环路热管的传热温差。热温差。热温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板型环路热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薄板型环路热管。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很多电子设备朝超薄型、紧凑型发展,而且发热量越来越大。传统的热管越来越不能满足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
[0003]环路热管是一项先进的相变传热技术。环路热管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蒸发器(含毛细芯)、汽体管线、冷凝器、液体管线和补偿器。这五个部分依次连接,构成闭合回路,其内部有工质循环流动。环路热管的工作原理为:蒸发器接触热源,液态工质在蒸发器内的毛细芯表面汽化,汽化后的汽态工质沿汽体管线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内放热冷凝成液态工质,之后沿液体管线流至补偿器,浸润蒸发器内的毛细芯,液态工质受热再蒸发,进入下一循环。相比传统热管,环路热管具有更大的传热能力、更远的传热距离以及更灵活的布置形式。
[0004]然而,现有的环路热管厚度较大,其主要部件通常分开设置,并通过焊接连接,工艺复杂。此外,由于环路热管正常工作时,蒸发器的压力和温度皆高于补偿器,因此存在从蒸发器向补偿器泄漏的热负荷,称为漏热,依据环路热管的工作原理,该漏热需要通过增加从冷凝器回流的液态工质的过冷度来抵消,以维持补偿器的热平衡,漏热越大,需要的回流液态工质过冷度也就越大,由此导致环路热管冷热两端存在较大的传热温差,影响了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而当环路热管微小型化后,蒸发器向补偿器的漏热问题就更为突出,导致环路热管的传热效率大幅降低。因此,现有环路热管不能满足超薄型、紧凑型的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造工艺简单高效、传热温差小的薄板型环路热管,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薄板型环路热管,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相对盖合且边缘密封连接的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第一壳板与第二壳板之间形成有蒸发腔、汽体通道、冷凝腔、液体通道、补偿腔和辅助流体通道,补偿腔内储存有液相工质,蒸发腔内设有将蒸发腔分隔成第一蒸汽腔和第二蒸汽腔的第一毛细结构,第二蒸汽腔位于第一蒸汽腔与补偿腔之间,第二蒸汽腔与补偿腔之间通过第一毛细结构隔离开,第一蒸汽腔通过汽体通道连通至冷凝腔,冷凝腔通过液体通道连通至补偿腔,辅助流体通道连通第二蒸汽腔与液体通道。
[0007]优选地,冷凝腔内设有流道。
[0008]优选地,辅助流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蒸汽腔和液体通道。
[0009]优选地,辅助流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蒸汽腔和冷凝腔。
[0010]优选地,第一壳板和/或第二壳板的内壁上刻蚀有凹陷区域,第一壳板与第二壳板
之间于凹陷区域处形成蒸发腔、汽体通道、冷凝腔、液体通道、补偿腔和辅助流体通道。
[0011]优选地,壳体呈环形,蒸发腔、汽体通道、冷凝腔、液体通道和补偿腔沿壳体的周向依次布置构成闭合回路。
[0012]优选地,辅助流体通道位于汽体通道的一侧并与汽体通道共用壳体的密封边缘,或者,辅助流体通道位于液体通道的一侧并与液体通道共用壳体的密封边缘。
[0013]优选地,辅助流体通道具有独立于汽体通道和液体通道的密封边缘。
[0014]优选地,第一毛细结构与壳体为分体式结构,第一毛细结构为丝网、粉末烧结材料、金属毡、纤维束、泡沫金属和层叠带孔金属片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5]优选地,第一毛细结构靠近补偿腔的一端上设有凹形结构,凹形结构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蒸汽腔。
[0016]优选地,第一毛细结构与壳体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壳板的内壁上在蒸发腔处刻蚀有多个第一微槽道,第二壳板的内壁上在蒸发腔处刻蚀有多个第二微槽道,第一微槽道与第二微槽道交叉布置形成第一毛细结构。
[0017]优选地,第二壳板的内壁上在蒸发腔处还刻蚀有凹槽,凹槽与第二微槽道相互分隔独立,第一微槽道的一端与第二微槽道相交叉布置,且第一微槽道的另一端延伸至与凹槽相交叉布置,凹槽、第二壳板、第一微槽道、第一壳板之间共同相形成第二蒸汽腔。
[0018]优选地,冷凝腔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第二毛细结构经过汽体通道、液体通道和辅助流体通道其中一个或多个延伸至蒸发腔并与第一毛细结构相接触或相连接。
[0019]优选地,第二毛细结构为在第一壳板和/或第二壳板的内壁上刻蚀形成的第三微槽道,或者,第二毛细结构为丝网、粉末烧结材料、金属毡、纤维束、泡沫金属和层叠带孔金属片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20]优选地,冷凝腔、汽体通道、液体通道和辅助流体通道其中一个或多个内设有第三毛细结构。
[0021]优选地,第三毛细结构为在第一壳板和/或第二壳板的内壁上刻蚀形成的第四微槽道,或者,第三毛细结构为丝网、粉末烧结材料、金属毡、纤维束、泡沫金属和层叠带孔金属片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22]优选地,壳体在除蒸发腔之外的任意一处或多处位置折弯成弯折状。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显著的进步:
[0024]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薄板型环路热管采用两个壳板相对盖合、边缘密封连接并在两个壳板之间形成蒸发腔、汽体通道、冷凝腔、液体通道、补偿腔和辅助流体通道的结构,将环路热管的各个部件集成于两个壳板之间,大大简化了结构,能够显著减小薄板型环路热管的整体厚度,且制造工艺更加简单、高效。另一方面,相较现有的环路热管,本专利技术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增设了第二蒸汽腔和辅助流体通道,使得蒸发腔向补偿腔的漏热被第二蒸汽腔进行热隔断,即,使该漏热引起部分工质在第二蒸汽腔内汽化,第二蒸汽腔内汽化后的汽态工质经辅助流体通道流入液体通道,并最终返回到补偿腔,完成循环,第二蒸汽腔内的工质汽化吸收了蒸发腔向补偿腔的漏热的绝大部分,能够显著降低漏入补偿腔的热量,从而有效降低薄板型环路热管的传热温差,保证薄板型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薄板型环路热管能够很好地满足超薄型、紧凑型的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薄板型环路热管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薄板型环路热管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薄板型环路热管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薄板型环路热管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毛细结构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薄板型环路热管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薄板型环路热管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使用示意图。
[0032]图8是本专利技术薄板型环路热管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9是本专利技术薄板型环路热管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4]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5]100
ꢀꢀꢀꢀꢀꢀꢀꢀꢀꢀꢀꢀꢀꢀꢀꢀꢀꢀꢀ
薄板型环路热管
[003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相对盖合且边缘密封连接的第一壳板(11)和第二壳板(12),所述第一壳板(11)与所述第二壳板(12)之间形成有蒸发腔(2)、汽体通道(3)、冷凝腔(4)、液体通道(5)、补偿腔(6)和辅助流体通道(7),所述补偿腔(6)内储存有液相工质,所述蒸发腔(2)内设有将所述蒸发腔(2)分隔成第一蒸汽腔(22)和第二蒸汽腔(23)的第一毛细结构(21),所述第二蒸汽腔(23)位于所述第一蒸汽腔(22)与所述补偿腔(6)之间,所述第二蒸汽腔(23)与所述补偿腔(6)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毛细结构(21)隔离开,所述第一蒸汽腔(22)通过所述汽体通道(3)连通至所述冷凝腔(4),所述冷凝腔(4)通过所述液体通道(5)连通至所述补偿腔(6),所述辅助流体通道(7)连通所述第二蒸汽腔(23)与所述液体通道(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腔(4)内设有流道(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流体通道(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蒸汽腔(23)和所述液体通道(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流体通道(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蒸汽腔(23)和所述冷凝腔(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板(11)和/或所述第二壳板(12)的内壁上刻蚀有凹陷区域,所述第一壳板(11)与所述第二壳板(12)之间于所述凹陷区域处形成所述蒸发腔(2)、所述汽体通道(3)、所述冷凝腔(4)、所述液体通道(5)、所述补偿腔(6)和所述辅助流体通道(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呈环形,所述蒸发腔(2)、所述汽体通道(3)、所述冷凝腔(4)、所述液体通道(5)和所述补偿腔(6)沿所述壳体(1)的周向依次布置构成闭合回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流体通道(7)位于所述汽体通道(3)的一侧并与所述汽体通道(3)共用所述壳体(1)的密封边缘,或者,所述辅助流体通道(7)位于所述液体通道(5)的一侧并与所述液体通道(5)共用所述壳体(1)的密封边缘。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流体通道(7)具有独立于所述汽体通道(3)和所述液体通道(5)的密封边缘。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板型环路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21)与所述壳体(1)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21)为丝网、粉末烧结材料、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永斌赵秀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圣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