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猴痘病毒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6459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与猴痘病毒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及其应用,涉及抗体的技术领域。与猴痘病毒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是基于猴痘病毒A29L、A35R和M1R蛋白免疫新西兰大耳兔后获得的一系列单克隆抗体,通过克隆、鉴定与基因结构的分析,确定了各抗体的CDR区序列,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特定CDR序列组成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该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具有稳定性好,对猴痘具有亲和性强和识别位点多的优点。多的优点。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与猴痘病毒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抗体
,尤其是涉及一种与猴痘病毒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发,可以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播给人类,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材料密切接触传播,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猴痘最早于1958年在用于研究的猴子群落中被发现,常见于中非和西非热带雨林携带病毒的动物。目前猴痘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跨越自然疫源区的地理界限逐渐扩撒,成为继天花灭绝以来,现存于今的正痘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最重要的传染病,已经有96个国家和地区确诊4.1万病例及12例死亡病例,并且呈数级增长趋势。目前无针对猴痘病毒的临床验证的有效药物,为有效遏制猴痘病毒的传播,猴痘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0003]猴痘病毒是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病毒颗粒有两种感染形式:胞外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ion,EV)和胞内成熟毒粒(Mature Virion,MV),MV形式最为丰富,在环境中也最稳定,是病毒在宿主间传播的主要形式。目前已有20多种结构蛋白被鉴定,其中A29L是猴痘病毒MV的膜蛋白,与细胞表面糖胺聚糖结合,介导病毒和细胞的融合;M1R也是MV的膜蛋白,在已知痘病毒中高度保守;EV表面的包膜糖蛋白A35R能够诱导产生中和抗体,阻断病毒在细胞间的传播,这些蛋白被认为是猴痘病毒研究的重要靶点。
[0004]目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该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单克隆抗体是鼠源单克隆抗体,但鼠源单克隆抗体存在亲和力弱、特异性差的问题。同样猴痘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也存在上述问题。
[0005]2022版猴痘诊疗指南中关于猴痘病原学检查包括核酸检查和病毒培养,存在检测周期长的问题。猴痘病毒抗原快速检测产品的开发能够在病毒大流行时进行快速筛选,能够快速、精准、安全的对大量的包括疑似病例、处于潜伏期无症状感染病例以及风险更高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人群进行初筛。而快速诊断产品的开发依赖于优质的猴痘病毒单克隆抗体。因此,如何改进猴痘病毒单克隆抗体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6]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是基于猴痘病毒A29L、A35R和M1R蛋白免疫新西兰大耳兔后获得的一系列单克隆抗体,通过克隆、鉴定与基因结构的分析,确定了各抗体的CDR区序列,得到一系列具有特定CDR组成的与猴痘病毒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且基于该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与其相关的生物材料、产品和应用。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特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与猴痘病毒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所述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具有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
[0010]所述重链可变区包括三个互补决定区CDR

H1、CDR

H2和CDR

H3;
[0011]所述轻链可变区包括三个互补决定区CDR

L1、CDR

L2和CDR

L3;
[0012]所述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选自如下(a)、(b)或(c):
[0013](a)与猴痘病毒A29L蛋白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Anti

MPXV

A29L

1或Anti

MPXV

A29L

2;
[0014]所述Anti

MPXV

A29L

1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1、Seq_2和Seq_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4、Seq_5和Seq_6所示;
[0015]所述Anti

MPXV

A29L

2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11、Seq_12和Seq_1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14、Seq_15和Seq_16所示;
[0016](b)与猴痘病毒A35R蛋白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Anti

MPXV

A35R

1或Anti

MPXV

A35R

2;
[0017]所述Anti

MPXV

A35R

1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21、Seq_22和Seq_2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24、Seq_25和Seq_26所示;
[0018]所述Anti

MPXV

A35R

2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31、Seq_32和Seq_3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34、Seq_35和Seq_36所示;
[0019](c)与猴痘病毒M1R蛋白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Anti

MPXV

M1R

1或Anti

MPXV

M1R

2;
[0020]所述Anti

MPXV

M1R

1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41、Seq_42和Seq_4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与猴痘病毒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具有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所述重链可变区包括三个互补决定区CDR

H1、CDR

H2和CDR

H3;所述轻链可变区包括三个互补决定区CDR

L1、CDR

L2和CDR

L3;所述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选自如下(a)、(b)或(c):(a)与猴痘病毒A29L蛋白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Anti

MPXV

A29L

1或Anti

MPXV

A29L

2;所述Anti

MPXV

A29L

1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1、Seq_2和Seq_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4、Seq_5和Seq_6所示;所述Anti

MPXV

A29L

2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11、Seq_12和Seq_1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14、Seq_15和Seq_16所示;(b)与猴痘病毒A35R蛋白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Anti

MPXV

A35R

1或Anti

MPXV

A35R

2;所述Anti

MPXV

A35R

1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21、Seq_22和Seq_2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24、Seq_25和Seq_26所示;所述Anti

MPXV

A35R

2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31、Seq_32和Seq_3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34、Seq_35和Seq_36所示;(c)与猴痘病毒M1R蛋白结合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Anti

MPXV

M1R

1或Anti

MPXV

M1R

2;所述Anti

MPXV

M1R

1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41、Seq_42和Seq_4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44、Seq_45和Seq_46所示;所述Anti

MPXV

M1R

2的CDR

H1、CDR

H2和CDR

H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51、Seq_52和Seq_53所示;CDR

L1、CDR

L2和CDR

L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_54、Seq_55和Seq_56所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特征在于,所述Anti

MPXV

A29L

1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7所示,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8所示;或,所述Anti

MPXV

A29L

2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17所示,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18所示;或,所述Anti

MPXV

A35R

1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27所示,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28所示;或,所述Anti

MPXV

A35R

2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37所示,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38所示;或,所述Anti

MPXV

M1R

1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47所示,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48所示;
或,所述Anti

MPXV

M1R

2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57所示,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所示Seq_58所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类型为IgG1、IgG2、IgG3、IgG4、IgA、IgM、IgE或IgD;优选地,所述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除去CDR区域,其余部分序列来源物种包括但不限于小鼠、大鼠、豚鼠、仓鼠、兔、雪貂、猫、狗、山羊、绵羊、奶牛、猪、马、猴和人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抗体还包括重链恒定区和轻链恒定区;优选地,所述抗体包含兔抗体IgG1、IgG2、IgG3、IgG4、IgA、IgM、IgE或IgD任何其中之一恒定区的序列;优选地,所述抗体的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_61所示;优选地,所述抗体的轻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_62所示;优选地,所述抗原结合片段包括F(ab

)2、Fab

、Fab、Fv、scFv、dsFv、双特异抗体和抗体最小识别单位中的一种或多种。4.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核酸、载体或宿主细胞;所述核酸编码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所述核酸包括DNA或RNA;所述载体含有所述核酸;所述宿主细胞被所述载体转化;或,所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所述核酸;优选地,所述DNA编码Anti

MPXV

A29L

1重链可变区,核苷酸序列如Seq_9所示;优选地,所述DNA编码Ant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梅刘春龙付成华粟艳周泽奇
申请(专利权)人:丹娜湖南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