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15392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催化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由杂原子掺杂碳层以及被包覆在其内部的金属颗粒组成。所述的金属包括过渡金属(Fe、Co、Ni、Cu、Zn等),碳基底中掺杂的杂原子包括多种主族元素(B、N、P、S等)。活性金属被包覆在碳层内部,解决了活性金属的流失,团聚,烧结问题,有效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经过杂原子掺杂后,催化剂的活性以及选择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且循环多次使用后依然保持了较高活性。制备方法使用离子液体作为配体与金属通过溶剂热法和高温煅烧的方式复合,不会产生额外的污染并且减少了合成过程中的步骤,所用原料廉价易得。价易得。价易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催化领域,涉及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具体涉及一种离子液体衍生的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非均相催化剂是现今工业中常用的催化剂,相比于均相催化,非均相催化大大简化了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程序,节约了生产成本。现今常用的非均相催化剂大多是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通常由活性金属和载体组成,载体常见的成分为碳材料(活性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等)、金属氧化物材料(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锆等)以及非金属氧化物(氧化硅等)。在非均相催化中,由于活性金属和载体间相互作用不够强引起的活性金属析出,团聚,烧结等问题会大大影响催化剂的稳定性。此外,由于金属颗粒的不规则,一些难以控制的副反应也大大影响了催化剂的选择性。
[0003]现有技术通过在催化剂中掺入杂原子(硼、氮、磷、硫等)改变催化剂中金属的电子结构,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但是这些方法存在制备流程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使用,或者存在使用的有机配体昂贵且只能引入单一种类杂原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以及稳定性好的特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该催化剂由杂原子掺杂碳壳层以及包覆在壳层内部的金属颗粒构成,两者构成核壳结构,所述杂原子掺杂碳壳层的厚度为2
r/>6nm,所述金属颗粒的直径为4

40nm,其中金属颗粒占催化剂总重量的20%

50%,杂原子掺杂碳壳层中碳占催化剂总重量的49%

79%,杂原子占催化剂总重量的1%

10%。
[0007]作为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进一步的改进:
[0008]优选的,所述金属颗粒为单一金属颗粒或两种以上金属形成的复合金属颗粒。
[0009]优选的,所述金属颗粒的材质为铁、钴、镍、铜、锌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0010]优选的,所述杂原子的成分为硼、氮、磷、硫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上述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制备流程简单,易于大规模生产使用,原料造价低且可以同时引入两种以上的杂原子。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S1、将金属盐溶于溶剂中,然后加入离子液体,其中金属盐和离子液体的质量比为(1

10):(0.5

5),溶剂的量以使金属盐和离子液体能够溶解为准,搅拌均匀后转移至反应釜中在100

200℃温度下保温反应6

24h;
[0013]S2、将反应产物经离心分离、洗涤、干燥后,置于惰性气氛或还原性气氛中,加热至250

600℃后保温1

4h,得到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
[0014]作为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进一步改进:
[0015]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的金属盐为硝酸铁、氯化铁、硫酸铁、乙酰丙酮铁、硝酸钴、氯化钴、硫酸钴、乙酰丙酮钴、硝酸镍、氯化镍、硫酸镍、乙酰丙酮镍、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乙酰丙酮铜、硝酸锌、氯化锌、硫酸锌、乙酰丙酮锌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0016]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离子液体为1

丁基
‑3‑
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

丁基
‑3‑
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

丁基
‑3‑
甲基咪唑三氟甲磺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其中离子液体(或称离子性液体,简称ILs)是指全部由离子组成的液体,如高温下的KCI或KOH呈液体状态,此时它们就是离子液体。
[0017]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溶剂为甲醇、乙醇、N,N

二甲基甲酰胺、丙酮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0018]优选的,步骤S2中加热升温的速度为2

10℃/min。
[0019]优选的,步骤S2中所述气氛为氮气,或者氩气,或者为氢气与氩气按照(2

10):100体积比混合的混合气。
[0020]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1)本专利技术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由杂原子掺杂碳壳层以及包覆在壳层内部的金属颗粒构成,活性金属被包覆在碳层内部,解决了活性金属的流失,团聚,烧结问题,有效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经过杂原子掺杂后,催化剂的活性以及选择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且循环多次使用后依然保持了较高活性。
[0022]2)本专利技术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使用离子液体作为配体与金属通过溶剂热法和高温煅烧的方式复合,不会产生额外的污染并且减少了合成过程中的步骤,且可以调整离子液种类引入一种或多种杂原子。制备步骤少,操作简单,且所用原料廉价易得。
[0023]其中将金属盐和离子液体依次溶于溶剂中,搅拌均匀后转移至反应釜中在100

200℃温度下保温反应6

24h;这一步的反应原理是在亚临界状态下金属盐与离子液在高温高压水热条件下进行合成反应。离子液既是反应溶剂又是反应底物与金属盐配位反应,形成金属有机配合物或金属有机框架,金属的最终催化剂重的含量与金属加入量及与离子液复合程度有关。
[0024]将反应产物经离心分离、洗涤、干燥后,置于惰性气氛或还原性气氛中,加热至250

600℃后保温,得到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这一步的反应原理是利用碳热还原反应将离子液配位的金属配合物转化成碳包覆的金属纳米颗粒,其中碳含量与杂原子含量与碳热还原煅烧温度相关,温度越高碳化程度越高、杂原子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部分减少。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实施例1制得的氮磷共掺杂碳包覆的镍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
[0026]图2为实施例1制得的氮磷共掺杂碳包覆的镍催化剂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图像。
[0027]图3为实施例1制得的氮磷共掺杂碳包覆的镍催化剂催化糠醛选择性加氢反应的性能展示。
[0028]图4为实施例2制得的氮磷共掺杂碳包覆的钴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
[0029]图5为实施例2制得的氮磷共掺杂碳包覆的钴催化剂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图像。
[0030]图6为实施例2制得的氮磷共掺杂碳包覆的钴催化剂催化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反应的性能展示。
[0031]图7为实施例3制得的氮磷共掺杂碳包覆的钴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
[0032]图8为实施例3制得的氮磷共掺杂碳包覆的钴催化剂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图像。
[0033]图9为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其特征在于,该催化剂由杂原子掺杂碳壳层以及包覆在壳层内部的金属颗粒构成,两者构成核壳结构,所述杂原子掺杂碳壳层的厚度为2

6nm,所述金属颗粒的直径为4

40nm,其中金属颗粒占催化剂总重量的20%

50%,杂原子掺杂碳壳层中碳占催化剂总重量的49%

79%,杂原子占催化剂总重量的1%

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颗粒为单一金属颗粒或两种以上金属形成的复合金属颗粒。3.根据权利2所述的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颗粒的材质为铁、钴、镍、铜、锌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4.根据权利1所述的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杂原子的成分为硼、氮、磷、硫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5.一种权利要求1

4任意一项所述杂原子掺杂碳包覆的金属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金属盐溶于溶剂中,然后加入离子液体,其中金属盐和离子液体的质量比为(1

10):(0.5

5),搅拌均匀后转移至反应釜中在100

200℃温度下保温反应6

24h;S2、将反应产物经离心分离、洗涤、干燥后,置于惰性气氛或还原性气氛中,加热至25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春汪国忠付珍胡之邹紫旦沈悦凡殿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